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在社会发展和国家规划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型城镇化探索的是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城镇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衔接问题,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为人的城镇化和地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和建设,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本文深刻阐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要素,提出了做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意义;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从思想上、观念上、选择上做好多种准备。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步,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与经济的共同进步。
一、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一、认知现状、明确目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间,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开展城镇化建设,也是进入的关键时期,要规划新型的城镇化,明确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和目标,首先就要准确掌握当前情况下的城镇化发展趋势,重大意义以及发展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意义。历史发展表明,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发展工业化前提下,注重城镇化发展。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平台和载体作用,能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能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它是现代化建设的融合济。它是带动着经济可持续发展,能使产业结构顺利转型,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镇化发展现状。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矛盾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解决办法。一是大量农民工拥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在城市中应该享受的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不到,城镇内部出现二元结构矛盾。二是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加剧了土地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三是城镇空间分布以及规模机构不合理,大城市人口密集,压力过大,造成资源环境趋紧,综合承载矛盾加剧;中小城市人口不足,潜力得不到发挥;小城镇居多,规模小,人口少,功能服务弱。四是城市服务水平有限,制约城市发展,体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监控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二,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城镇化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将农民转移的城镇,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它所遵循的原则是自主选择、尊重意愿、分布推进、因地制宜、带动增量、存量优先。同时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公共服务配套化进程。
(一)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权利。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也要放开大中城市落户条件。规划建设的城镇要考虑自身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要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和社保年限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落户标准;同时也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根据城镇的人口数量,以合法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为条件,确定融入人口数量,以先前条件为基准进行人口落户。
(二)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新型的城镇化的规划人的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农业转移应该享有城镇基本的公共服务。一要考虑随迁子女是否能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二要考虑公共就业以及创业服务体系;三要考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四要考虑社会保障是否覆盖;五要考虑住房保障问题等因素。
三、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三,优化布局、协调发展。
城镇化发展,建设新型城镇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布局和选址,要综合考虑到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要优化空间布局。在我国新型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城镇化地区,都是统筹规划、布局合理、以大带小、分工协作的原则划分的。
(一)考虑到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首先要制度城市群实施规划,明确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开发方向以及空间规划等,明确城市的分工及功能定位,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布局等,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再次,建立完善的跨区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平台,对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基礎设施、环境治理等进行协调联动。同时,加快城市各种配套建设、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等,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二)综合考虑交通运输网络功能。要考虑到完善城市之间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普通国道、省道为基础,与民航、水路共同发展;要考虑到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要考虑到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还要考虑到改善小城市和城镇的交通条件。
四、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四,持续发展、创新城市。
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一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或不适合发展的产能,要科学发展新的产业,保证节能环保,发展科技信息技术、开发新能源,研发新能源交通工具等具有战略性新兴行业。二是增强城市自我创新能力,适应发展需求。顺应发展趋势,发挥城市创新载体作用,依靠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推动城市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三是要提供较好的创业环境,利用城市规模经济分工效应,激发创业活力,更好地解决农民转移城市就业问题、高校毕业学生就业问题、城镇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五、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五,市场主导、城乡统一。
一是以加快消除二元结构体制为前提,推经城乡一体化市场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入,创新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二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安排市县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乡镇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六、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六,强调生态、注重人文。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低碳、环保、绿色、节约等要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向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发展,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化城市。
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中央对城市规划的调整。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来完成。新型城镇化涉及经济、人口、环境、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在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中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国家多方面政策的扶植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葛海明,新型城镇化的趋势分析及制约因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50期。
【2】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4】俞宪忠,人口流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5】张妍,城市化发展与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5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意义;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从思想上、观念上、选择上做好多种准备。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步,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与经济的共同进步。
一、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一、认知现状、明确目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间,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开展城镇化建设,也是进入的关键时期,要规划新型的城镇化,明确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和目标,首先就要准确掌握当前情况下的城镇化发展趋势,重大意义以及发展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意义。历史发展表明,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发展工业化前提下,注重城镇化发展。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平台和载体作用,能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能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它是现代化建设的融合济。它是带动着经济可持续发展,能使产业结构顺利转型,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镇化发展现状。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矛盾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解决办法。一是大量农民工拥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在城市中应该享受的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不到,城镇内部出现二元结构矛盾。二是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加剧了土地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三是城镇空间分布以及规模机构不合理,大城市人口密集,压力过大,造成资源环境趋紧,综合承载矛盾加剧;中小城市人口不足,潜力得不到发挥;小城镇居多,规模小,人口少,功能服务弱。四是城市服务水平有限,制约城市发展,体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监控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二,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城镇化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将农民转移的城镇,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它所遵循的原则是自主选择、尊重意愿、分布推进、因地制宜、带动增量、存量优先。同时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公共服务配套化进程。
(一)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权利。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也要放开大中城市落户条件。规划建设的城镇要考虑自身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要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和社保年限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落户标准;同时也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根据城镇的人口数量,以合法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为条件,确定融入人口数量,以先前条件为基准进行人口落户。
(二)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新型的城镇化的规划人的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农业转移应该享有城镇基本的公共服务。一要考虑随迁子女是否能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二要考虑公共就业以及创业服务体系;三要考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四要考虑社会保障是否覆盖;五要考虑住房保障问题等因素。
三、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三,优化布局、协调发展。
城镇化发展,建设新型城镇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布局和选址,要综合考虑到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要优化空间布局。在我国新型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城镇化地区,都是统筹规划、布局合理、以大带小、分工协作的原则划分的。
(一)考虑到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首先要制度城市群实施规划,明确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开发方向以及空间规划等,明确城市的分工及功能定位,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布局等,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再次,建立完善的跨区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平台,对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基礎设施、环境治理等进行协调联动。同时,加快城市各种配套建设、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等,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二)综合考虑交通运输网络功能。要考虑到完善城市之间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普通国道、省道为基础,与民航、水路共同发展;要考虑到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要考虑到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还要考虑到改善小城市和城镇的交通条件。
四、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四,持续发展、创新城市。
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一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或不适合发展的产能,要科学发展新的产业,保证节能环保,发展科技信息技术、开发新能源,研发新能源交通工具等具有战略性新兴行业。二是增强城市自我创新能力,适应发展需求。顺应发展趋势,发挥城市创新载体作用,依靠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推动城市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三是要提供较好的创业环境,利用城市规模经济分工效应,激发创业活力,更好地解决农民转移城市就业问题、高校毕业学生就业问题、城镇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五、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五,市场主导、城乡统一。
一是以加快消除二元结构体制为前提,推经城乡一体化市场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入,创新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二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安排市县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乡镇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六、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六,强调生态、注重人文。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低碳、环保、绿色、节约等要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向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发展,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化城市。
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中央对城市规划的调整。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来完成。新型城镇化涉及经济、人口、环境、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在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中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国家多方面政策的扶植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葛海明,新型城镇化的趋势分析及制约因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50期。
【2】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4】俞宪忠,人口流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5】张妍,城市化发展与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