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506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早些年有人曾忧心忡忡地说过,吴昌硕、齐白石是大写意花鸟画殿堂里最后一缕“香火”,这话虽说有点过于悲观,但却揭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那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后来之人冀图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再有所作为,几乎成了一种奢望和妄念。
  尽管我们也曾经为稍后的李苦禅、潘天寿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所感动,但终因潘天寿先生的“一味霸悍”且又因在构图上过分刻意经营及创造时如有不满意处作挖补处理,表象上的“霸悍”却导致内在的意蕴失去了大写意花鸟画必须的率真而使得“回味”多有别扭之感。再稍后的海上朱屺瞻冀图有所突破,然依旧囿于“文人画”固态程式的羁绊,虽老笔纷披,究未打开大写意花鸟画的崭新格局。
  大写意花鸟画“疑无路”的无奈,却衍生了上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的美术界出现的一个怪现象,那就是一件作品如果不“输入”一点马蒂思、莫奈的“血色素”和“植入”几张凡高、毕加索的复制表皮,其身价就注定不高贵,纯正的本民族艺术在有些人的眼里总是被视之为低贱的“血统”。又因其低贱,往往被不屑一顾。舞文弄墨不几日就毫无羞色地自诩为书画大师。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在今天被亵渎、被践踏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国粹艺术的悲哀。
  与之相伴而生的则是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的出台,其实吴先生的这一提法是无可厚非的,绘画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表现——表现自然万象和自然万象对画家的启发、感受以及画家对自然万象的认识、理解,这是形而上的。笔墨只是一个载体,是微观的技法,技法是形而下的,它,不是形而上的艺术理念。高明的艺术家不会为技法所役。所谓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就像传统不仅仅是笔墨一样,传统最核心的问题是生活。过分地纠缠“笔墨”,疑或是潘天寿、朱屺瞻等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举步维艰、自始至终没能摆脱对单一的传统文人大写意花鸟画形式(构图、笔墨)的“勾金填彩”,在前人开采过的“矿井”里其乐无穷,以致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同时置他们本身的资源宝库而不顾。要言之,潘、朱诸贤,成功在于对微观笔墨的过分考究,失败也是对微观笔墨的过分考究。这结局,与他们所崇拜的也是人们习惯上所推崇的吴昌硕别无二致。
  大写意文人花鸟画自扬州八怪始,匣逐渐散失了唐宋元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走上了以形而下为最高追求目际的概念化、程式化的“笔墨游戏”之略,及至吴昌硕以书法金石之气掺入,在丰富了大写意花鸟画笔墨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消弱了生活提炼以及思想、意境的表述。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吴昌硕笔墨的表现,是传统文人大写意花鸟画概念化、程式化的极致,“最后一缕‘香火”’不能不说是“灰飞烟灭”了。
  如果说“死灰复燃”的话,那就是那位“既不深谙东方美学,又不深谙西方美学,但他却是一个天生的画料”的齐白石,是他老人家在我们觉得“大失所望”的饥饿的时候给我们备上了一桌“土菜”大餐,让我们“尝”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乡土(生活)气息。其配料并不是那么丰富多彩,最多也就是“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应该说齐白石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大厨”,就那么三家的“原材料”,经他朴实地那么几下“煎、烹、炸、炒”,再加上他老人家熟悉、我们也熟悉的一些小精灵,竟不同凡响地做出了几道家常大菜,既可以在国宴大餐上让人垂涎三尺,又可以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令人伸筷不已。
  法尽理无尽,理尽法又生。柳暗花明,古来就向人们昭示着这样一个法则,那就是,任何艺术形式是不可能有尽头的,“有尽头”的只是那些只知道口头上“与时俱进”而在实践上却不能坚持不懈的人的想法。
  易图境老人的写意花鸟画之所以在出山伊始,便以其超越古今、生辣雄浑的表现手段让同道为之倾倒,且能够独领风骚,成为继齐白石之后又一称霸画坛的巨匠,是因为易图境老人的如椽大笔践行了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概言之,“与时俱进”从来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呐喊,而是从来不曾脱离过“继往开来”。读易老之作,正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易图境老人,就这么简单。他的“厨具”好像就是齐白石曾经用过的,案头上也没有几样菜,除了“老伴种的丝瓜、南瓜”就是“父亲带我去过的荷塘”(易图境题画语)。大概是生长在湘西和不曾离开过湘西的缘故,比之齐白石似乎更多了一点“原始性”,“野、辣”似乎来得更凶猛、更雄浑、更肆无忌惮,他不曾考虑去卖画而刻意去把画画得甜俗。无丝毫“功利”色彩的审美追求,使得他的画更多的是在“原始状态”下对自然的朴实表达。我们大可不必套用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去为易老的画贴上“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标签,因为实际上易老对西方艺术了解很少,更谈不上有什么借鉴了。即便是对本土的前贤,他也是涉足不广,并不像有些人那样“由明清而上追宋元,由宋元而下探明清”摆出一副渊源有自的学究样。他很简单,最远的老祖宗就是那疯疯癫癫的徐青藤、笑傲长虹的朱若极、冷眼观世的朱耷和他的乡贤土里土气的齐白石。于画理,他也同样不是饱学古今,一本《苦瓜和尚画语录》和一本《听天阁画谈减了他探究中国画精神的基本读物,这与齐白石的一部《芥子园画谱》和一本《千家诗》还真的有点相像。因此,我有如是想,宁精勿滥、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不是湖南人善学的一个特性?
  易图境老人的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西地区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该地区人们的文化艺术审美取向也呈多元化、多层面的格局。不主固常和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民俗仪式表达形式,构成了非湘西莫属的粲如朝晖、媚若晚霞且以鲜红为主色调的缤纷世界以及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追求生辣色彩或可正是湘西人善吃生辣的生活写照,而且老少无异、男女无别。反映到绘画艺术上,色彩表现是其主旋律,生辣、强烈、野逸是其基本特色。
  童心的使然和近乎笨拙的物象布局、色彩构成,少理性的刻意求工反而却多了一点近疯似癫的狂态,这种苦涩、疯癫的画风倒可与徐青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的是他们都敬畏艺术、关爱生命;异的是徐青藤是出于愤恨世俗,而易图境却发于热爱身边的一切。不管他们的异与同,但他们追求的都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以期净化人们的心灵。在他们的画作面前,那些混杂在人们心底深处的尘俗、物欲、虚伪、造作、邪念就显得尴尬和苍白了。
  要言之:任何艺术形式,一旦脱离了生活,便是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
  (责编:陌 楚)
其他文献
笔者收藏着一枚“咸丰重宝”(宝源局当五十)双面刻花铜钱。该钱币铸工精细,刻划细致,楷书字体,浑厚励卜铜质温润,周圆孔方,边缘齐正,大小合度,铜色黄中透出青白,传世之品,包浆熟旧,直径5.5厘米,厚度0.42厘米。  正面边缘部各刻划着左龙右凤的纹饰龙飞凤舞,形象生动逼真,龙与凤对头处刻划了—朵象征吉祥的宝相花,龙与凤对尾处刻划了一枝瑞草纹饰。在钱肉字空处刻划了两两对称的四只口衔瑞草的戏水鸳鸯。北面
期刊
杯共一对,造型作敞口、斜直壁、圈足,底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红款,杯口沿描金,杯身以矾红描绘缠枝莲托寿字及蝙蝠衔磬纹,矾红彩料鲜艳,釉色滋润,含义吉祥。  此杯形似倒置的马蹄,故有马蹄杯之称。这种马蹄杯为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明成化时出现,嘉靖、清康熙、雍正时期烧制的数量最多。明代马蹄杯有洒蓝、回青、孔雀蓝、白釉等品种,清代多为斗彩作品。道光朝所制瓷器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此对瓷杯制作精
期刊
在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上,被列为“幸运石”,并赢得“东方明珠”、“中国一绝”美誉的活石头,就是古都南京的特产——雨花石。  雨花石的芳名来源于美丽的传说:相传南朝梁天监年间,高僧云先法师在南京南郊石子冈(亦称玛瑙冈、聚宝山,位于中华门外)讲经说法,感动天神,落花如雨,此石子冈故取名为雨花台,而这些天降雨花化作色彩斑斓的五彩石,就被称之为“雨花石”了。  后经地质学家考证,雨花石的形成年代可追溯到120
期刊
一、表德印鉴赏  这是一方用寿山红花芙蓉石雕刻的古兽纽方印章,印纽巧而有动感,古兽神态自如。  印文:星阶(朱文),两字横排,各占一格。两字繁刻,字体雄浑,古朴而又端庄,深得秦汉神韵、尤其是《石鼓文》之精髓。  边框取宽边残破法,与印文浑然一体,精彩之处是印文与边框之间留出较宽的“天地”,如同双层框,内白而外朱,耐人寻味,匠心独具。  边框右下角留出较大的缺口,以使环绕“星阶”的“白云”流动,独到
期刊
我数十年致力于竹子艺术的研究,偶而在一位藏友家中看到明代崇桢时期竹雕名家朱三松的作品《牧歌》,深感惊异。朱三松名稚征,擅长书画,故能以笔法运刀,富有创新精神,为我国屈指可数的竹雕高手。然而作品传世稀少,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馆中藏有他的作品,民间极为罕见。  竹根雕《牧歌》是一件通体雕的杰作,刻画了牧童骑牛欢唱的情景,颇有情趣。创制者因材施艺,根据一段带节毛竹根的结构,作直筒形处理:牛头
期刊
这是一件唐代青釉彩绘碗,因釉料中的氧化铁成份经窑焰未充分还原,或二次氧化,所以釉色黄中泛青。它通体开细密冰裂纹片,外壁淌釉明显,施釉不到底,露铁红胎骨。底为内凹实心饼型足,碗心内底遗留五粒支烧钉痕。  碗内以褐绿彩在底釉上彩绘几组花草,一组以浅褐勾勒,绿彩填绘,另两组以深褐填绘,笔法活泼灵动,洒脱而奔放。彩釉因年深日久,部分已随底釉一起开裂剥落。碗内用褐彩书写“大官”二字。书写熟旧沉稳,字体工整秀
期刊
刘新惠,男,1962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收藏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刘新惠篆刻集》、《刘新惠对题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书法集》、《刘新惠书法篆刻集》。国家注册认证拍卖师,曾主持全国性艺术拍卖过千场,成交过百亿元,众多中国艺术品成交记录皆出其手。近年来在书法篆刻创作及艺术品市场理论研究等领域多有涉及,发表论文数十篇。    构图奇特、
期刊
编者按:  古代钱币铸造方法,曾经历了几个阶段,至唐、五代,已开始使用翻砂铸造法,这已是泉界取得共识的观点。  在翻砂铸造法中,有一重要环节,就是失蜡法,失蜡法就是用蜡作成钱模,然后浇以高温铜浆,铜浆冷却,蜡模气化,钱即初成。  过去,泉界对于蜡的理解,以为是石蜡,但如果唐代就出现石蜡,则与历史记载不符,石蜡是石油的副产品,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石油出现应在北宋前后,那么,唐、五代铸钱用的石蜡,
期刊
●点评:王奇寅的花鸟画,已经从传统画法中那种较为机械地再现自然界花鸟形态的套子中冲破出来,而融入了西方水彩画的构图及表现技法。此幅《清音》,生动地描绘了冬日荷塘一隅,一只小鸟在萧瑟的寒风中低吟,作品鲜明地融进了画家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思考。  王奇寅,字颂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美术》主编,中国画百家之一,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海安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政切、书画会常务副会长、 书画院副院长
期刊
何为傅抱石先生一揭为二的画作?时常有书画收藏爱好者来函、来电问我,我虽在回复的信件和电话中讲了许多,但是,因为在信件、电话中无法提供可视的“物证”,还是没能使朋友们感到满意。因此,我便撰写了本文,并附以一揭为二的傅抱石先生画作《烟雨长江图》(又名《钟山胜景图》)的图片,算作是向朋友们的交卷。  图1见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版《傅抱石画集》下卷第407页;图2见于北京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版史树青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