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党员教育逐渐成为难点甚至盲区,利益多元化,就业多样化,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外出创业,落后地区农村党员外出打工,党员双向流动,教育成老大难。近年来我们认识到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是个重点,对他们教育管理如果不到位,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于是我们尝试在场管理区各村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点,并力争形成完善有效的流动党员教育网络。
一、流动党员教育点要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管理区、村流动党员教育点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四难”问题,即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依托场中心党校以各管理区、各村分党校为主要阵地,以辖区内流动党员为服务对象,以真情服务给流动党员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以提高流动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让广大流动党员有正常的组织生活,有效地接受组织教育,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好的贡献。
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点就是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使他们“离乡离土不离党”,所以,各教育点把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帮助流动党员找组织、亮身份。要把摸清流动党员所有基本情况作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点,从源头上把握流动党员的动态。二是加强与流动党员流出地的沟通联系。作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的登记工作,使流动党员活动自如,并建立反馈机机制,将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员、发挥作用等情况,及时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以“双向管理”确保流出党员外出不放任、流入党员外来不落空,进一步提高流动党员活动证的约束力与覆盖面。三是各流动党员教育点都要开通一部热线电话,设立一本专用留言簿,欢迎流动党员及时反映他们的思想情况,甚至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对组织的希望和合理的要求、建议等,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对流动党员的教育要以管理为重。一是建立联系机制,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通过群发短信、派发宣传资料、上门走访等形式,与流动党员保持经常联系,做到“从事职业、联系方式、服务要求、表现情况”四个掌握,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从而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二要强化教育培训机制。由于农村区域面积广,流动党员多,各教育点对流动党员定期培训的任务非常重,要做到经常化、长期化、必须要安排专人负责,并依托远程教育站点,网上党校、QQ群、免费提供阅读和借阅报刊杂志等灵活方式,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学习,全面保障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时间及内容。三是要形成沟通机制;场村党务干部和流动党员结成“1+1”对子,互通信息,让党务干部做流动党员的政策宣讲员、学习辅导员、意见收集员、困难帮扶员;四是建立爭优机制,引导流动党员参加党员义工、党员责任区、“我为农村和谐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鼓励流动党员为全场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激发流动党员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从创新发展高度,强化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的新举措。
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固然是个重点要抓紧,而对农村所有党员的教育也要抓好。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创新,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强化基础,巩固党员教育传统优势。
继续认真抓好党员教育的各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提高党员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员轮训、农村党员冬训、支部党课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果。积极研究探索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开展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展党员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继续开展争创红旗党校、先进基层党校活动,积极发挥镇场、街道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加强新经济组织和社区基层党校建设,构建农村党员全员学习网络。巩固党员电化教育网络、农村科技素质培训模式,为有效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奠定基础。针对传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要在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
2、明确职责,形成党员教育整体合力。
农村党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关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建立健全党员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在场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组织、纪委、宣传;党校、工青妇等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党员教育工作新局面,不断增强党员教育工作合力。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具体组织实施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把党员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细化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成立专门的党员教育督查小组,对党员教育的任务目标,加强督促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对党员参加教育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建立党员教育学习工作台帐,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民主评议、评选先进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积极利用全市基层党建信息平台的基础台帐垂直共享功能,对直属党组织的教育活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掌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并给予分类指导和业务辅导。通过督促检查,达到增强学习意识,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3、拓展阵地,夯实农村党员学习教育有效载体。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党员流动性大,党员教育学习难以全覆盖,原有基层党校等阵地有功能萎缩的趋势。要进一步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覆盖的党员教育阵地网络。加强各级党校软硬件建设,按照“组织管理系统化、教育培训正规化、基本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在党员教育方面的主阵地作用。按照“拓展服务功能、构建工作体系”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党员服务中心(站)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基层党校建设,完善各镇、系统和网上党校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党组织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的网络。进一步提升“七月阳光”、“廉政时空”电台专栏、“今日党建”、“碧水琴川”常熟日报理论专版和“常熟党建”、“碧水琴川”网站建设的水平,增强教育培训的功效。形成基层中心党校与分党校教育网络,镇、村系统、所在地企业三方面组成的网上党校和民营企业新建基层党校,实现农村基层党员教育的全覆盖。要优化整合各类党员教育资源,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各类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依托党建联席会,结对共建等载体,对各单位的硬件资源和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廉政资源、文化资源,以组建宣讲团、讲坛论坛、电视党课等形式,开展有声有色的教育活动。
4、创新方法,形成创建工作机制。
要针对基层党员教育学习面临的新情况不断探索,努力做到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教育方法创新。围绕载体创新、构建有效的教育阵地。要大力发展网上党校,围绕网上教育平台,办好基层分党校,组建民营企业基层党校。围绕教育内容创新,紧密联系实际,使党员教育能回答农村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组织本市的有关专家、老师编写结合农村实际的教育学习资料,定期下发。讲师团成员要经常下去调研,贴近基层,了解问题,联系实际上好课。各镇场党委要建立一支党员教育报告员队伍,各支部明确一名党课教育辅导员,负责党员教育日常工作。围绕教育方法创新,及时了解民情、舆情,在各镇、村系统、各农村企业建立舆情信息员制度,定期开会,定期通报民情舆情,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坚持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典型教育与案例剖析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现场考察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确保农村党员教育有的放矢,取得扎实的成效。
一、流动党员教育点要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管理区、村流动党员教育点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四难”问题,即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依托场中心党校以各管理区、各村分党校为主要阵地,以辖区内流动党员为服务对象,以真情服务给流动党员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以提高流动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让广大流动党员有正常的组织生活,有效地接受组织教育,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好的贡献。
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点就是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使他们“离乡离土不离党”,所以,各教育点把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帮助流动党员找组织、亮身份。要把摸清流动党员所有基本情况作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点,从源头上把握流动党员的动态。二是加强与流动党员流出地的沟通联系。作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的登记工作,使流动党员活动自如,并建立反馈机机制,将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员、发挥作用等情况,及时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以“双向管理”确保流出党员外出不放任、流入党员外来不落空,进一步提高流动党员活动证的约束力与覆盖面。三是各流动党员教育点都要开通一部热线电话,设立一本专用留言簿,欢迎流动党员及时反映他们的思想情况,甚至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对组织的希望和合理的要求、建议等,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对流动党员的教育要以管理为重。一是建立联系机制,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通过群发短信、派发宣传资料、上门走访等形式,与流动党员保持经常联系,做到“从事职业、联系方式、服务要求、表现情况”四个掌握,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从而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二要强化教育培训机制。由于农村区域面积广,流动党员多,各教育点对流动党员定期培训的任务非常重,要做到经常化、长期化、必须要安排专人负责,并依托远程教育站点,网上党校、QQ群、免费提供阅读和借阅报刊杂志等灵活方式,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学习,全面保障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时间及内容。三是要形成沟通机制;场村党务干部和流动党员结成“1+1”对子,互通信息,让党务干部做流动党员的政策宣讲员、学习辅导员、意见收集员、困难帮扶员;四是建立爭优机制,引导流动党员参加党员义工、党员责任区、“我为农村和谐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鼓励流动党员为全场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激发流动党员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从创新发展高度,强化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的新举措。
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固然是个重点要抓紧,而对农村所有党员的教育也要抓好。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创新,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强化基础,巩固党员教育传统优势。
继续认真抓好党员教育的各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提高党员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员轮训、农村党员冬训、支部党课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果。积极研究探索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开展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展党员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继续开展争创红旗党校、先进基层党校活动,积极发挥镇场、街道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加强新经济组织和社区基层党校建设,构建农村党员全员学习网络。巩固党员电化教育网络、农村科技素质培训模式,为有效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奠定基础。针对传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要在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
2、明确职责,形成党员教育整体合力。
农村党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关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建立健全党员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在场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组织、纪委、宣传;党校、工青妇等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党员教育工作新局面,不断增强党员教育工作合力。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具体组织实施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把党员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细化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成立专门的党员教育督查小组,对党员教育的任务目标,加强督促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对党员参加教育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建立党员教育学习工作台帐,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民主评议、评选先进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积极利用全市基层党建信息平台的基础台帐垂直共享功能,对直属党组织的教育活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掌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并给予分类指导和业务辅导。通过督促检查,达到增强学习意识,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3、拓展阵地,夯实农村党员学习教育有效载体。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党员流动性大,党员教育学习难以全覆盖,原有基层党校等阵地有功能萎缩的趋势。要进一步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覆盖的党员教育阵地网络。加强各级党校软硬件建设,按照“组织管理系统化、教育培训正规化、基本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在党员教育方面的主阵地作用。按照“拓展服务功能、构建工作体系”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党员服务中心(站)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基层党校建设,完善各镇、系统和网上党校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党组织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的网络。进一步提升“七月阳光”、“廉政时空”电台专栏、“今日党建”、“碧水琴川”常熟日报理论专版和“常熟党建”、“碧水琴川”网站建设的水平,增强教育培训的功效。形成基层中心党校与分党校教育网络,镇、村系统、所在地企业三方面组成的网上党校和民营企业新建基层党校,实现农村基层党员教育的全覆盖。要优化整合各类党员教育资源,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各类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依托党建联席会,结对共建等载体,对各单位的硬件资源和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廉政资源、文化资源,以组建宣讲团、讲坛论坛、电视党课等形式,开展有声有色的教育活动。
4、创新方法,形成创建工作机制。
要针对基层党员教育学习面临的新情况不断探索,努力做到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教育方法创新。围绕载体创新、构建有效的教育阵地。要大力发展网上党校,围绕网上教育平台,办好基层分党校,组建民营企业基层党校。围绕教育内容创新,紧密联系实际,使党员教育能回答农村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组织本市的有关专家、老师编写结合农村实际的教育学习资料,定期下发。讲师团成员要经常下去调研,贴近基层,了解问题,联系实际上好课。各镇场党委要建立一支党员教育报告员队伍,各支部明确一名党课教育辅导员,负责党员教育日常工作。围绕教育方法创新,及时了解民情、舆情,在各镇、村系统、各农村企业建立舆情信息员制度,定期开会,定期通报民情舆情,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坚持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典型教育与案例剖析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现场考察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确保农村党员教育有的放矢,取得扎实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