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千年一叹》作品中,余秋雨以特定的视角进行切入,以千禧之旅为依托,对于途经的十余个文明古国进行了历史文明的探寻和考察,从侧面彰显了一个文化学者对于文明发展的真切关怀。本文以《千年一叹》读后感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通过这一文化之旅对于历史文明的对话和反思,以期更好地解读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之旅;历史文明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87-01
通过一场文化苦旅,漫步走过悠久历史时光,去探寻那千年以前的辉煌文明,获取更具借鉴价值的传承力量。跟随着余秋雨的文化之旅的脚步,倾听作者的千年一叹,寻守着中东古文明的兴衰,西亚古文明的阵痛,南亚文明的发展,轻轻拂去蒙在表面的尘埃,让历史文明显露着本应真实的模样。历史文明与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坚韧永不屈服,传统文明也能得到更为长久和创新的传承。
一、文化之旅
余秋雨自身所言,“在最近的这个人生段落,我从壮胆学写第一篇散文开始也已出了四本书,即《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起承转合,正可以结束”。虽然对于余秋雨的作品论战上升到现象讨论的层面,但无法否认《千年一叹》这部散文作品,探究历史文明发展脉络的价值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站在回首往昔,溯源历史文明,展望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进步方向,这也成为了当代中国文人学者的历史使命。自1999年末开始,余秋雨跟随着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节目组的车队,从深圳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尼泊尔等多个国家,跋涉了接近四万公里,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探索世界文明遗址的发源之地,以文化之旅寻守历史文明。一路旅途上的古文明遗址,历经岁月洗涤却已成为荒原,古文明的崩塌和沦陷如同历史发展的宿命让人唏嘘不止。余秋雨《千年一叹》如同拨开云雾的那只手,能让读者通过字里行间的寥寥数笔窥见历史文明兴亡的波澜命运。
二、历史文明的对视与反思
庞朴在其《粮莠集》曾写道:“一个民族什么时候能够用世界的眼光而非民族的眼光衡量一切,这个民族就成熟了。”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也需要具备更加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眼光,与世界历史文明和现代化文明进行平等地对视和交谈,汲取精髓,促进自身的发展。余秋雨作家所著的《千年一叹》,看似是游历多国的随行日记,但却成为了展望大千世界的重要窗口,一方面体现了世界古文明的寥落唏嘘,而了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华文明之根的深刻感慨。
(一)古希腊文明
余秋雨在《希腊·荷马》篇章中描绘了古希腊历史文明的辉煌与寂寥。这些历史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曾与中华文明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甚至是西方世界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摇篮,爱琴海的文明在漫长时光里如同灿烂宝石熠熠生辉。但在近代发展历程中,古希腊文明却经历了一场让人遗憾的浩劫。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迈锡尼,穷兵黩武的战争推动工艺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摧毁了文明的根基,巴特农神殿上的文物被残忍洗劫一空,著名文物古迹只剩下断柱残垣,后人所见只能留一声叹息,正如余秋雨所言,这种文明本身便是一种苦难的悲剧。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并未止于唏嘘遗憾之中,他将思考的视角延伸到了奥林匹亚的圣地。希腊争取1996年奥运会申办权的败北经历与中国争取2000年奥运会申办经历极为相似,尽管希腊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者,但却并未理所赢得地获取相应的申办机会。文明的发展并未以曾经的英雄定成败,历史在发展,落后了不一定会挨打,但必须要反思,传统的经典底蕴如何能更好地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这也是中华民民族需要更好反思的重要课题。
(二)古埃及文明
辉煌的历史古迹金字塔依然是让人向往的重要景点,一望无际的千里沃野也依然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但如今埃及的大部分地区却成为了恐怖组织经常出没的地带,为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和平和文明,不得不选择黑黝黝的枪口作为了保卫的手段,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在现代化的强权之下更显脆弱和寂寥。这正如余秋雨在文中所提及的那样,“任何杰出的文明不仅会使自己遭灾,还会给后代引祸,直到千年之后”,这是当初先智的祖先们也不曾预料到的残忍现实。联想至中华文明,同样也经历了战争铁蹄的踩踏,中华民族也曾遭受了巨大的苦难,近代史犹如一段不忍回首却又必须铭记的历史记忆。埃及还处于动荡的形势之下,但对于坚韧不拔的中国人民而言,却凭借强大的民族精神走出那段被侵略的历史,走向独立自主富强的辉煌未来。但光明总是在,只要希望在心。《金字塔下的歌剧》这一篇章也描绘了古典文化努力求索的变化和发展,但在飞扬黄沙之中却依然存在些许的不和谐,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和谐融合,这依然是历史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三、以史为镜,面向未来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文化以沟通为业》篇章中提及到文明复兴的重要途径,这都是“以自我确认为前提。而广泛的自我确认,又以沟通和普及为前提”。埃及文明即使是在鼎盛时期也重视闭环模式的神秘感,固步自封,难以传承。而中华文明历来主张“达则兼济天下”,即使诸子百家学术各异,但都力图想让自己的学说观天下流传。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中华文明也是东方文明的起源地,我们曾经拥有辉煌的文明和中心的地位,也曾遭遇了被侵略被掠夺的黑暗岁月,但如今的中国已如被唤醒的雄狮,以更为开放的泱泱大国姿态走向了世界,承担起了更为重要的国际责任。我们都是行路者,并不会在某一处久久停留,安适的心态和滞留都是自我阻断。只有秉持着更为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勇敢前行,背负历史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文明实现创新和优化,通过更为通达的共享和沟通以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继而实现中华文明的长久传承和发展。这便是从余秋雨《千年一叹》这一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直接感悟,在文化之旅的前行道路中,回首過往,寻守了历史文明所留下的深刻思考。
四、结束语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与其他几部作品一脉相承,同样也是文化旅行的散文风格,但却并不同于传统散文风格的小巧清新,《千年一叹》如同一股劲风袭来,拥抱着更为慷慨的文化情怀扑面而来,在丰富的文化史料积累之中自然展开联想和想象,仿佛一位多年未联系的友人,为你讲述一个个穿越了千年的历史故事,在这侃侃而谈之中透露着作者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忧患思索,直让人深切难忘。
参考文献
[1]刘雯文.余秋雨散文的创作流变及作品态势[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27-30.
[2]李阳春.历史·文化·理性——余秋雨散文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05):69-71.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之旅;历史文明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87-01
通过一场文化苦旅,漫步走过悠久历史时光,去探寻那千年以前的辉煌文明,获取更具借鉴价值的传承力量。跟随着余秋雨的文化之旅的脚步,倾听作者的千年一叹,寻守着中东古文明的兴衰,西亚古文明的阵痛,南亚文明的发展,轻轻拂去蒙在表面的尘埃,让历史文明显露着本应真实的模样。历史文明与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坚韧永不屈服,传统文明也能得到更为长久和创新的传承。
一、文化之旅
余秋雨自身所言,“在最近的这个人生段落,我从壮胆学写第一篇散文开始也已出了四本书,即《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起承转合,正可以结束”。虽然对于余秋雨的作品论战上升到现象讨论的层面,但无法否认《千年一叹》这部散文作品,探究历史文明发展脉络的价值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站在回首往昔,溯源历史文明,展望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进步方向,这也成为了当代中国文人学者的历史使命。自1999年末开始,余秋雨跟随着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节目组的车队,从深圳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尼泊尔等多个国家,跋涉了接近四万公里,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探索世界文明遗址的发源之地,以文化之旅寻守历史文明。一路旅途上的古文明遗址,历经岁月洗涤却已成为荒原,古文明的崩塌和沦陷如同历史发展的宿命让人唏嘘不止。余秋雨《千年一叹》如同拨开云雾的那只手,能让读者通过字里行间的寥寥数笔窥见历史文明兴亡的波澜命运。
二、历史文明的对视与反思
庞朴在其《粮莠集》曾写道:“一个民族什么时候能够用世界的眼光而非民族的眼光衡量一切,这个民族就成熟了。”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也需要具备更加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眼光,与世界历史文明和现代化文明进行平等地对视和交谈,汲取精髓,促进自身的发展。余秋雨作家所著的《千年一叹》,看似是游历多国的随行日记,但却成为了展望大千世界的重要窗口,一方面体现了世界古文明的寥落唏嘘,而了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华文明之根的深刻感慨。
(一)古希腊文明
余秋雨在《希腊·荷马》篇章中描绘了古希腊历史文明的辉煌与寂寥。这些历史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曾与中华文明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甚至是西方世界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摇篮,爱琴海的文明在漫长时光里如同灿烂宝石熠熠生辉。但在近代发展历程中,古希腊文明却经历了一场让人遗憾的浩劫。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迈锡尼,穷兵黩武的战争推动工艺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摧毁了文明的根基,巴特农神殿上的文物被残忍洗劫一空,著名文物古迹只剩下断柱残垣,后人所见只能留一声叹息,正如余秋雨所言,这种文明本身便是一种苦难的悲剧。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并未止于唏嘘遗憾之中,他将思考的视角延伸到了奥林匹亚的圣地。希腊争取1996年奥运会申办权的败北经历与中国争取2000年奥运会申办经历极为相似,尽管希腊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者,但却并未理所赢得地获取相应的申办机会。文明的发展并未以曾经的英雄定成败,历史在发展,落后了不一定会挨打,但必须要反思,传统的经典底蕴如何能更好地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这也是中华民民族需要更好反思的重要课题。
(二)古埃及文明
辉煌的历史古迹金字塔依然是让人向往的重要景点,一望无际的千里沃野也依然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但如今埃及的大部分地区却成为了恐怖组织经常出没的地带,为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和平和文明,不得不选择黑黝黝的枪口作为了保卫的手段,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在现代化的强权之下更显脆弱和寂寥。这正如余秋雨在文中所提及的那样,“任何杰出的文明不仅会使自己遭灾,还会给后代引祸,直到千年之后”,这是当初先智的祖先们也不曾预料到的残忍现实。联想至中华文明,同样也经历了战争铁蹄的踩踏,中华民族也曾遭受了巨大的苦难,近代史犹如一段不忍回首却又必须铭记的历史记忆。埃及还处于动荡的形势之下,但对于坚韧不拔的中国人民而言,却凭借强大的民族精神走出那段被侵略的历史,走向独立自主富强的辉煌未来。但光明总是在,只要希望在心。《金字塔下的歌剧》这一篇章也描绘了古典文化努力求索的变化和发展,但在飞扬黄沙之中却依然存在些许的不和谐,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和谐融合,这依然是历史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三、以史为镜,面向未来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文化以沟通为业》篇章中提及到文明复兴的重要途径,这都是“以自我确认为前提。而广泛的自我确认,又以沟通和普及为前提”。埃及文明即使是在鼎盛时期也重视闭环模式的神秘感,固步自封,难以传承。而中华文明历来主张“达则兼济天下”,即使诸子百家学术各异,但都力图想让自己的学说观天下流传。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中华文明也是东方文明的起源地,我们曾经拥有辉煌的文明和中心的地位,也曾遭遇了被侵略被掠夺的黑暗岁月,但如今的中国已如被唤醒的雄狮,以更为开放的泱泱大国姿态走向了世界,承担起了更为重要的国际责任。我们都是行路者,并不会在某一处久久停留,安适的心态和滞留都是自我阻断。只有秉持着更为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勇敢前行,背负历史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文明实现创新和优化,通过更为通达的共享和沟通以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继而实现中华文明的长久传承和发展。这便是从余秋雨《千年一叹》这一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直接感悟,在文化之旅的前行道路中,回首過往,寻守了历史文明所留下的深刻思考。
四、结束语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与其他几部作品一脉相承,同样也是文化旅行的散文风格,但却并不同于传统散文风格的小巧清新,《千年一叹》如同一股劲风袭来,拥抱着更为慷慨的文化情怀扑面而来,在丰富的文化史料积累之中自然展开联想和想象,仿佛一位多年未联系的友人,为你讲述一个个穿越了千年的历史故事,在这侃侃而谈之中透露着作者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忧患思索,直让人深切难忘。
参考文献
[1]刘雯文.余秋雨散文的创作流变及作品态势[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27-30.
[2]李阳春.历史·文化·理性——余秋雨散文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0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