浅谈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改革策略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_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是高校学生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承担着夯实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提升学生文化自觉性、自信心的重要职责,而且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存在课程内容整体性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缺失等问题。基于此,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实践四个层面,探究高校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改革策略。
  [关键词] 高校;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改革策略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四川省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三五”规划项目“弘扬礼乐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Y20C066)
  [作者简介] 刘红君(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其他文献
[摘 要]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食品等诸多领域。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技术人才,更好地投入到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工作中,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然而生物技术专业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以理论课的学习为主,形式单一,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以“植物研究”为主线
[摘 要] 结合传统课堂的优点与线上课堂随时随地、碎片化、大数据导引等优势,将线上与线下课堂互补型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岩石力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从课前线上导学、课上对话、交流与讨论,到课后测试、资料的调研和整合,全方位提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从教师教的方法和手段,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效果,再到教与学的评定水平三个方面,推进“岩石力学”课堂教学的革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提高学
[摘 要] 针对目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较多关注于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而忽视了专业及工程应用性的问题,探讨将工程结构的模型简化、力学建模、内力分析、结构优化、移动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计算等过程环节,通过学生程序编制的方式,融合进矩阵位移法和影响线及其应用等教学环节中;探索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案例,实现研究性课程教学的创新和实践,以期达到强化学生的概念理解和提升学生对工程结构的分析能力的目的。  
[摘 要] 双语教学是高等学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学习前沿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目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内容和结果与初衷目的相去甚远。尤其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概念较为抽象,难度较深,讲授和练习中更是夹杂大量的复杂数学公式和运算,对开展双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以所讲授的部分本科专业基础课和研究生课程为平台,从讲解单词结构入手,利用课题练习、游戏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