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晚年的白居易笃信佛教,这与其人生经历、社会文化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仕途坎坷让曾经忧心为黎民的白居易转而内省,独善其身。这也造成了他诗歌创作的转型,白居易后期的诗歌,题材内容以及艺术表达都蕴含着浓厚的佛禅思想。
关键词:白居易 佛禅思想 诗歌艺术
一、仕途通畅,心怀家国
白居易,字乐天,生于大历年间,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诗歌有三千余首,纵观整个唐代可谓是存诗最多者。《新唐书》评价他:“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a可见其诗歌在唐朝受欢迎程度之高。白居易自幼聪颖勤学,二十九岁便进士登科。他曾先后出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以及左拾遗等职务。可以说青年时代的白居易踌躇满志,秉持“兼济天下”之热忱。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讽喻诗,以《秦中吟》《新乐府》等为代表,其宗旨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的诗歌浅切易懂,书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并严厉批评官僚阶级的黑暗与丑陋。其诗《卖炭翁》塑造了一位在数九寒天里上街卖炭的老翁形象,他身上只穿着不足御寒的薄衫,却希望天能更冷一些好把煤炭卖个好价钱。“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老翁满脸的灰尘饱经风霜,鬓角花白而手指黢黑,外貌描写真实且细腻,更加深了读者对他的同情。然而老翁卖炭时不幸遇到太监差役,他们强行拉走了整车的炭,只给了老翁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来充数。可以看到,白居易对黎民百姓有着深切的同情之心,敢于为他们发声。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当街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朝廷要求缉拿凶手以雪国耻,却反被政敌攻击其先于谏官言事。事实上,白居易的这次遭遇和他平日里多作“讽喻诗”不无关系,如其所言:“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白居易因而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一个没有实权的地方官。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后,就与儒、道二教展开了历时几百年的激烈斗争。直到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才在中国社会思想领域逐渐呈现出融合态势。政治上的打击给了白居易当头一棒,其诗歌风格也随之产生了明显变化,佛禅思想对其心理、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贬谪羁旅,醉心佛禅
九江,襟江带湖,风景秀丽壮美,这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白居易内心的愁郁苦闷。他到处游览山川名胜,过着一种半隐半仕的闲散生活。这一时期,白居易参禅悟道、修养心性,其诗歌情调也是淡然悠闲,表现出一种自然清雅之美。他在《题浔阳楼》中曾赞美九江景色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山川江河气势雄壮而开阔。“寒”对“青”,江水清明澄澈见底,高山巍峨直入青天;深夜月之光华铺满水面,清晨香炉峰上烟云弥漫。无论何时,江州总有着奇幻多姿的景色。在江州期间,白居易与东林寺交往甚密,曾写下“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新年三五东林夕,星汉迢迢钟梵迟”等诗句,说明他很是喜爱寺庙的清净生活,并经常在此夜宿,甚至新年时也在此学禅,以求身心的修行与开悟。在江州期间,白居易还走访了西林寺、化城寺以及大林寺等多所寺庙。
白居易在江州任上四年,之后又迁忠州,元和十五年(820)时奉诏回京。穆宗继位后,授白居易中书舍人。为此,白居易在《杭州刺史谢上表》中写道:“生归帝京,宠在郎署。”可见其得意与振奋之情,并自认从此“出泥登霄,从骨生肉”,蒙上不弃得到擢升,因此必将鞠躬尽瘁以报天恩。然而当时的朝廷形势仍然变幻莫测,朋党斗争依旧在继续,于是白居易还是自请去了杭州。“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自此,他对朝中政治失去了关切,将注意力转入到对佛法的研修上面来,希望能从佛教中找到消解人生苦恼的办法。
白居易曾與洛阳圣善寺交往,据其《八渐偈并序》中记载:“初居易尝求心要于师。”这说明白居易是主动要学习佛法。他向凝公大师求教,凝公以“曰观,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舍”之言告知。对于大师的点拨,白居易则是“入于耳贯于心”,此后他还成为圣善寺的居士。白居易颇具慧根佛缘,《旧唐书》赞其:“儒学之外,尤通释典。”b并评价白居易心胸宽广,为人处世顺其自然,并不将自己迁谪的遭遇放在心上。可见佛禅思想对白居易影响至深,渗入举止言行。白居易一心向佛,也与众多寺庙有缘。《五灯会元》云:“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十五年,牧杭州,访鸟窠法师,有问答语句。”c每到一处,白居易都会拜访当地高僧,可见其对佛学向往。
晚年的白居易,过着退隐的居士生活。“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终日不过蔬食、终年不过布裘,这种平和无所求的心态离不开平日的修行实践。此外,白居易还逐渐开始转向了对弥陀净土的信奉。他作《画弥勒上生帧记》发愿说希望来世与众生追随弥勒佛:“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更是舍俸银让工人按照《阿弥陀经》与《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内容,绘画了西方极乐世界,中间是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四周七宝严饰,灿烂辉煌。
三、引禅入诗,意境圆融
白居易对人生无常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在他的诗歌当中多有流露。如:“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世坐成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等等。青春年华总是匆匆逝去,难以长久。人生短暂亦如梦幻泡影,非花非雾,不可捉摸。就像天上的云霞虽然美极,但是如琉璃那样易于摧毁。佛教认为,世间万物不过“成、住、坏、空”,万法皆无常。
佛禅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还体现在他的闲适诗当中。如《秋凉闲卧》: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
夏末秋初的天气,白昼仍然悠长。池中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微微凉风吹来,翠竹摇曳疏朗。老来衰病,日暮西斜,门前只有幽幽桂花。全诗笔调清新富有韵味,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秋日闲居图。此外白居易还有很多写景诗歌都呈现出一种佛禅的清空幽寂之意,如“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及“筠风散余清,苔雨含微绿”“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等,读来颇有韵致。 白居易诗歌当中还潜藏着佛学的思辨与意趣。如《香山寺二绝》中写道:“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再如《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中也有“朝随浮云出,夕与飞鸟还”的句子。香山寺,在今天的洛阳龙门山,白居易退隐之后,定居此处。这里所描摹的就是诗人退隐后的精神世界,闲适恬淡的生活与自然景物相契合,黄昏时分香山风景独绝,云雾在山间缭绕,人与飞鸟结伴而返。
白居易在《闲园独赏》中说:“蠢蠕形虽小,逍遥性即均。不知鹏与鷃,相去几微尘。”蠢蠕之虫虽然外形微小,但他们得其所待,个体生命获得了逍遥。在《庄子》中,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却被遨游在蓬蒿间的鷃雀嘲笑。可见大鹏与鷃雀志趣悬殊,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将鹏鷃放在大千世界当中,又究竟有多少差别呢?“微尘”是佛教用语,据《俱舍论》载:“分析诸色至一极微”,因此“极微”是色的最小单位,没有形状,不可触摸。而这“七极微”聚合才形成了一“微尘”。
白居易的佛禅思想在《读禅经》中有更加明确的表露:“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病眼者见空中有花,其实虚空原无花,只是眼病所见而已。《金刚经》说所有有形的相其实都是虚妄之相,当开悟了这一层,方得见如来。
然而“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只有驱除杂念,不刻意追求,才是真正自在。唯宽禅师曾告诉白居易:“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净与垢,一切念勿起。”心本来是没有伤碍的,又怎么说得上需要修理呢?无论是干净或污垢,一切都不应当起念。就这样在佛禅思想的影响之下,白居易得到了消解俗世苦恼的方法。
四、结语
白居易一生历经代宗至宣宗八位皇帝,宦海沉浮,亲朋故友离散,但是白居易始终以旷达乐观的胸襟面对人生。融禅于诗,更是开阔诗歌境界,增添哲理意趣,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a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華书局1975年版,第4304页。
b 〔后晋〕刘昫:《旧唐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5页。
c 〔宋〕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1页。
d 孙通海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 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 褚斌杰.白居易评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4] 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5] 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作 者: 谢雨霏,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诗学与魏晋唐宋诗歌艺术。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白居易 佛禅思想 诗歌艺术
一、仕途通畅,心怀家国
白居易,字乐天,生于大历年间,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诗歌有三千余首,纵观整个唐代可谓是存诗最多者。《新唐书》评价他:“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a可见其诗歌在唐朝受欢迎程度之高。白居易自幼聪颖勤学,二十九岁便进士登科。他曾先后出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以及左拾遗等职务。可以说青年时代的白居易踌躇满志,秉持“兼济天下”之热忱。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讽喻诗,以《秦中吟》《新乐府》等为代表,其宗旨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的诗歌浅切易懂,书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并严厉批评官僚阶级的黑暗与丑陋。其诗《卖炭翁》塑造了一位在数九寒天里上街卖炭的老翁形象,他身上只穿着不足御寒的薄衫,却希望天能更冷一些好把煤炭卖个好价钱。“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老翁满脸的灰尘饱经风霜,鬓角花白而手指黢黑,外貌描写真实且细腻,更加深了读者对他的同情。然而老翁卖炭时不幸遇到太监差役,他们强行拉走了整车的炭,只给了老翁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来充数。可以看到,白居易对黎民百姓有着深切的同情之心,敢于为他们发声。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当街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朝廷要求缉拿凶手以雪国耻,却反被政敌攻击其先于谏官言事。事实上,白居易的这次遭遇和他平日里多作“讽喻诗”不无关系,如其所言:“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白居易因而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一个没有实权的地方官。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后,就与儒、道二教展开了历时几百年的激烈斗争。直到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才在中国社会思想领域逐渐呈现出融合态势。政治上的打击给了白居易当头一棒,其诗歌风格也随之产生了明显变化,佛禅思想对其心理、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贬谪羁旅,醉心佛禅
九江,襟江带湖,风景秀丽壮美,这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白居易内心的愁郁苦闷。他到处游览山川名胜,过着一种半隐半仕的闲散生活。这一时期,白居易参禅悟道、修养心性,其诗歌情调也是淡然悠闲,表现出一种自然清雅之美。他在《题浔阳楼》中曾赞美九江景色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山川江河气势雄壮而开阔。“寒”对“青”,江水清明澄澈见底,高山巍峨直入青天;深夜月之光华铺满水面,清晨香炉峰上烟云弥漫。无论何时,江州总有着奇幻多姿的景色。在江州期间,白居易与东林寺交往甚密,曾写下“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新年三五东林夕,星汉迢迢钟梵迟”等诗句,说明他很是喜爱寺庙的清净生活,并经常在此夜宿,甚至新年时也在此学禅,以求身心的修行与开悟。在江州期间,白居易还走访了西林寺、化城寺以及大林寺等多所寺庙。
白居易在江州任上四年,之后又迁忠州,元和十五年(820)时奉诏回京。穆宗继位后,授白居易中书舍人。为此,白居易在《杭州刺史谢上表》中写道:“生归帝京,宠在郎署。”可见其得意与振奋之情,并自认从此“出泥登霄,从骨生肉”,蒙上不弃得到擢升,因此必将鞠躬尽瘁以报天恩。然而当时的朝廷形势仍然变幻莫测,朋党斗争依旧在继续,于是白居易还是自请去了杭州。“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自此,他对朝中政治失去了关切,将注意力转入到对佛法的研修上面来,希望能从佛教中找到消解人生苦恼的办法。
白居易曾與洛阳圣善寺交往,据其《八渐偈并序》中记载:“初居易尝求心要于师。”这说明白居易是主动要学习佛法。他向凝公大师求教,凝公以“曰观,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舍”之言告知。对于大师的点拨,白居易则是“入于耳贯于心”,此后他还成为圣善寺的居士。白居易颇具慧根佛缘,《旧唐书》赞其:“儒学之外,尤通释典。”b并评价白居易心胸宽广,为人处世顺其自然,并不将自己迁谪的遭遇放在心上。可见佛禅思想对白居易影响至深,渗入举止言行。白居易一心向佛,也与众多寺庙有缘。《五灯会元》云:“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十五年,牧杭州,访鸟窠法师,有问答语句。”c每到一处,白居易都会拜访当地高僧,可见其对佛学向往。
晚年的白居易,过着退隐的居士生活。“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终日不过蔬食、终年不过布裘,这种平和无所求的心态离不开平日的修行实践。此外,白居易还逐渐开始转向了对弥陀净土的信奉。他作《画弥勒上生帧记》发愿说希望来世与众生追随弥勒佛:“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更是舍俸银让工人按照《阿弥陀经》与《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内容,绘画了西方极乐世界,中间是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四周七宝严饰,灿烂辉煌。
三、引禅入诗,意境圆融
白居易对人生无常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在他的诗歌当中多有流露。如:“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世坐成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等等。青春年华总是匆匆逝去,难以长久。人生短暂亦如梦幻泡影,非花非雾,不可捉摸。就像天上的云霞虽然美极,但是如琉璃那样易于摧毁。佛教认为,世间万物不过“成、住、坏、空”,万法皆无常。
佛禅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还体现在他的闲适诗当中。如《秋凉闲卧》: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
夏末秋初的天气,白昼仍然悠长。池中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微微凉风吹来,翠竹摇曳疏朗。老来衰病,日暮西斜,门前只有幽幽桂花。全诗笔调清新富有韵味,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秋日闲居图。此外白居易还有很多写景诗歌都呈现出一种佛禅的清空幽寂之意,如“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及“筠风散余清,苔雨含微绿”“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等,读来颇有韵致。 白居易诗歌当中还潜藏着佛学的思辨与意趣。如《香山寺二绝》中写道:“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再如《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中也有“朝随浮云出,夕与飞鸟还”的句子。香山寺,在今天的洛阳龙门山,白居易退隐之后,定居此处。这里所描摹的就是诗人退隐后的精神世界,闲适恬淡的生活与自然景物相契合,黄昏时分香山风景独绝,云雾在山间缭绕,人与飞鸟结伴而返。
白居易在《闲园独赏》中说:“蠢蠕形虽小,逍遥性即均。不知鹏与鷃,相去几微尘。”蠢蠕之虫虽然外形微小,但他们得其所待,个体生命获得了逍遥。在《庄子》中,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却被遨游在蓬蒿间的鷃雀嘲笑。可见大鹏与鷃雀志趣悬殊,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将鹏鷃放在大千世界当中,又究竟有多少差别呢?“微尘”是佛教用语,据《俱舍论》载:“分析诸色至一极微”,因此“极微”是色的最小单位,没有形状,不可触摸。而这“七极微”聚合才形成了一“微尘”。
白居易的佛禅思想在《读禅经》中有更加明确的表露:“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病眼者见空中有花,其实虚空原无花,只是眼病所见而已。《金刚经》说所有有形的相其实都是虚妄之相,当开悟了这一层,方得见如来。
然而“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只有驱除杂念,不刻意追求,才是真正自在。唯宽禅师曾告诉白居易:“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净与垢,一切念勿起。”心本来是没有伤碍的,又怎么说得上需要修理呢?无论是干净或污垢,一切都不应当起念。就这样在佛禅思想的影响之下,白居易得到了消解俗世苦恼的方法。
四、结语
白居易一生历经代宗至宣宗八位皇帝,宦海沉浮,亲朋故友离散,但是白居易始终以旷达乐观的胸襟面对人生。融禅于诗,更是开阔诗歌境界,增添哲理意趣,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a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華书局1975年版,第4304页。
b 〔后晋〕刘昫:《旧唐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5页。
c 〔宋〕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1页。
d 孙通海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 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 褚斌杰.白居易评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4] 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5] 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作 者: 谢雨霏,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诗学与魏晋唐宋诗歌艺术。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