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文化交际教学引入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研究者多以外语教师为主。当前如何将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融入高职外语教学中已得到了一定的关注。旅游类高职院校由于特殊的专业背景,与服务行业的紧密联系,因此特别需要在外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作者通过对比中西方截然不同的两种外语学习模式,以及当前较为普遍的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的不同解读,提出了旅游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旅游类高职院校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50-02
一、 总论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的学科。每个人所属的种族、民族、国家、家庭背景、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阶层、性别和职业等因素的差异性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可以将跨文化交际行为理解为作为个体的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哈里·C·特里安迪斯(Harry C. Triandis)将文化背景的差异定义为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 他认为文化距离越大,交际时导致的冲突也越大。在众多导致文化距离增大的因素中,语言差异性显得非常重要。虽然跨文化交际学跨越了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等众多学科,但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以外语学习为最主要的途径,在我国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科研究的人基本上也以外语教师为主,原因正如张红玲博士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指出的有如下两点:1. 外语教学意义本身不仅在于帮助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掌握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一门不同于自己母语的外语,学习者可以开拓视野,学会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去感知和理解社会现象和事物,并在各种跨文化交际情况下,能够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做到恰当有效地进行交际。外语教学的这一优势是由语言與世界观和思维,语言与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决定的。2. 外语教学工作者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他们不仅已经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和文化能力,而且早已认识到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二、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国,很多文献表明不少外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虽然此类文献大多都针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但是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外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元素也逐步引起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把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旅游类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与旅游相关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的学校,毕业生进行涉外活动的机会较多。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工作单位统计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会在与旅游行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工作。此外,随着我国教育行业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该校境外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加。然而国内的外语教学长期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外语教学当作知识的传授,这必然有悖于语言本身作为交际工具这一特质。Lixian Jin和Martin Cortazzi,归纳总结出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外语教学的模式。中国的外语教学模式以传递知识为核心任务和教学内容,而西方外语教学则是发展交际能力,强化语言功能。
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式外语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将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中心,认为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法和词汇,所以学生普遍出现语言听力和口语水平大大低于词汇和阅读水平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或实习中明显感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存在较大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由此可见,就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而言,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传授语言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相结合,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当前,学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及其所包含的方面有不同的解读。Jolene Koester 和 Margaret Olebe创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为评估等级(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BASIC),其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八个方面:体现尊重、求知倾向、移情能力、交际驾驭、事件行为能力、关系行为能力、 模糊性容忍和交际性态度(杨盈、庄恩平,2007)。陈国明(Chen)则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个人品质、交际技能、心理调整能力、文化意识能力这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由四个小方面构成。Myron W. Lustig和Jolene Koester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境、适当性和有效性、知识、动机和行为。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心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的核心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这样的认知应包含多个层面:1. 对各种不同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2.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3. 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高一虹,2002)只有在建立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才能谈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加强外语教师培训。目前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态度和实践等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五个主要问题:a.教师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肤浅;b.教师对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c.文化教学依附于语言教学,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外国文化的掌握随心所欲地对待文化内容,缺乏系统大纲的指导;d.文化教学内容以外显的文化行为和零碎的文化信息为主,深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的动态特征被忽略;e.教师缺少文化教学培训。(张红玲,2007)因此,针对教师的培训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语教师自身要意识到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模式是随着外语教学本身的发展进步和全球各文化群体间交流的日渐加深而产生的,因此,外语教师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2)使教师掌握跨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及手段。对于所有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思想的贯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正确的指导。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而且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跨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教师自身要树立跨文化学习意识。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对外语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培训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以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本身不可能对所有文化都精通,甚至不可能非常全面地掌握某一种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文化教学活动中自身要建立起跨文化学习意识。在课堂上要灌输给学生自我学习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跨文化交际教学或培训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a. 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b.分析原因的训练。c. 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d. 改变认知行为的训练。e. 体验型的训练。f. 互动式训练。(贾玉新,1999)从以上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使用任何方法,只要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下,教师都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只是教学的指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因此,教师有必要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教师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教师只能够帮助建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而要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还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达到。
2.公共外语课程教学革新。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多直接进入旅游公司、度假休闲中心或酒店,或者进入到与旅游酒店相关的其他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航空服务、文秘、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艺术表演等。如果這些行业的从业者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对他们职业发展会大有裨益。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公共外语课是他们学习外语的主要课程,也是学校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使外语成为一种可以灵活运用的交际工具,实现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必然涉及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估与测试等方方面面的革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受训者是课堂的中心;教学内容以目的语为承托、文化主题为基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主题讲座、课堂辩论等,同时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互联网优势,搜集各种视频或音频资料,以最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差异,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3.学校开设专门课程讲授相关知识。除了刚才提到的利用公共外语教学课堂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外,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设选修或必修课,如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目的语国家概况、交际能力、影视欣赏、国际关系等课程使学生更系统全面的掌握与文化相关的某方面知识,辅助他们更好地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学校应重视国际化办学,提供良好环境使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学校国际化办学包括很多方面,如与海外高校的学术合作、师生交流、招收留学生、境外实习或就业等等。通过开展国际化办学,学校聘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外籍教师在学校进行长期或短期的教学或学术活动,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或者以交换生、境外实习等方式外派学生出国。学生通过亲身接触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或者到国外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地文化,获得最为直接的跨文化交际体验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总结
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导向的语言培训教育是旅游类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中西教育模式的比较及交际能力的构建理论,提出了四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要求,除了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教师本身也需要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培训技巧。此外,学校管理层以至于整个社会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和配合,因此,这项任务是艰巨且复杂的。
参考文献:
[1]李明洋.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9):114-116。
[2]杨静怡. 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5):119-121。
[3]梁丹. 探究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9):37-39。
[4]罗颖德. 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10):32-34。
[5]杨盈,庄恩平. 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旅游类高职院校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50-02
一、 总论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的学科。每个人所属的种族、民族、国家、家庭背景、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阶层、性别和职业等因素的差异性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可以将跨文化交际行为理解为作为个体的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哈里·C·特里安迪斯(Harry C. Triandis)将文化背景的差异定义为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 他认为文化距离越大,交际时导致的冲突也越大。在众多导致文化距离增大的因素中,语言差异性显得非常重要。虽然跨文化交际学跨越了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等众多学科,但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以外语学习为最主要的途径,在我国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科研究的人基本上也以外语教师为主,原因正如张红玲博士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指出的有如下两点:1. 外语教学意义本身不仅在于帮助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掌握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一门不同于自己母语的外语,学习者可以开拓视野,学会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去感知和理解社会现象和事物,并在各种跨文化交际情况下,能够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做到恰当有效地进行交际。外语教学的这一优势是由语言與世界观和思维,语言与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决定的。2. 外语教学工作者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他们不仅已经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和文化能力,而且早已认识到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二、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国,很多文献表明不少外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虽然此类文献大多都针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但是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外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元素也逐步引起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把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旅游类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与旅游相关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的学校,毕业生进行涉外活动的机会较多。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工作单位统计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会在与旅游行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工作。此外,随着我国教育行业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该校境外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加。然而国内的外语教学长期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外语教学当作知识的传授,这必然有悖于语言本身作为交际工具这一特质。Lixian Jin和Martin Cortazzi,归纳总结出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外语教学的模式。中国的外语教学模式以传递知识为核心任务和教学内容,而西方外语教学则是发展交际能力,强化语言功能。
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式外语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将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中心,认为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法和词汇,所以学生普遍出现语言听力和口语水平大大低于词汇和阅读水平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或实习中明显感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存在较大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由此可见,就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而言,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传授语言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相结合,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当前,学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及其所包含的方面有不同的解读。Jolene Koester 和 Margaret Olebe创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为评估等级(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BASIC),其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八个方面:体现尊重、求知倾向、移情能力、交际驾驭、事件行为能力、关系行为能力、 模糊性容忍和交际性态度(杨盈、庄恩平,2007)。陈国明(Chen)则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个人品质、交际技能、心理调整能力、文化意识能力这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由四个小方面构成。Myron W. Lustig和Jolene Koester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境、适当性和有效性、知识、动机和行为。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心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的核心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这样的认知应包含多个层面:1. 对各种不同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2.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3. 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高一虹,2002)只有在建立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才能谈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加强外语教师培训。目前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态度和实践等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五个主要问题:a.教师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肤浅;b.教师对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c.文化教学依附于语言教学,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外国文化的掌握随心所欲地对待文化内容,缺乏系统大纲的指导;d.文化教学内容以外显的文化行为和零碎的文化信息为主,深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的动态特征被忽略;e.教师缺少文化教学培训。(张红玲,2007)因此,针对教师的培训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语教师自身要意识到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模式是随着外语教学本身的发展进步和全球各文化群体间交流的日渐加深而产生的,因此,外语教师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2)使教师掌握跨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及手段。对于所有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思想的贯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正确的指导。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而且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跨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教师自身要树立跨文化学习意识。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对外语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培训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以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本身不可能对所有文化都精通,甚至不可能非常全面地掌握某一种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文化教学活动中自身要建立起跨文化学习意识。在课堂上要灌输给学生自我学习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跨文化交际教学或培训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a. 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b.分析原因的训练。c. 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d. 改变认知行为的训练。e. 体验型的训练。f. 互动式训练。(贾玉新,1999)从以上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使用任何方法,只要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下,教师都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只是教学的指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因此,教师有必要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教师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教师只能够帮助建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而要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还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达到。
2.公共外语课程教学革新。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多直接进入旅游公司、度假休闲中心或酒店,或者进入到与旅游酒店相关的其他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航空服务、文秘、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艺术表演等。如果這些行业的从业者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对他们职业发展会大有裨益。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公共外语课是他们学习外语的主要课程,也是学校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使外语成为一种可以灵活运用的交际工具,实现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必然涉及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估与测试等方方面面的革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受训者是课堂的中心;教学内容以目的语为承托、文化主题为基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主题讲座、课堂辩论等,同时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互联网优势,搜集各种视频或音频资料,以最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差异,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3.学校开设专门课程讲授相关知识。除了刚才提到的利用公共外语教学课堂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外,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设选修或必修课,如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目的语国家概况、交际能力、影视欣赏、国际关系等课程使学生更系统全面的掌握与文化相关的某方面知识,辅助他们更好地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学校应重视国际化办学,提供良好环境使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学校国际化办学包括很多方面,如与海外高校的学术合作、师生交流、招收留学生、境外实习或就业等等。通过开展国际化办学,学校聘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外籍教师在学校进行长期或短期的教学或学术活动,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或者以交换生、境外实习等方式外派学生出国。学生通过亲身接触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或者到国外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地文化,获得最为直接的跨文化交际体验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总结
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导向的语言培训教育是旅游类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中西教育模式的比较及交际能力的构建理论,提出了四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要求,除了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教师本身也需要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培训技巧。此外,学校管理层以至于整个社会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和配合,因此,这项任务是艰巨且复杂的。
参考文献:
[1]李明洋.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9):114-116。
[2]杨静怡. 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5):119-121。
[3]梁丹. 探究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9):37-39。
[4]罗颖德. 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10):32-34。
[5]杨盈,庄恩平. 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