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城灯彩是一种极具客家文化风情的古老民俗舞蹈,历史悠久。在石城方言中“灯”与“丁”同音,赋予灯彩丁财两盛、人丁兴旺、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至此,石城灯彩扎根民间,传承千百年,成为客家艺术之精粹,成为华夏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本文将以石城灯彩的舞蹈文化、音乐文化、灯具文化为切入点,探索其现代遗存现状,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城灯彩;现代遗存;探究
引言:
石城灯彩是融“戏”“歌”、“灯”、“舞”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形式。石城古属楚越,盛行巫风,先民时常举灯以求丰登大熟、家口平安、消灾避难,而岁月流转之下,“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观点在石城应运而生,深入人心。石城灯彩是石城群众生活生产的展现,是客家人面对自然灾害祈求上苍的真实写照,昭显群众对吉祥如意、幸福生活的欢喜。基于此,探究石城灯彩的现代遗存極具现实价值。
一、石城灯彩之舞蹈文化
(一)举灯舞文化
举灯舞蹈有多样化的手法和舞步构成,双手直举、钻胯门、横扫等是其常用手法;下山步、上山步、马桩步、弹跳步、跑马步等是其常用舞步。由于石城环山多石、交通不便[1],群众的生产活动必须在上山下山中进行,故下山步和上山步在石城灯彩舞蹈中极其常见,且流传至今;马桩步与跑马步可追溯至西晋末年诸多汉人迁至石城,而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外界交流较少,使其免受外来文化侵蚀,故流传至今。
(二)持灯舞文化
持灯扇舞蹈可分为女旦舞蹈与男旦舞蹈。女旦舞蹈的手法包括开收扇、摘茶、三指花、五指花等,道具包括灯具、花球、彩扇和手帕等;男旦舞蹈右手持彩扇,左手持宝伞灯,边舞边走边唱,右手边转扇花。
(三)背灯舞文化
背灯舞蹈将灯具系于腰间或肩上,给予观众一种灯(船、马)在动的视觉感受;其舞蹈动作中的“矮子步”与“左右摆龙”独具特色,大多彰显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劳动特征。比如,篓子龙灯是以秆龙灯为基础,以当地群众审美为依据创新的舞龙艺术形式,篓子龙身则源于客家人的劳动工具——尿杓的形态,舞龙的基础动作是以尿杓打肥水的动作为依据绕横8字提炼而来,部分地区沿袭至今未曾更改。遗存至今的石城灯彩舞蹈文化普遍具备贴近群众的丰富内容与独特的表现形式,极具存在价值。
二、石城灯彩之音乐文化
(一)声乐文化
灯彩艺人在灯彩表演中边唱边舞的歌曲即灯歌,或为石城民歌,或依据当地民歌创造,诸如《十二月花名》、《绣花屏》、《送郎歌》等。灯歌普遍源于节日庆祝活动,具备音域不宽广、动感强烈、色彩明快、旋律流畅、节奏活跃等艺术特征;歌词内容普遍源于群众生活生产中,或阐述田间劳作、或讴歌爱情、或歌颂丰收,娱乐性强,贴近民众。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地域封闭状态逐渐被突破[2],交通便捷,人际交流、艺术文化等活动日渐增多,石城灯彩的曲目愈发丰富、动听和优美。
(二)乐器文化
石城灯彩的乐器类型繁多,诸如:大鼓、唢呐、大锣、单皮鼓、三弦、班鼓、秦琴、木梆子、古琴、板册、大勾筒、铜锣、高音胡琴、梆笛等。在灯彩演出过程中,可以三种不同的形式组合乐器:第一种——梆笛、大鼓、唢呐、大锣、单皮鼓、三弦、班鼓、秦琴、木梆子、古琴、板册、大勾筒、铜锣、高音胡琴、饶、小锣、勾筒、镲等;第二种——高音胡琴、三弦、饶、大勾筒、秦琴、梆笛、古琴、勾筒等;第三种——木梆子、镲、唢呐、板册、小锣、单皮鼓、铜锣、班鼓、铜锣等。
(三)音乐文化
灯彩表演音乐因其表达意义、表演目的、表演形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室外灯彩表演音乐与室内灯彩表演音乐是其音乐的两种形式。室内灯彩表演普遍在大堂举办,悼亡祈祷超度、娱乐性、祝颂性是其活动的主要形式。室外灯彩表演场地宽阔、人山人海、气势磅礴,祭祀与祈祷是其活动的主要形式,器乐是其音乐形式,且乐队庞大,乐器高亢激昂、乐曲平和如流水。石城灯彩音乐融合民间悠扬的民歌、曲调,创造独具特色的灯调、灯歌与铜锣径,其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备受群众青睐,故其音乐文化流传至今。
三、石城灯彩之灯具文化
“秆龙灯”又称“应龙皇”,是石城龙灯的原型与鼻祖,当代石城人民依旧称其为“灯王”。唐代初期,石城生产力非常落后,劳动人民生活困难,故先民使用稻草制作龙具(即最早的“秆龙灯”),通过中原舞龙求雨的方式进行祈祷,以求除雨消灾、丰登大熟。伴随着石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良,先民开始使用彩纸和彩布制作龙具。石城的民俗特色、地理特征与社会环节为石城灯彩灯具文化的发展提供温床和基础素材,当地居民以中原舞龙舞狮艺术为参考,完美结合当地特色,创造出当代群众司空见惯的多种多样的灯舞形式与灯具类型。比如,以宗教祈祷为目的的“蛇灯”、“板桥灯”等;以赞美时代为目的的“迎灯接福”、“三杯酒”等;以赞美生活为目的的“鸡公灯”、“状元灯”等。
四、结束语
石城灯彩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是客家文化的积淀,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是中华艺术文化的一粒明珠。由于地域偏僻、文化生活单调等因素,石城灯彩备受当地群众青睐。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石城灯彩以进村入户表演的形式宣扬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优良品德与典型事例,提高群众的道德素养,优化社会风气;伴随着灯会与灯彩的长期发展,产生诸多优秀的灯彩艺人,推动石城灯彩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贺月甜. 浅谈石城灯彩文化的现代遗存[J]. 西部皮革, 2019, 041(004):137-138.
[2]贺月甜[1]. 论石城灯彩舞蹈的现代遗存[J]. 艺术品鉴, 2019, 000(03Z):P.195-196.
关键词:石城灯彩;现代遗存;探究
引言:
石城灯彩是融“戏”“歌”、“灯”、“舞”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形式。石城古属楚越,盛行巫风,先民时常举灯以求丰登大熟、家口平安、消灾避难,而岁月流转之下,“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观点在石城应运而生,深入人心。石城灯彩是石城群众生活生产的展现,是客家人面对自然灾害祈求上苍的真实写照,昭显群众对吉祥如意、幸福生活的欢喜。基于此,探究石城灯彩的现代遗存極具现实价值。
一、石城灯彩之舞蹈文化
(一)举灯舞文化
举灯舞蹈有多样化的手法和舞步构成,双手直举、钻胯门、横扫等是其常用手法;下山步、上山步、马桩步、弹跳步、跑马步等是其常用舞步。由于石城环山多石、交通不便[1],群众的生产活动必须在上山下山中进行,故下山步和上山步在石城灯彩舞蹈中极其常见,且流传至今;马桩步与跑马步可追溯至西晋末年诸多汉人迁至石城,而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外界交流较少,使其免受外来文化侵蚀,故流传至今。
(二)持灯舞文化
持灯扇舞蹈可分为女旦舞蹈与男旦舞蹈。女旦舞蹈的手法包括开收扇、摘茶、三指花、五指花等,道具包括灯具、花球、彩扇和手帕等;男旦舞蹈右手持彩扇,左手持宝伞灯,边舞边走边唱,右手边转扇花。
(三)背灯舞文化
背灯舞蹈将灯具系于腰间或肩上,给予观众一种灯(船、马)在动的视觉感受;其舞蹈动作中的“矮子步”与“左右摆龙”独具特色,大多彰显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劳动特征。比如,篓子龙灯是以秆龙灯为基础,以当地群众审美为依据创新的舞龙艺术形式,篓子龙身则源于客家人的劳动工具——尿杓的形态,舞龙的基础动作是以尿杓打肥水的动作为依据绕横8字提炼而来,部分地区沿袭至今未曾更改。遗存至今的石城灯彩舞蹈文化普遍具备贴近群众的丰富内容与独特的表现形式,极具存在价值。
二、石城灯彩之音乐文化
(一)声乐文化
灯彩艺人在灯彩表演中边唱边舞的歌曲即灯歌,或为石城民歌,或依据当地民歌创造,诸如《十二月花名》、《绣花屏》、《送郎歌》等。灯歌普遍源于节日庆祝活动,具备音域不宽广、动感强烈、色彩明快、旋律流畅、节奏活跃等艺术特征;歌词内容普遍源于群众生活生产中,或阐述田间劳作、或讴歌爱情、或歌颂丰收,娱乐性强,贴近民众。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地域封闭状态逐渐被突破[2],交通便捷,人际交流、艺术文化等活动日渐增多,石城灯彩的曲目愈发丰富、动听和优美。
(二)乐器文化
石城灯彩的乐器类型繁多,诸如:大鼓、唢呐、大锣、单皮鼓、三弦、班鼓、秦琴、木梆子、古琴、板册、大勾筒、铜锣、高音胡琴、梆笛等。在灯彩演出过程中,可以三种不同的形式组合乐器:第一种——梆笛、大鼓、唢呐、大锣、单皮鼓、三弦、班鼓、秦琴、木梆子、古琴、板册、大勾筒、铜锣、高音胡琴、饶、小锣、勾筒、镲等;第二种——高音胡琴、三弦、饶、大勾筒、秦琴、梆笛、古琴、勾筒等;第三种——木梆子、镲、唢呐、板册、小锣、单皮鼓、铜锣、班鼓、铜锣等。
(三)音乐文化
灯彩表演音乐因其表达意义、表演目的、表演形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室外灯彩表演音乐与室内灯彩表演音乐是其音乐的两种形式。室内灯彩表演普遍在大堂举办,悼亡祈祷超度、娱乐性、祝颂性是其活动的主要形式。室外灯彩表演场地宽阔、人山人海、气势磅礴,祭祀与祈祷是其活动的主要形式,器乐是其音乐形式,且乐队庞大,乐器高亢激昂、乐曲平和如流水。石城灯彩音乐融合民间悠扬的民歌、曲调,创造独具特色的灯调、灯歌与铜锣径,其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备受群众青睐,故其音乐文化流传至今。
三、石城灯彩之灯具文化
“秆龙灯”又称“应龙皇”,是石城龙灯的原型与鼻祖,当代石城人民依旧称其为“灯王”。唐代初期,石城生产力非常落后,劳动人民生活困难,故先民使用稻草制作龙具(即最早的“秆龙灯”),通过中原舞龙求雨的方式进行祈祷,以求除雨消灾、丰登大熟。伴随着石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良,先民开始使用彩纸和彩布制作龙具。石城的民俗特色、地理特征与社会环节为石城灯彩灯具文化的发展提供温床和基础素材,当地居民以中原舞龙舞狮艺术为参考,完美结合当地特色,创造出当代群众司空见惯的多种多样的灯舞形式与灯具类型。比如,以宗教祈祷为目的的“蛇灯”、“板桥灯”等;以赞美时代为目的的“迎灯接福”、“三杯酒”等;以赞美生活为目的的“鸡公灯”、“状元灯”等。
四、结束语
石城灯彩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是客家文化的积淀,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是中华艺术文化的一粒明珠。由于地域偏僻、文化生活单调等因素,石城灯彩备受当地群众青睐。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石城灯彩以进村入户表演的形式宣扬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优良品德与典型事例,提高群众的道德素养,优化社会风气;伴随着灯会与灯彩的长期发展,产生诸多优秀的灯彩艺人,推动石城灯彩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贺月甜. 浅谈石城灯彩文化的现代遗存[J]. 西部皮革, 2019, 041(004):137-138.
[2]贺月甜[1]. 论石城灯彩舞蹈的现代遗存[J]. 艺术品鉴, 2019, 000(03Z):P.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