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1 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旨在由“传授型教学”向“互动型教学”转型的教学关系。这种转向首先应该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更重要的要体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本文针对高校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建筑工程类专业为例,提出了 211 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新举措。
【关键字】2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建筑专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以及为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使命,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了更好发挥大学生的特长,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湖北文理学院实行“211”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谓211模式,是指两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和一年实践教学的培养方式。问题是,通过多年实践发现,最后的一年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毕业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他们很难在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脱颖而出。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211”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中存在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这样就很难发挥出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效果。本文针对211培养模式下一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考核评价体系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具体改革方案和举措。
一、“211”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和发展
湖北文理学院提出“211”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1]。
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第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要求;第二,国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第三,区域经济化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表现出旺盛的需求,区域经济化的快速发展,要求有一支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与之相适应。从学校自身发展来看:首先,地方型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必须要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学校要提升办学质量,寻求地方特色发展就迫使学校必须探索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从实行21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在教学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获得了地方各界的好评,荣获了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校确立了创建地方性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要将我校从以教学型为主转变为教学科研型大学,发展教学的同时也要发展科学研究,并且要把科研与平时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起来,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发展服务地方为办学特色,就更需要有更有效更能贴近学生实践应用的培养方案。211模式正是我们需要的,但在211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亟待提高的地方:第一,教师在工程应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和经验不够深入;第二,学生的实践实习机会相对较少,在实践教学中与教师的互动不足;第三,学校以及各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还不够完善。
二、改进“211”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新举措
为了改进和提升我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早日实现创大的宏伟目标,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新措施。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因为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授课主体,也应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所以多教师的要求就应该是多方位的,如果说足够的场所和先进的设备是实训基地必备的硬件,那么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必要的软件,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可通过引进或者培养这样的师资队伍,湖北文理学院暑期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的“三进”活动就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为典型的是襄阳市卧龙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建工学院与卧龙镇镇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在学术带头人带领下,开展了卧龙镇“迁村囤地”工程,其中包括结合农村城镇化特点实施的整个卧龙镇建设规划,为保存卧龙镇的独有文化理念,规划中引入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加入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依据实际要求,做到了现代需求与文化传承的和谐统一。通过这个项目,不仅能使教师提升自我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且也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产学研的结合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还要紧随着企业需求和行业内的变化不断更新,在有效利用校内训练场地的同时要落实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产学研的培养价值。让在校每个学生都能切实的在实践教学中得到知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在“工地”上实践,得到真正的见识和锻炼。在这方面,我校建工学院与襄阳市市政工程公司一直建立一条产学研的校企共建工科专业合作平台,也努力完善对土木工程以及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从事实践的人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工程中的实际经验,也给学生提供非常多的实践机会,让我们院的学生在工程实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要形成一套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来负责和监督实践环节工作的完成,这个小组一定要由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和实验员组成;其次,要针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拟定“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实施方案”和“具体实践内容和目标”等内容并且做出具体要求;最后,建立评价激励制度,在实践教学体系的配套下还需要相应的教师评价体系来严格规范实践环节中教与学的过程。
(二)质量保障体系监控的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高校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内的实践操作训练,如工程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都安排有实验性的教学内容。其次,独立的实习环节。如城市建筑认识实习、美术实习、测量实习、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管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再次,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从学时、学分计量角度来说,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两方面的监控是重中之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反应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成果[2]。
参考文献:
[1]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2]唐舒.对构建建筑类类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正体系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0,(12).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资助项目[JY201143]
【关键字】2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建筑专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以及为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使命,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了更好发挥大学生的特长,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湖北文理学院实行“211”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谓211模式,是指两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和一年实践教学的培养方式。问题是,通过多年实践发现,最后的一年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毕业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他们很难在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脱颖而出。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211”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中存在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这样就很难发挥出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效果。本文针对211培养模式下一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考核评价体系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具体改革方案和举措。
一、“211”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和发展
湖北文理学院提出“211”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1]。
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第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要求;第二,国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第三,区域经济化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表现出旺盛的需求,区域经济化的快速发展,要求有一支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与之相适应。从学校自身发展来看:首先,地方型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必须要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学校要提升办学质量,寻求地方特色发展就迫使学校必须探索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从实行21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在教学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获得了地方各界的好评,荣获了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校确立了创建地方性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要将我校从以教学型为主转变为教学科研型大学,发展教学的同时也要发展科学研究,并且要把科研与平时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起来,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发展服务地方为办学特色,就更需要有更有效更能贴近学生实践应用的培养方案。211模式正是我们需要的,但在211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亟待提高的地方:第一,教师在工程应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和经验不够深入;第二,学生的实践实习机会相对较少,在实践教学中与教师的互动不足;第三,学校以及各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还不够完善。
二、改进“211”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新举措
为了改进和提升我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早日实现创大的宏伟目标,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新措施。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因为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授课主体,也应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所以多教师的要求就应该是多方位的,如果说足够的场所和先进的设备是实训基地必备的硬件,那么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必要的软件,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可通过引进或者培养这样的师资队伍,湖北文理学院暑期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的“三进”活动就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为典型的是襄阳市卧龙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建工学院与卧龙镇镇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在学术带头人带领下,开展了卧龙镇“迁村囤地”工程,其中包括结合农村城镇化特点实施的整个卧龙镇建设规划,为保存卧龙镇的独有文化理念,规划中引入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加入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依据实际要求,做到了现代需求与文化传承的和谐统一。通过这个项目,不仅能使教师提升自我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且也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产学研的结合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还要紧随着企业需求和行业内的变化不断更新,在有效利用校内训练场地的同时要落实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产学研的培养价值。让在校每个学生都能切实的在实践教学中得到知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在“工地”上实践,得到真正的见识和锻炼。在这方面,我校建工学院与襄阳市市政工程公司一直建立一条产学研的校企共建工科专业合作平台,也努力完善对土木工程以及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从事实践的人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工程中的实际经验,也给学生提供非常多的实践机会,让我们院的学生在工程实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要形成一套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来负责和监督实践环节工作的完成,这个小组一定要由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和实验员组成;其次,要针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拟定“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实施方案”和“具体实践内容和目标”等内容并且做出具体要求;最后,建立评价激励制度,在实践教学体系的配套下还需要相应的教师评价体系来严格规范实践环节中教与学的过程。
(二)质量保障体系监控的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高校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内的实践操作训练,如工程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都安排有实验性的教学内容。其次,独立的实习环节。如城市建筑认识实习、美术实习、测量实习、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管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再次,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从学时、学分计量角度来说,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两方面的监控是重中之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反应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成果[2]。
参考文献:
[1]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2]唐舒.对构建建筑类类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正体系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0,(12).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资助项目[JY2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