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党的十七大上报告中,明确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2008年7月召开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引领社会思潮更要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应该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我国的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石。
改革开放30年了,总结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就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就是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统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仅是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要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坚持用党的新理论教育和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它最根本的功能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着眼于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追求
理想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大学生应该有崇高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是大学生最崇高的理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取向,它既具体又鼓舞人心,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精神上的旗帜,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主题,就是要多渠道帮助大学生 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鼓励他们走出校园,指导他们主动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认识。使大学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开展思想政治理路课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穿到学科当中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大学生面临这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这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科学内涵,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大学生要在校园里就是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明,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鞭策自己。培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的社会责任感,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努力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旋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创新水准和前途。我们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广大青年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广大青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让大学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开展改革历史进程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当前的大学生没有完全经历这个过程,因而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深刻了解我们是在怎样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快速持久发展的。同时要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人均收入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和谐社会建设成果和科学发展的现实状况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们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同时要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抗震救灾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屈不饶、顽强奋斗,爱心永恒、无私奉献,这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十七大报告对未来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确定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功能。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极易动荡不安,是社会矛盾突出的特定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我们认清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从如何对待国家、人民、科学、劳动、他人、义利、法纪、生活的角度,高度概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接合。
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进一步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要注意大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摇篮,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又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思想文化精神传递出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
[2]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应该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我国的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石。
改革开放30年了,总结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就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就是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统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仅是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要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坚持用党的新理论教育和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它最根本的功能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着眼于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追求
理想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大学生应该有崇高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是大学生最崇高的理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取向,它既具体又鼓舞人心,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精神上的旗帜,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主题,就是要多渠道帮助大学生 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鼓励他们走出校园,指导他们主动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认识。使大学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开展思想政治理路课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穿到学科当中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大学生面临这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这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科学内涵,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大学生要在校园里就是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明,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鞭策自己。培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的社会责任感,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努力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旋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创新水准和前途。我们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广大青年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广大青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让大学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开展改革历史进程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当前的大学生没有完全经历这个过程,因而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深刻了解我们是在怎样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快速持久发展的。同时要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人均收入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和谐社会建设成果和科学发展的现实状况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们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同时要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抗震救灾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屈不饶、顽强奋斗,爱心永恒、无私奉献,这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十七大报告对未来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确定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功能。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极易动荡不安,是社会矛盾突出的特定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我们认清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从如何对待国家、人民、科学、劳动、他人、义利、法纪、生活的角度,高度概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接合。
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进一步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要注意大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摇篮,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又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思想文化精神传递出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
[2]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