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月7日,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上映后,马上引起中国吃货们的一片尖叫,巨星周迅更是被浓浓的乡愁感动得流泪。上海80后美女邓洁就是该片的导演之一,鲜为人知的是,为找儿时的“年味儿”,她跑遍全国,重新发现126处不为人知的美食发生地,才精心炮制出了这一道道让人食欲大开的香味与乡味。她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把这些即将消失的传统保留下来,用美食,找回记忆中的年味与乡愁!
时尚“煮妇”,
被陈晓卿看中执导电影
邓洁是上海人,父亲是个厨师,母亲也擅长烹饪。在她小时候,爸妈只要有空总会做一桌色香味俱全好菜,然后亲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品尝美食边谈天论地,家里充满欢声笑语。
尤其美味的“蛋饺”,承载了邓洁太多的记忆,小时候每年大年三十的下午,她都会跟着家人一起做蛋饺。外婆一直说它是“金元宝”,吃了会发财。后来才明白,其实这只是家人对生活幸福的一种期许。可以说从懂事开始,邓洁就觉得下厨烹饪美食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大学毕业后,邓洁进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工作。由于薪水不错,在工作之余吃遍京津沪,后来还落了个“美食猎人”的雅号。好玩的是,同事陈磊后来就因被其厨艺征服而升级为老公。
婚后,邓洁成为了一名业余“家庭煮妇”,她每日亲自掌勺,为丈夫烹煮爱心菜品。一次和朋友聚餐完毕,邓洁忍不住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品评了自己当日煮的菜,没想到这一写就写出了名气,赢得了众多粉丝。不少媒体邀其撰写美食专栏,她迅速成为“时尚美食家”。
此后邓洁开始辗转于全国各地探访食物渊源。一不小心,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看中,请到《舌尖2》剧组当分集导演,负责其中的《家常》一集。
后来,就在《舌尖2》在电视上播出到一半的时候,有制片方找到陈晓卿,问能不能在电影院里放这部纪录片。直接拿其中两集放,或者把7集片子重新剪辑成90分钟播出。当时,邓洁听后很吃惊:“给电视做的怎么能随便放到影院里去。电影是个很神圣的东西!”
虽然方案被废弃,大家却突然意识到了《舌尖》这个纪录片品牌的市场潜质。后来陈晓卿找到邓洁和同是分集导演的陈磊说:“要不我们单独做个人文情怀的美食电影吧!”没想到,三人的想法竟不谋而合。
美食主题与中国元素一交叉,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新年”这个时间节点。在农耕社会,天寒地冻的腊月是休耕时节,人们有整整一个月的空闲庆祝丰收,费尽心思地做出各种饱含吉利寓意的复杂食物。在年味渐淡的今天,陈晓卿想用一部电影来纪录这些已经少见的年夜饭,“作别记忆中的新年”。而当时《舌尖2》的拍摄周期从春末到秋初,冬天的食物刚好是之前从未涉及过的,这也是邓洁夫妇一直想弥补的缺憾。
就这样,最后陈晓卿决定,让邓洁夫妇和李勇3人执导这部电影。可是,拍摄这部电影,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呢?邓洁他们最后定了3个标准:一是要有传承,是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二是确实美味,不好吃的东西必须淘汰;三是要有鲜明的地域专属特性,能体现当地风物人情。
“西游取经”,
寻找有地方味的“年货”
决定与出品方合作时,已是2014年10月,剧组的工作时间表中只留下两个月实地调研。因为拍摄新年美食纪录片必须在实际的过年那阵儿,“这个等不了,马上就要开始办年货了,错过这个关口就没了。”邓洁有些焦虑,马上带人搭飞机去全国各地找故事!
要找有地方味、有家味的年货,成了摆在面前的第一大难题。在电影开拍之前,影片里出现的美食至少有三分之二连邓洁都不知道。他们花了一个月做案头调研,根据美食顾问的推荐,初步圈定了一个包括200种食物的候选名单。它们被放进一个有99个考核标准的excel表格进行一一筛选。
邓洁说,这种筛选方法是向BBC纪录片学的,在《舌尖2》拍摄时就开始采用。候选名单初步确认后,他们到30多个省市踩点。最理想的拍摄对象是罕见奇特的食物配上个性外向的主人公。食物的制作要有一定技术含量,制作它的人不仅要有匠人般的强烈自豪感,他的家最好还能有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一套流程相当接近于电影拍摄的选景和选角。谈到这段如“西游取经”般的经历,邓洁感叹说,只有在一些很偏远的农村才能找到那种浓浓的“年味儿”。有时剧组在主人公家一待就是一天,观察光线怎么照进他的家,云朵怎么经过他的院子,细微到几点钟到几点钟受光强度如何。
他们要拍摄的每一道食物,都是用最普通的食材,通過复杂的工序,融入最绵密的心意,制作出来供全家人享用。比如拍“糕角儿”时,邓洁首先想到了曾经去过的黄河岸边的古镇吴堡,在这里她拍摄了《舌尖2》里的手工挂面。“当时就为吴堡浓郁的陕北风情所感染,无论是满眼的黄土地,质朴温馨的窑洞,还是这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洁和小伙伴们历时一周在这里取景,拍摄了吴堡多种美食及年俗风情。吴堡新年美食故事,通过只有过年时小涵宇才能在奶奶王秀窑洞里吃上糕角儿展开。糕角儿是吴堡对软糜子油糕的独特叫法,逢年过节离不开吃这种地方特色美食。
邓洁在电影里详细描述了糕角儿的制作过程:软糜子在石碾上去壳,用温水浸泡一夜,捞出晾到半干,再上碾子压成面。软糜子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蒸糕时,先将面用水伴湿。在蒸笼垫上湿布,撒上一层;等蒸汽上升将软糜子面烫熟,再撒一层,如此反复,直到蒸完。蒸糕熟后放在面案上,蘸上水揉匀、切段,包入白糖芝麻馅儿。放在油锅中一炸,金黄锃亮,油糕外皮焦脆,咬开汤汁自然流出,很容易烫嘴。一边玩耍,一边嚼黏韧胡油糕,用舌头去舔顺着手臂和袖口流淌下来的糖汁,是很多陕北孩子的过年记忆。
浙江也有类似的特色美食,那就是龙游发糕。在衢州每到过年,家家户户的厨房都会传出龙游发糕清甜的香味。制作发糕,需选用上白糯米搭配粳籼米,浸数十天后用水漂清,磨成细粉,按比例加猪油、白糖、酒酵调制,发酵后蒸熟。邓洁带着剧组来到三门源,3天3夜时间拍摄了龙游发糕从水浸、拉浆、磨粉到灌笼、发酵、汽蒸等全过程。揭开蒸锅,香气喷面,人们用六角茴香蘸上红色颜料,印在嫩白的发糕上——好像美人额头的吉祥痣。然后,一个欢欢喜喜的节日就在唇间了。 并不是每次踩点寻访都像寻找“糕角儿”、龙游发糕这样顺利,“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一些过年的传统也在慢慢消失。”邓洁说。她曾想拍摄山西的“旺火”习俗,在一个盛产煤矿的小镇,过年时人们用大块碳垒起一个几米高的“塔”,点燃后像篝火一样烈火熊熊烟雾冲天,十分壮观。旺火能烧好几天,人们围着火堆虔诚转圈祈福。在每家每户的门口,村民们也会堆起小型煤塔烹煮食物,最后烧红的残煤要搛到灶炉里,寓意一年灶火不灭。“因为雾霾环境等等原因,他们说这两年已经办得越来越少了。”
用年味亲情,
烹饪中国“最好吃的电影”
别看每天和美食打交道,但邓洁他们在拍摄中忍饥挨饿却是常有的事。江门鹤山古劳,是咏春拳宗师梁赞的故乡。每年初七,开武馆的侯德贤师傅家总要摆上20多围,与200多位江湖上的兄弟们聚一聚。广式火锅打边炉不需要多么昂贵的菜色,讲究的是食材的新鲜,只有简单的清汤才能毫不喧宾夺主地衬托出原汁原味。
打边炉吃起来热闹,可这毕竟是宴请江湖好友的宴席,还是需要撑起面子。撑面子的任务由烧鹅承担。举凡大场面上,一只红艳油亮的烧鹅是一定要有的。岭南一带的烧腊铺子能吃到烧鹅的“日常版”——一只烧鹅腿或脆皮鹅肉饭,多是大排档快餐。但是到了年节宴席,烧鹅要上整只。烧鹅皮脆肉香,油脂均匀,这种入口饱满流油的感觉,习武卖力气的年轻人最为喜爱。所以每当烧鹅端上桌,总能引起小伙子们的欢呼。剧组里也是年轻人占多数,自然也是看着烧鹅咽口水。当大伙终于放下摄像机,忙前忙后的邓洁也跟着松了一口气,她赶紧给最辛苦的摄影师夹了一块烧鹅腿,说:“快吃吧,在一起过年,就是一家人!”这是他们辗转各地新春家宴,总能听到的一句话。
羊年春节期间,邓洁他们翻山越岭来到重庆酉阳县寻找素材。老腊肉、香肠、扣肉、夹沙肉、面豆腐、酢海椒……这些美食就是剧组在苍岭古石泉苗寨找到的。
摄制组在石泉古苗寨待了一周,他们通过对一对年迈的老夫妇,为春节回家的儿女准备团圆美食的故事,展示了苗寨即将湮灭的年味习俗和独特的传统美食制作工艺。
剧组来时,老人的子女们也正好都回来过年,于是邓洁他们就拍摄了老人家把对儿女的牵挂,化为春节美食,全家一起吃年夜饭的故事。其实镜头中除了家常菜肴之外,最感动的还是美食背后的人情。不管是老两口历经多日精心准备腊肉只为等儿女回家,还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在田边叫一声爸妈,浓浓的情意都会涌上心头,令人鼻酸。为此,后来有观众感慨:“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
从2014年10月开始搜寻素材,到2015年12月21日完成影片制作,《舌尖上的新年》剧组在走访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个候选地点后,选择了60多种和农历新年相关的美食,拍摄了10000多分钟素材,并最终将其剪成了一部85分钟的电影。蔡澜先生用《色戒》中的床戏来比喻自己的观影感受,认为美食也可以如此“性感”。
最后,超过30个地方的60多种美食经过筛选剪辑,呈现为24个地方的43种食物:广西平乐的松皮扣肉,香港屏山的盆菜,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布里亚特包子,台南的秋姑鱼等。邓洁说,这部电影包揽了中国广袤大地从南到北几乎所有的奇绝美食。“这些春節美食大多以家庭串联拍摄,变换成形色各异的新年味道,团圆、温暖的情感扑面而来。”
《舌尖上的新年》,为观众们呈现一顿味觉与视觉的饕餮盛宴。2016年1月7日该片上映后,马上引起中国吃货们的一片尖叫。1:2.35的超宽画幅,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食材的每一个细节,不仅能看到腊肉清晰的纹路,还能感受到蜜糖流淌的节奏。尤其片中肉浇汁的场面,令很多人都hold不住了!著名美食家蔡澜说,美食类的片子,做得最好的就是这个,堪称“中国最好吃的电影”!
“曾听很多朋友抱怨,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导演邓洁和同事在拍这个片子前,检视过春节现在都过成什么样——在超市可以一次性办齐所有年货;春联都是印刷品,整齐划一;年夜饭去大饭店聚餐,大多是按价格计算的统一配餐;结了婚的在饭桌上被关心收入,没结婚的被催婚、被相亲,所以只好把头埋到手机里抢红包、发红包……这种“年味儿难找”的现状,令她非常难过。
邓洁说,之所以安排在春节前上映这部电影,既是让观众重温渐渐消逝的传统、习俗,也想让大家对春节怎么过有一个新的认识,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把这些即将消失的传统保留下来,找回记忆中的年味与乡愁。
编辑/王晓婷
时尚“煮妇”,
被陈晓卿看中执导电影
邓洁是上海人,父亲是个厨师,母亲也擅长烹饪。在她小时候,爸妈只要有空总会做一桌色香味俱全好菜,然后亲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品尝美食边谈天论地,家里充满欢声笑语。
尤其美味的“蛋饺”,承载了邓洁太多的记忆,小时候每年大年三十的下午,她都会跟着家人一起做蛋饺。外婆一直说它是“金元宝”,吃了会发财。后来才明白,其实这只是家人对生活幸福的一种期许。可以说从懂事开始,邓洁就觉得下厨烹饪美食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大学毕业后,邓洁进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工作。由于薪水不错,在工作之余吃遍京津沪,后来还落了个“美食猎人”的雅号。好玩的是,同事陈磊后来就因被其厨艺征服而升级为老公。
婚后,邓洁成为了一名业余“家庭煮妇”,她每日亲自掌勺,为丈夫烹煮爱心菜品。一次和朋友聚餐完毕,邓洁忍不住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品评了自己当日煮的菜,没想到这一写就写出了名气,赢得了众多粉丝。不少媒体邀其撰写美食专栏,她迅速成为“时尚美食家”。
此后邓洁开始辗转于全国各地探访食物渊源。一不小心,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看中,请到《舌尖2》剧组当分集导演,负责其中的《家常》一集。
后来,就在《舌尖2》在电视上播出到一半的时候,有制片方找到陈晓卿,问能不能在电影院里放这部纪录片。直接拿其中两集放,或者把7集片子重新剪辑成90分钟播出。当时,邓洁听后很吃惊:“给电视做的怎么能随便放到影院里去。电影是个很神圣的东西!”
虽然方案被废弃,大家却突然意识到了《舌尖》这个纪录片品牌的市场潜质。后来陈晓卿找到邓洁和同是分集导演的陈磊说:“要不我们单独做个人文情怀的美食电影吧!”没想到,三人的想法竟不谋而合。
美食主题与中国元素一交叉,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新年”这个时间节点。在农耕社会,天寒地冻的腊月是休耕时节,人们有整整一个月的空闲庆祝丰收,费尽心思地做出各种饱含吉利寓意的复杂食物。在年味渐淡的今天,陈晓卿想用一部电影来纪录这些已经少见的年夜饭,“作别记忆中的新年”。而当时《舌尖2》的拍摄周期从春末到秋初,冬天的食物刚好是之前从未涉及过的,这也是邓洁夫妇一直想弥补的缺憾。
就这样,最后陈晓卿决定,让邓洁夫妇和李勇3人执导这部电影。可是,拍摄这部电影,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呢?邓洁他们最后定了3个标准:一是要有传承,是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二是确实美味,不好吃的东西必须淘汰;三是要有鲜明的地域专属特性,能体现当地风物人情。
“西游取经”,
寻找有地方味的“年货”
决定与出品方合作时,已是2014年10月,剧组的工作时间表中只留下两个月实地调研。因为拍摄新年美食纪录片必须在实际的过年那阵儿,“这个等不了,马上就要开始办年货了,错过这个关口就没了。”邓洁有些焦虑,马上带人搭飞机去全国各地找故事!
要找有地方味、有家味的年货,成了摆在面前的第一大难题。在电影开拍之前,影片里出现的美食至少有三分之二连邓洁都不知道。他们花了一个月做案头调研,根据美食顾问的推荐,初步圈定了一个包括200种食物的候选名单。它们被放进一个有99个考核标准的excel表格进行一一筛选。
邓洁说,这种筛选方法是向BBC纪录片学的,在《舌尖2》拍摄时就开始采用。候选名单初步确认后,他们到30多个省市踩点。最理想的拍摄对象是罕见奇特的食物配上个性外向的主人公。食物的制作要有一定技术含量,制作它的人不仅要有匠人般的强烈自豪感,他的家最好还能有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一套流程相当接近于电影拍摄的选景和选角。谈到这段如“西游取经”般的经历,邓洁感叹说,只有在一些很偏远的农村才能找到那种浓浓的“年味儿”。有时剧组在主人公家一待就是一天,观察光线怎么照进他的家,云朵怎么经过他的院子,细微到几点钟到几点钟受光强度如何。
他们要拍摄的每一道食物,都是用最普通的食材,通過复杂的工序,融入最绵密的心意,制作出来供全家人享用。比如拍“糕角儿”时,邓洁首先想到了曾经去过的黄河岸边的古镇吴堡,在这里她拍摄了《舌尖2》里的手工挂面。“当时就为吴堡浓郁的陕北风情所感染,无论是满眼的黄土地,质朴温馨的窑洞,还是这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洁和小伙伴们历时一周在这里取景,拍摄了吴堡多种美食及年俗风情。吴堡新年美食故事,通过只有过年时小涵宇才能在奶奶王秀窑洞里吃上糕角儿展开。糕角儿是吴堡对软糜子油糕的独特叫法,逢年过节离不开吃这种地方特色美食。
邓洁在电影里详细描述了糕角儿的制作过程:软糜子在石碾上去壳,用温水浸泡一夜,捞出晾到半干,再上碾子压成面。软糜子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蒸糕时,先将面用水伴湿。在蒸笼垫上湿布,撒上一层;等蒸汽上升将软糜子面烫熟,再撒一层,如此反复,直到蒸完。蒸糕熟后放在面案上,蘸上水揉匀、切段,包入白糖芝麻馅儿。放在油锅中一炸,金黄锃亮,油糕外皮焦脆,咬开汤汁自然流出,很容易烫嘴。一边玩耍,一边嚼黏韧胡油糕,用舌头去舔顺着手臂和袖口流淌下来的糖汁,是很多陕北孩子的过年记忆。
浙江也有类似的特色美食,那就是龙游发糕。在衢州每到过年,家家户户的厨房都会传出龙游发糕清甜的香味。制作发糕,需选用上白糯米搭配粳籼米,浸数十天后用水漂清,磨成细粉,按比例加猪油、白糖、酒酵调制,发酵后蒸熟。邓洁带着剧组来到三门源,3天3夜时间拍摄了龙游发糕从水浸、拉浆、磨粉到灌笼、发酵、汽蒸等全过程。揭开蒸锅,香气喷面,人们用六角茴香蘸上红色颜料,印在嫩白的发糕上——好像美人额头的吉祥痣。然后,一个欢欢喜喜的节日就在唇间了。 并不是每次踩点寻访都像寻找“糕角儿”、龙游发糕这样顺利,“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一些过年的传统也在慢慢消失。”邓洁说。她曾想拍摄山西的“旺火”习俗,在一个盛产煤矿的小镇,过年时人们用大块碳垒起一个几米高的“塔”,点燃后像篝火一样烈火熊熊烟雾冲天,十分壮观。旺火能烧好几天,人们围着火堆虔诚转圈祈福。在每家每户的门口,村民们也会堆起小型煤塔烹煮食物,最后烧红的残煤要搛到灶炉里,寓意一年灶火不灭。“因为雾霾环境等等原因,他们说这两年已经办得越来越少了。”
用年味亲情,
烹饪中国“最好吃的电影”
别看每天和美食打交道,但邓洁他们在拍摄中忍饥挨饿却是常有的事。江门鹤山古劳,是咏春拳宗师梁赞的故乡。每年初七,开武馆的侯德贤师傅家总要摆上20多围,与200多位江湖上的兄弟们聚一聚。广式火锅打边炉不需要多么昂贵的菜色,讲究的是食材的新鲜,只有简单的清汤才能毫不喧宾夺主地衬托出原汁原味。
打边炉吃起来热闹,可这毕竟是宴请江湖好友的宴席,还是需要撑起面子。撑面子的任务由烧鹅承担。举凡大场面上,一只红艳油亮的烧鹅是一定要有的。岭南一带的烧腊铺子能吃到烧鹅的“日常版”——一只烧鹅腿或脆皮鹅肉饭,多是大排档快餐。但是到了年节宴席,烧鹅要上整只。烧鹅皮脆肉香,油脂均匀,这种入口饱满流油的感觉,习武卖力气的年轻人最为喜爱。所以每当烧鹅端上桌,总能引起小伙子们的欢呼。剧组里也是年轻人占多数,自然也是看着烧鹅咽口水。当大伙终于放下摄像机,忙前忙后的邓洁也跟着松了一口气,她赶紧给最辛苦的摄影师夹了一块烧鹅腿,说:“快吃吧,在一起过年,就是一家人!”这是他们辗转各地新春家宴,总能听到的一句话。
羊年春节期间,邓洁他们翻山越岭来到重庆酉阳县寻找素材。老腊肉、香肠、扣肉、夹沙肉、面豆腐、酢海椒……这些美食就是剧组在苍岭古石泉苗寨找到的。
摄制组在石泉古苗寨待了一周,他们通过对一对年迈的老夫妇,为春节回家的儿女准备团圆美食的故事,展示了苗寨即将湮灭的年味习俗和独特的传统美食制作工艺。
剧组来时,老人的子女们也正好都回来过年,于是邓洁他们就拍摄了老人家把对儿女的牵挂,化为春节美食,全家一起吃年夜饭的故事。其实镜头中除了家常菜肴之外,最感动的还是美食背后的人情。不管是老两口历经多日精心准备腊肉只为等儿女回家,还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在田边叫一声爸妈,浓浓的情意都会涌上心头,令人鼻酸。为此,后来有观众感慨:“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
从2014年10月开始搜寻素材,到2015年12月21日完成影片制作,《舌尖上的新年》剧组在走访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个候选地点后,选择了60多种和农历新年相关的美食,拍摄了10000多分钟素材,并最终将其剪成了一部85分钟的电影。蔡澜先生用《色戒》中的床戏来比喻自己的观影感受,认为美食也可以如此“性感”。
最后,超过30个地方的60多种美食经过筛选剪辑,呈现为24个地方的43种食物:广西平乐的松皮扣肉,香港屏山的盆菜,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布里亚特包子,台南的秋姑鱼等。邓洁说,这部电影包揽了中国广袤大地从南到北几乎所有的奇绝美食。“这些春節美食大多以家庭串联拍摄,变换成形色各异的新年味道,团圆、温暖的情感扑面而来。”
《舌尖上的新年》,为观众们呈现一顿味觉与视觉的饕餮盛宴。2016年1月7日该片上映后,马上引起中国吃货们的一片尖叫。1:2.35的超宽画幅,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食材的每一个细节,不仅能看到腊肉清晰的纹路,还能感受到蜜糖流淌的节奏。尤其片中肉浇汁的场面,令很多人都hold不住了!著名美食家蔡澜说,美食类的片子,做得最好的就是这个,堪称“中国最好吃的电影”!
“曾听很多朋友抱怨,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导演邓洁和同事在拍这个片子前,检视过春节现在都过成什么样——在超市可以一次性办齐所有年货;春联都是印刷品,整齐划一;年夜饭去大饭店聚餐,大多是按价格计算的统一配餐;结了婚的在饭桌上被关心收入,没结婚的被催婚、被相亲,所以只好把头埋到手机里抢红包、发红包……这种“年味儿难找”的现状,令她非常难过。
邓洁说,之所以安排在春节前上映这部电影,既是让观众重温渐渐消逝的传统、习俗,也想让大家对春节怎么过有一个新的认识,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把这些即将消失的传统保留下来,找回记忆中的年味与乡愁。
编辑/王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