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分享:标题既然是“我私人的诺贝尔”,这个“诺贝尔”当然属于“我的”。作者剖析自己的诺贝尔梦想无法实现,只能当个诺贝尔奖的旁观者,源于对生活和自我缺乏判断的天真。自己虽然无缘于“诺奖”,不过是一个“略显浮夸的角色”,但探索奥秘的过程确是实实在在的快乐。我们的梦想光芒万丈,却足以照亮未来。文思婉转波折,饶有趣味。(特约教师:福建省泉州市泉港第五中学 刘江平)
童年时代,我一度觉得自己得拿个诺贝尔奖。那时候我崇拜居里夫人,觉得人家酷毙了:聪明,果决,天天倒腾危险物品。我想做那样的人。我曾经通过杂志后的目录邮购过一批书籍,《宇宙的琴弦》《薛定谔的猫》什么的,打算先熏陶着,但直到我长大,这批书终究是没看完。
小孩子嘛,梦想通常就两类。一类特别接地气:做个看大门的,或者当个烤面包的。还有一类则光芒万丈,比如我,比如我的一位小伙伴——他想做美国总统。一般来说,第二种梦想更能获得父母老师的表扬。其实这两类根本上差不多,都源于对生活和自我缺乏判断的天真。
又是一年諾贝尔奖颁奖季,我已经站在30岁的边上,从事着完全不相干的工作,对这个奖项的参与主要在朋友圈。生理学或医学奖最先揭晓时,我爱好养生的亲朋着实激动了一阵子。获奖者发现了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研究,但还是有人敏锐地提取了关键信息。那几天,我收到了三篇不同来源的《诺贝尔奖都说了,你还敢熬夜吗》。
引力波研究毫无悬念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天,兴奋的是我的同辈们。他们欢呼着“实至名归”,继而表示要重刷一遍《星际穿越》。也难怪,引力波几乎算是我们这一代的登月事件。它背靠高深莫测的科学原理,也闪耀着围观的魅力。时空的秘密藏在黑洞里,刚被科学家猜完长相,又被当代最卖座的商业导演制作进一部家庭情感剧里。
“诺奖”这个严肃的奖项,一直在我这个普通人的生命中客串着略显浮夸的角色。一开始,它是遥远国度的黄钟大吕,是青春的虚荣梦境。再后来,我开始意识到以个体生命的能量靠近它太过艰难,于是开始觉得藏身这个时代也与有荣焉。
似乎每届诺贝尔奖颁奖,都有一个老问题在盘旋:为啥咱中国人就不能得一次诺贝尔某某奖呢?其实科学家个人和诺贝尔奖之间,多少受点儿缘分的影响。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中有一个关键发现,得益于卡诺普卡教授。但他因为一些科学之外的因素离开了学术界,做了一名高中教师,最终没能将研究深入下去。
X射线天文学奠基人贾科尼对此看得挺开:不是每个有实力的人都有机会获得诺奖。可能是这种“陪朋友去面试”的放松心态,让贾科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贾科尼得奖后发现,公众期待一种以做好一个诺奖得主为专业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对一切事物的一切方面都能说几句。或许基于同样的心理,挂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心灵鸡汤和段子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
我有时候会回想起小时候铆足劲儿看物理书的时光。书里很多段落真的很艰涩,我也真的缺乏指导和才能,从效率上说算是一段无用功。不过快乐也是实实在在的。一届一届诺贝尔奖过去,科学站在浪头,拍向更深的方向。我那些看大门的、烤面包的、做美国总统的伙伴们散落在大海的碧波万顷之下,过着各自最普通的日子。或许那句话是对的,我们真的都有光明的未来。
月月鸟摘自《中国青年报》
童年时代,我一度觉得自己得拿个诺贝尔奖。那时候我崇拜居里夫人,觉得人家酷毙了:聪明,果决,天天倒腾危险物品。我想做那样的人。我曾经通过杂志后的目录邮购过一批书籍,《宇宙的琴弦》《薛定谔的猫》什么的,打算先熏陶着,但直到我长大,这批书终究是没看完。
小孩子嘛,梦想通常就两类。一类特别接地气:做个看大门的,或者当个烤面包的。还有一类则光芒万丈,比如我,比如我的一位小伙伴——他想做美国总统。一般来说,第二种梦想更能获得父母老师的表扬。其实这两类根本上差不多,都源于对生活和自我缺乏判断的天真。
又是一年諾贝尔奖颁奖季,我已经站在30岁的边上,从事着完全不相干的工作,对这个奖项的参与主要在朋友圈。生理学或医学奖最先揭晓时,我爱好养生的亲朋着实激动了一阵子。获奖者发现了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研究,但还是有人敏锐地提取了关键信息。那几天,我收到了三篇不同来源的《诺贝尔奖都说了,你还敢熬夜吗》。
引力波研究毫无悬念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天,兴奋的是我的同辈们。他们欢呼着“实至名归”,继而表示要重刷一遍《星际穿越》。也难怪,引力波几乎算是我们这一代的登月事件。它背靠高深莫测的科学原理,也闪耀着围观的魅力。时空的秘密藏在黑洞里,刚被科学家猜完长相,又被当代最卖座的商业导演制作进一部家庭情感剧里。
“诺奖”这个严肃的奖项,一直在我这个普通人的生命中客串着略显浮夸的角色。一开始,它是遥远国度的黄钟大吕,是青春的虚荣梦境。再后来,我开始意识到以个体生命的能量靠近它太过艰难,于是开始觉得藏身这个时代也与有荣焉。
似乎每届诺贝尔奖颁奖,都有一个老问题在盘旋:为啥咱中国人就不能得一次诺贝尔某某奖呢?其实科学家个人和诺贝尔奖之间,多少受点儿缘分的影响。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中有一个关键发现,得益于卡诺普卡教授。但他因为一些科学之外的因素离开了学术界,做了一名高中教师,最终没能将研究深入下去。
X射线天文学奠基人贾科尼对此看得挺开:不是每个有实力的人都有机会获得诺奖。可能是这种“陪朋友去面试”的放松心态,让贾科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贾科尼得奖后发现,公众期待一种以做好一个诺奖得主为专业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对一切事物的一切方面都能说几句。或许基于同样的心理,挂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心灵鸡汤和段子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
我有时候会回想起小时候铆足劲儿看物理书的时光。书里很多段落真的很艰涩,我也真的缺乏指导和才能,从效率上说算是一段无用功。不过快乐也是实实在在的。一届一届诺贝尔奖过去,科学站在浪头,拍向更深的方向。我那些看大门的、烤面包的、做美国总统的伙伴们散落在大海的碧波万顷之下,过着各自最普通的日子。或许那句话是对的,我们真的都有光明的未来。
月月鸟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