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不仅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在的一些教育环境中,教师的一些不良心理素质对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如何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 学生人格 优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93-02
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目前中小学都在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众多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过程中,纷纷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在关注诸多心理教育内容、方式的同时,更应注意教师本身这一教育因素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其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忽视教师这一重要的教育因素,而去寻求其他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发掘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心育工作落到实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催生了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新课程的进程和成败,因此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带来了新的要求。
一、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有资料显示,20%~30%的中小学生达不到相应的心理水平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这一现状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为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宽松的心理空间,教师必须消除自身不良的心理因素。
目前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如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改革提出的挑战等。诸如此类的各种压力都向教师集中。一些教师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恐惧、忧郁等非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态失去应有的平衡。若以这种失衡的心态和消极的心理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因此,要养护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至关重要。
2.提高和维护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注意科学用脑和用脑卫生。教师劳动的对象单一,劳动重复性较高,时间长了会造成倦怠。刻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会使大脑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活动效率降低,如果人们注意适时转换工作内容和方式,那么,原先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便能兴奋起来,使活动的效率提高,科学用脑,还要善于抓住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最佳时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工作。
(2)正确对待紧张。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也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如此就易产生焦虑感和挫折感。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变化强烈的时期,其言行随时都可能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紧张,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紧张事件,增强适应紧张能力,避免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3)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与领导、同事多沟通交流,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其次要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心情愉悦,得到一种人际关系上的成就感。
(4)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整。教师要学会调整心态的技术,就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运用有关的知识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成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新型教师。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自我保健。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教师要多参加有益的休闲和文娱体育活动,保持一种良好的身体状态。
二、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人格品质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的遗传,但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而其中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是学生人格的榜样,同时亦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每個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有助于学生自我构建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有较快的发展。优秀的教师能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不断强化积极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愿望,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良好人格,做人格发展的主人。
3.有助于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心理基础,因此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会授以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记忆方法、认知方法和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认知品质;其次,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人格动机,学生的情感与远大的志向相结合,能够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品质的形成;再次,提高学生全面地分析事物,深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创设适度环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以提高心理承受力。
实践表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话,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紧密地融为一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心理品质不仅可以使教师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各个教育阶段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未来生活道路上谋生的资本,而健全的人格则是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教师不仅应注重个人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应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2)
2 鞠慧卿.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9)
3 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 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科纵横,2004(4)
5 王峰、徐冬爱.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缓解教师职业压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 学生人格 优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93-02
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目前中小学都在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众多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过程中,纷纷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在关注诸多心理教育内容、方式的同时,更应注意教师本身这一教育因素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其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忽视教师这一重要的教育因素,而去寻求其他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发掘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心育工作落到实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催生了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新课程的进程和成败,因此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带来了新的要求。
一、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有资料显示,20%~30%的中小学生达不到相应的心理水平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这一现状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为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宽松的心理空间,教师必须消除自身不良的心理因素。
目前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如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改革提出的挑战等。诸如此类的各种压力都向教师集中。一些教师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恐惧、忧郁等非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态失去应有的平衡。若以这种失衡的心态和消极的心理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因此,要养护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至关重要。
2.提高和维护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注意科学用脑和用脑卫生。教师劳动的对象单一,劳动重复性较高,时间长了会造成倦怠。刻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会使大脑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活动效率降低,如果人们注意适时转换工作内容和方式,那么,原先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便能兴奋起来,使活动的效率提高,科学用脑,还要善于抓住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最佳时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工作。
(2)正确对待紧张。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也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如此就易产生焦虑感和挫折感。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变化强烈的时期,其言行随时都可能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紧张,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紧张事件,增强适应紧张能力,避免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3)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与领导、同事多沟通交流,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其次要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心情愉悦,得到一种人际关系上的成就感。
(4)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整。教师要学会调整心态的技术,就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运用有关的知识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成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新型教师。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自我保健。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教师要多参加有益的休闲和文娱体育活动,保持一种良好的身体状态。
二、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人格品质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的遗传,但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而其中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是学生人格的榜样,同时亦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每個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有助于学生自我构建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有较快的发展。优秀的教师能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不断强化积极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愿望,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良好人格,做人格发展的主人。
3.有助于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心理基础,因此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会授以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记忆方法、认知方法和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认知品质;其次,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人格动机,学生的情感与远大的志向相结合,能够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品质的形成;再次,提高学生全面地分析事物,深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创设适度环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以提高心理承受力。
实践表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话,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紧密地融为一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心理品质不仅可以使教师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各个教育阶段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未来生活道路上谋生的资本,而健全的人格则是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教师不仅应注重个人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应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2)
2 鞠慧卿.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9)
3 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 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科纵横,2004(4)
5 王峰、徐冬爱.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缓解教师职业压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