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同时,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的学科,语文教学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应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郑国民教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面对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学生个体解决语言文学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因此,从素养到核心素养再到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是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传承;工具性;终身发展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一、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和培养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中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供多样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技巧,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同时,学校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接触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书籍,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其广泛的阅读兴趣,夯实阅读基础,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习动力,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的各项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语文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思维,需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组织教学,摒弃程式化的授课,让阅读教学成为质疑、解疑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制造时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感受作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理想和命运,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自我的丰富与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以思维为核心的阅读活动体系,是发展学生重要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变“要学”为“会学”,夯实文化底蕴
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积淀的厚实程度,阅读面的广泛程度,当语文阅读积淀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知识与能力,设计种种疑问与矛盾,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带着问题走进学生,不遗余力地引导、开发学生的问题潜能,通过理解、玩味,营造师生互动和有效对话的良好氛围,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综合多种课外资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引入信息技术,丰富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从课本资源入手,辅以课外资源,充分挖掘课本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等方面内容,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不仅培养学生对新词句的运用,还要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以课本中的文学名著为典范进行借鉴和模仿,并在锻炼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为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奠定知识基础。
(二)梳理教学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加强课堂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实践中总结学习策略,并辅助学生学会运用,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开拓阅读视野,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多种美育因素,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学科的美育因素,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语文学科来说,除了运用语文的学科方法进行价值挖掘以外,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他们思想的深度。阅读本质上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理解、包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自觉积累美的语言、鉴赏优美文段,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紧锣密鼓地进行的新课程标准改革中,老师更应该把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的指引,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督,以要求学生能够将这种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真正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这样,在老师和同学的相互配合过程中,这种对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濤,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1期.
[2]耿怀海.新课标“语文素养”微探[J].语文教学之友,2005(01).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传承;工具性;终身发展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一、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和培养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中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供多样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技巧,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同时,学校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接触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书籍,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其广泛的阅读兴趣,夯实阅读基础,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习动力,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的各项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语文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思维,需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组织教学,摒弃程式化的授课,让阅读教学成为质疑、解疑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制造时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感受作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理想和命运,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自我的丰富与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以思维为核心的阅读活动体系,是发展学生重要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变“要学”为“会学”,夯实文化底蕴
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积淀的厚实程度,阅读面的广泛程度,当语文阅读积淀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知识与能力,设计种种疑问与矛盾,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带着问题走进学生,不遗余力地引导、开发学生的问题潜能,通过理解、玩味,营造师生互动和有效对话的良好氛围,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综合多种课外资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引入信息技术,丰富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从课本资源入手,辅以课外资源,充分挖掘课本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等方面内容,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不仅培养学生对新词句的运用,还要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以课本中的文学名著为典范进行借鉴和模仿,并在锻炼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为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奠定知识基础。
(二)梳理教学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加强课堂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实践中总结学习策略,并辅助学生学会运用,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开拓阅读视野,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多种美育因素,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学科的美育因素,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语文学科来说,除了运用语文的学科方法进行价值挖掘以外,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他们思想的深度。阅读本质上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理解、包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自觉积累美的语言、鉴赏优美文段,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紧锣密鼓地进行的新课程标准改革中,老师更应该把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的指引,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督,以要求学生能够将这种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真正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这样,在老师和同学的相互配合过程中,这种对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濤,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1期.
[2]耿怀海.新课标“语文素养”微探[J].语文教学之友,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