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学校从2010年开始探索選课走班,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改进,然而,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问题。这让我们开始思考选课走班背后所蕴含的学校价值导向,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选课走班真正为学生服务,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选课走班实施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路径依赖。育人模式变化了,但是我们的思维习惯没变——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总回到过去传统的解决方式。比如,实行选课走班后没有了班主任,很多教师头疼——没有班主任怎么抓德育?没有行政班怎么收作业?其实,“收作业”应该变成“交作业”。可以在教室放两个箱子:一个放批阅的作业,一个放上交的作业,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
问题二:问题观。怎么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与问题和平相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来说包括系统中的问题、成长中的问题、个别人的问题。如系统中的问题,改革之后的班级没有班主任了,所有的事情都压到年级主任身上,导致年级主任任务过重。因此,学校必须细化岗位职责,明确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岗位的责任。
针对选课走班实施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创新年级管理形式,采取分布式领导的管理模式。例如,咨询师负责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和科学选课;教育顾问负责管理问题学生和学生指导工作等,基本覆盖了年级中的相关教学问题。
2.重构学校的治理体系
选课走班的基础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十一学校分层次、分类型构建了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而若要支撑这样的课程体系,就需要重构学校的治理体系。为此,十一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设立课程研究机构。学校设立了课程研究机构,将其作为主管学校整体运营的“大脑”。这个“大脑”要不断地去感知学校课程开设的整体情况,研究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丰富。
设置课程首席教师。我们把260多门课程进行了分类,整合形成了103个课程组,每一个课程组都设一个课程首席教师。从初一到高三,教同一个课的教师形成一个团队,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到课程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组织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负责整个课程链的正常运行,保障了选课走班的顺利实施。
构建赋能的网络结构。我们要从科层、矩阵的组织走向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从根本上说是通过激励走向赋能,就是赋予每一个教职员工以能量、能力,使其面对学生的需求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独立解决。在赋能的网络结构里面需要注意两个重点问题,一是活力,二是方向。
一个组织的活力到底来自哪里?研究表明,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关系符合等边三角形定律。也就是说,我们给予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团队责任的同时,必须赋予相应的权力和利益,只有这样,组织才会有活力。十一学校有176个预算单位,每年10-12月编制预算,然后报学校审批。审批通过后,第二年一年的开支每一个年级主管都可以签字报销,不需要经过校长。有了这样的权力,年级主任就可以对学生的需求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但仅仅有活力还不够,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引领就会走偏,甚至会发生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给每一个岗位界定他的“客户”。每一个岗位都要明确是为哪些“客户”服务的,同时让这个岗位成为其他岗位的“客户”,但不是互为“客户”。“客户”对每一个岗位的评价和诊断会影响整个岗位的利益,这样一来,就确保每一份“活力”都沿着正确的方向释放。
3.确定学校的价值导向
不管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学校治理体系的重构,都要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这个核心就是学校的价值导向,即价值观、学生观、教育观。那么,在日常工作中怎么判断、衡量我们的价值观是对的呢?通过研究,我们确定了三把“尺子”。
第一把“尺子”:是目的还是方式?学校有260多个社团,总会有一些社团因为某些原因关停。于是,有教师建议为每个社团配一个老师让它“死”不了,这就把办社团当成了目的。其实,办社团只是一个方式,重点不在于是否配有专门的教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因此,十一学校始终坚持不给学生社团配专门的教师,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管理,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把“尺子”: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学校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以学生为主,而不是只考虑学校的荣誉。前两年,学校有四个学生获得了进入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国家队的资格,可以到美国去参加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但是其中有三个学生表示不想参加,因为那时候高二刚结束,他们想在高三好好学物理,不再重复学习那些竞赛的内容,对此,学校和教师一致表示支持。我们认为,虽然获得金牌可以给学校带来荣誉,但让学生再重复学习一年的物理竞赛内容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这把“尺子”应该成为衡量学校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标准。
第三把“尺子”:是方便教师教还是为了学生学?有一些学校的自习课让学生很纠结——老师在哪里教学方便就让学生在哪里上课。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虽然这样可能不便于教师进行管理,但我们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还是坚持让学生选择。如有的学生愿意在语文教室学数学,因为觉得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做数学题非常舒服。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行动上,都要研究到底是方便教师教还是为了学生学,这把“尺子”对于改进工作是非常有效的。
当一所学校有了这样的价值导向,那么,它一切的教育教学行为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1.选课走班实施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路径依赖。育人模式变化了,但是我们的思维习惯没变——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总回到过去传统的解决方式。比如,实行选课走班后没有了班主任,很多教师头疼——没有班主任怎么抓德育?没有行政班怎么收作业?其实,“收作业”应该变成“交作业”。可以在教室放两个箱子:一个放批阅的作业,一个放上交的作业,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
问题二:问题观。怎么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与问题和平相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来说包括系统中的问题、成长中的问题、个别人的问题。如系统中的问题,改革之后的班级没有班主任了,所有的事情都压到年级主任身上,导致年级主任任务过重。因此,学校必须细化岗位职责,明确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岗位的责任。
针对选课走班实施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创新年级管理形式,采取分布式领导的管理模式。例如,咨询师负责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和科学选课;教育顾问负责管理问题学生和学生指导工作等,基本覆盖了年级中的相关教学问题。
2.重构学校的治理体系
选课走班的基础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十一学校分层次、分类型构建了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而若要支撑这样的课程体系,就需要重构学校的治理体系。为此,十一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设立课程研究机构。学校设立了课程研究机构,将其作为主管学校整体运营的“大脑”。这个“大脑”要不断地去感知学校课程开设的整体情况,研究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丰富。
设置课程首席教师。我们把260多门课程进行了分类,整合形成了103个课程组,每一个课程组都设一个课程首席教师。从初一到高三,教同一个课的教师形成一个团队,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到课程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组织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负责整个课程链的正常运行,保障了选课走班的顺利实施。
构建赋能的网络结构。我们要从科层、矩阵的组织走向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从根本上说是通过激励走向赋能,就是赋予每一个教职员工以能量、能力,使其面对学生的需求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独立解决。在赋能的网络结构里面需要注意两个重点问题,一是活力,二是方向。
一个组织的活力到底来自哪里?研究表明,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关系符合等边三角形定律。也就是说,我们给予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团队责任的同时,必须赋予相应的权力和利益,只有这样,组织才会有活力。十一学校有176个预算单位,每年10-12月编制预算,然后报学校审批。审批通过后,第二年一年的开支每一个年级主管都可以签字报销,不需要经过校长。有了这样的权力,年级主任就可以对学生的需求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但仅仅有活力还不够,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引领就会走偏,甚至会发生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给每一个岗位界定他的“客户”。每一个岗位都要明确是为哪些“客户”服务的,同时让这个岗位成为其他岗位的“客户”,但不是互为“客户”。“客户”对每一个岗位的评价和诊断会影响整个岗位的利益,这样一来,就确保每一份“活力”都沿着正确的方向释放。
3.确定学校的价值导向
不管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学校治理体系的重构,都要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这个核心就是学校的价值导向,即价值观、学生观、教育观。那么,在日常工作中怎么判断、衡量我们的价值观是对的呢?通过研究,我们确定了三把“尺子”。
第一把“尺子”:是目的还是方式?学校有260多个社团,总会有一些社团因为某些原因关停。于是,有教师建议为每个社团配一个老师让它“死”不了,这就把办社团当成了目的。其实,办社团只是一个方式,重点不在于是否配有专门的教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因此,十一学校始终坚持不给学生社团配专门的教师,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管理,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把“尺子”: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学校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以学生为主,而不是只考虑学校的荣誉。前两年,学校有四个学生获得了进入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国家队的资格,可以到美国去参加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但是其中有三个学生表示不想参加,因为那时候高二刚结束,他们想在高三好好学物理,不再重复学习那些竞赛的内容,对此,学校和教师一致表示支持。我们认为,虽然获得金牌可以给学校带来荣誉,但让学生再重复学习一年的物理竞赛内容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这把“尺子”应该成为衡量学校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标准。
第三把“尺子”:是方便教师教还是为了学生学?有一些学校的自习课让学生很纠结——老师在哪里教学方便就让学生在哪里上课。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虽然这样可能不便于教师进行管理,但我们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还是坚持让学生选择。如有的学生愿意在语文教室学数学,因为觉得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做数学题非常舒服。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行动上,都要研究到底是方便教师教还是为了学生学,这把“尺子”对于改进工作是非常有效的。
当一所学校有了这样的价值导向,那么,它一切的教育教学行为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