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的脚印写在校园的路上,笑语欢歌留在你我的记忆中。一声珍重传递纯洁的友情,理想在未来的路上沿伸……又是一年毕业时,几年的校园时光,终究要画上句号。作为毕业季的花絮,毕业留言寄托着同学间的朴素情感。无论是刚刚毕业,还是毕业多年,翻开自己的毕业留言册,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段段饱含情愫的话语,仿佛又回到自己的学生时代。建国以来,每个时代的毕业留言,不仅风格迥异,而且也留下了独特的时代印记:一方面展现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育理念的时代变迁。
上世纪50年代
“在毛泽东思想的引导下,希望你成为又红又专的一代新人。”
“党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党是我们人生的灯塔,党是真理的代表者。希望你在工作中努力奋斗,争取做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
“要养成为祖国而学、为祖国而用的学习态度,为实现伟大的毛主席伟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吧。”
“愿你活泼聪明的天资用于学习工作中去,更要记住你听祖国呼唤我们。”
“你是一个学品兼美、思想进步、为人和气的忠厚诚实的青年。望你把这些优异的成绩、优良的品德带到光荣的工作岗位上,去做一个大众欢迎、儿童喜爱的光荣的人民教师。”
“当我们埋头苦干了一个时间,抬起头来看到自己的成绩时,这愉快、轻松的程度让你自己去体验吧。”
“祝您努力学习,加强团结,不断地向着光明道路迈向前进!”
“我们不应当忘记,任何的放肆,任何的急躁和慌忙。都会造成莫大的害处。(列宁语)”
“学习是为了自己进步,是为了自己增长知识,但这种求进步长知识的要求必须和人民的利益、工农大众的利益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力量。”
“把一切献给党!祝你在革命大道上奋勇前进!希望你在新的学校,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戒骄戒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要领导群众,便必须先向群众学习,要虚心地做一个小学生,而且脱掉‘大架子’。”
“外面有的是比阳光更可爱的,那是群众的力量,我们不要贪恋于现生活舒适。我们要冲击生活的桎梏,创造自己的理想,接受群众的爱与热。”
“弱的草儿经不起狂风的磨练,矫健的海燕,偏爱雨暴风狂!要锐利和坚定你的意志,走在生活的前边!”
“一个共产主义者应该永远没有消极情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消极情绪;在环境和条件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则要我们用坚强的意志来抵制和克服消极情绪。否则他不能算是共产主义者!”
1957年,程树榛从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当时,凭他个人的想法和志愿,希望能够留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这样,条件好、离家近、朋友多,对生活和事业都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在那个年代,工作分配一切要听从组织的安排,自己是无法决定个人前途和命运的。更何况程树榛的家庭出身不好,在“反右”运动中又犯了一些“错误”,所以,理想的大城市工作岗位只能是“对镜望月”了。
于是,程树榛在那完全是形式主义的分配志愿表上填写了这样的字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此,一下子就把他分配到遥远的北大荒一个新建单位——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当时,有200多名来自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分配到这里,同时还有一大批转业军人。可以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毕业寄语。
此后,程树榛和他的同事们陆续在这里成家立业,并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为各一方面的业务骨干,现在多已退休;也有少数人因为工作需要调到关内一些大城市,成为某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这同样是得益于在北大荒的历练。每当程树榛和同事们聚首一堂回忆往事时,大家都无怨无悔,认为自己没有辜负青春和年华,没有浪费自己的学业,相反,却都怀有一种创业者的自豪感。
上世纪60年代
“愿你再接再厉,战胜一切困难,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胜利,做一个雷锋式的共青团员。”
“到最边远的地方去,为祖国献出青春热血,争取50年后再相逢。”
“把一切献给党!”
“祝你在革命大道上奋勇前进!”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我碌碌无为感到羞愧,不会因为虚度光阴感到后悔……”
“好男儿志在四方。”
“到祖国的边疆去!”
“无限风光在险峰。前进吧!”
“做无产阶级的接班人,到人民最需要的第一线去。”
“坚持进步,不断革命。”
“紧紧握住你的手,致以革命的敬礼。”
“像萧继业那样——坚定顽强,热情奔放!要学大鹏万里飞,休做檐下燕,恋窝房。”
“不管从今往后,我们如浮萍飘零西东;但我们心中,永远有同窗美好的青春之梦。不管从今往后,我们像大雁飞向山南海北;但我们会记住毕业誓言,为祖国献出青春热血,争取50年后再聚首相逢!”
“重阳时节黄花香,收谷点种一片忙。红雁此凡东南去,莫忘秦日鸣华章。”(《送同学赴沪》)
1961年,陈振华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因为当时交通极其落后,从海南到武汉的时间为三天两夜。来到武汉读书后,由于家庭贫困付不起路费,4年来他一直没有回海南,在学校边工边读。由于4年来一直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因此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同窗之谊。
深厚的友谊,使得陈振华和同学们在毕业离别时更显得伤感,他说:“真的有点生离死别的味道,因为交通不发达,离别后可能一辈子见不到了。”那个年代,由于物质条件的制约,当时毕业生很少赠送礼品,更多是选择写一些送别诗歌以及留言作为纪念。在今天看来,这种留念方式虽然很老土,但是却非常纯真、可贵。
一本陈旧的笔记本,是他的大学毕业留言册。陈振华一直存放了42年,保存完好,里面收录了当年同学们写给他的送别诗和留言。翻开笔记本,一股上个世纪60年代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1965年大学毕业时,学校中文系党支部书记姚荣华送给他的送别留言是:“听毛主席的话,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在任何情况下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教师的陈振华尽管已经退休,但他清晰地记得,毕业时,他曾写下一首送别诗赠送给同学,“乘风破浪又一程,同窗四秋情谊深。欢歌挥手送君行,四海环球任君游。”
上世纪70年代
“继续向雷锋同志学习!”
“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好儿女志在四方。”
“为祖国献出青春热血,争取50年后再聚首相逢!”
“燃烧自己的青春,让生命轰轰烈烈。”
“并肩昂首永登攀,无限青春向未来。”
“共同奋战两年半,革命友谊说不完,分别时刻在眼前,革命前夕留句言:雄文四卷擎手中,光辉太阳照太空扎根农村干革命,阶级斗争打先锋。”
“比能力更重要的有三条:第一,不能贪污。第二,不能脱离群众,要参加劳动。第三,不要发生男女作风问题。”
“愿你——做暴风雨中的雄鹰,不做温室里的花朵,在斗争实践中锻炼成长,在革命熔炉里炼成钢材。”
“多想共产党的恩,红心向着毛主席,哪怕山高水又深,志坚胆壮同向前。”
“红心向党,时刻听从党号召。”
“谁在生活的激流中,不敢扬起风帆,他的生命的船,就丢搁浅在时代的岸边。”
“把党的教育培养要铭刻在心,把对党和毛主席的保护化为行动勤勤恳恳、谦虚和蔼,克服在有些原则问题上的软弱表现,创造条件争取早日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共产主义事业,任重道远,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踏上了新的征途——广阔天地是我们最好的课堂,贫下中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你要永远甘做一名小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党为人民作出较大的贡献!”
1969年1月,作为“老三届”毕业生,高红十到陕西省延长县里家堡公社插队,3年多的农村生活,使他逐渐由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城市姑娘成长为有革命觉悟的青年农民。1972年5月,作为知青代表,她被推荐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当时,北京大学实行批判旧教育路线的实验制度。在校学习期间,热爱写作的高红十思想感情渐渐发生变化。她的处女作《成长》,写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登在《习作》小册子上,受到师生好评。之后,她写了《路》,反映没有上成大学的知识青年如何克服苦恼,坚定在农村继续干下去的决心。到1974年,她与部分同学集体创作了政治抒情长诗《理想之歌》,反映了广大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和教育革命中锻炼成长的精神风貌。
到1975年夏天临近毕业时,由于国家对人才十分渴求,这一届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高红十也被分配到了北京市市委。但是,为了实现理想,她却做了一个不同于他人的选择——再次回到陕北农村继续“接受再教育”。当年7月,在北大中文系召开的全系大会上。高红十宣读了自己写好的毕业报告。她在报告中写道:“《理想之歌》不应该只写在纸上,也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自觉地贯彻到行动中去。”
高红十回忆说:“我就念了这个,要毕业当农民的这个选择,我记得我念完了以后, 静了一下。满场长时间的掌声。我记得那股掌声很震撼,至少我觉得当时很多人是被震撼了。他不一定都照着这个去做,但是总归觉得还有这么一个人,还有这么一种选择。”
此事很快在北大里引起强烈轰动,高红十被学校树立为“从劳动人中来,不忘劳动人民”、缩小“工农、体脑、城乡”三大差别的典型,成为作风朴实、吃苦耐劳、能自觉抵制剥削阶级思想腐蚀的工农兵大学生代表。同年11月,高红十回到延安,被分配到南泥湾公社三台庄大队。3年前从延安走出时,她只是一名普通知青;此时回来的她,已经是一名有文化、有学识的工农兵大学生了。
在她完成的毕业小说《成长》中,主人公晓京和她一样都是工农兵大学生。小说里的主人公毕业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回到农村插队的地方办起了农业大学。而塑造了晓京的高红十,回到延安后,却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上世纪80年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努力学文化,加紧干四化。”
“你虽然很会说,可是你从来不和男生讲话,这一点可不怎么好,望改。在分手的时候,我祝你以后快乐。”
“毕业生冷静地对待毕业,正如高考冷漠地对待毕业生。”
“留言如考卷上的答案,充满着敷衍的程式化。感情是否也会程式化?”
“如果相聚是为了分离,那么我们宁可不相聚。但我们可能不相聚吗?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分离。”
“如果你我相隔天涯,那么我也不会忘记你。你我可能相隔天涯吗?可能,所以,是的,我会永远记住你。”
“愿你是知识海洋里的健将,事业里程上的勇士,生命旅途中的强者!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知识之窗在向你敞开着,攀登之路在你脚下延伸着。祝:继续奋进,不懈登攀,有所建树!”
“人生应是奋斗,追求搏击,自强与自治,友谊长存!”
“你可爱又可恨,恨你娃温柔大度有余。人生分离对于我们来讲,不仅仅是种痛苦,而是一次人生的再选择!我信奉这样的信条,只要努力拼搏,纵然失败了,仍然是英雄。作为朋友,我真诚希望你能够在人生大幕上找到自己的发光点。”
“相信你可以让南大以你为荣。”
“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无间的友情。祝友事业有成,前程似锦!”
“你的二胡声,让我陶醉!你的文学,叫我难忘!你干的事,同你的性格一样默默无语。祝你未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也许是上帝的考验,也许是生活的磨难。你才华横溢,却仅发挥了百分之一,更多的是艰难的跋涉。未来给你的是广袤的宇宙,宽阔的天地,去搏击吧!切莫再错过良机,未来属于真正的强者。”
“让风继续吹,不忍远离,心里极渴望,希望留下伴着你。风继续吹,不忍远离,心里亦有泪,不愿留泪,望着你。过去多少快乐记忆,何妨与你一起去追。要将忧郁苦痛洗去,柔情蜜意我愿记取。要强忍离情泪,未许它向下垂,愁如锁眉头,聚别离泪始终要下垂……你我共同喜欢的张国荣,愿他留下我们的友谊。” 1981年,18岁的朱松被东北工学院(现为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录取。当时,学校不但不收学费,每月还有助学金。按学生家境条件划分,一等助学金21元,二等助学金19元,三等助学金15元。除了吃喝日用品,多少还能剩下点儿。他说,“大家都一心希望努力学本领,以后建设祖国。别笑,我们真就这么想的。”
学归学,校园情怀在任何年代都不会缺席。朱松回忆到,“女生看琼瑶,男生看金庸。毕业前,台湾校园歌曲开始流行,家境好的同学有单卡录音机,在走廊里播邓丽君、苏芮的歌,《请跟我来》《酒干倘卖无》……我们都跟着唱,觉得怎么这么好听啊!”
等到论文答辩结束,毕业离校时间只剩下一个月了。当时,朱松和他的舍友,几乎每晚都是弄点菜和酒,一直喝天亮。朱松说,“当时没有钱去饭店啊,都是在宿舍,几乎天天晚上喝。同学们来自大江南北,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都不发达,感觉毕业就像永别一样。同学之间感情非常好,一想到分开就特别难受,很容易就醉了,然后抱在一起哭。”
毕业时班集体没有拍毕业照,主要是因为大照片费用较高,多数学生负担不起,这一点让朱松至今遗憾。不过,当时同学们都洗了许多张一寸个人照,以便粘贴在毕业留言录里面。毕业留言录每人一本:左边贴照片,写上分配单位、通讯地址等资料;右边写同学之间的临别赠言。然后,自己的那本拿给别人写,大家闷着头挨个相互写。“全班29个人,再算上系里要好的别班同学,每个人都要写上几十本。”
上世纪90年代
“友谊长存,勿忘我!”
“说告别,我们都怕流眼泪,但又不能不告别。临别之际,送你一言半语走向社会——朴直是金,平淡最真。”
“一个月的缘分,胜过三年的重重而过。让我有段很深的记忆,曾经对你的印象也有了根本的改变。你的率直,你的为人,你的见解,还有你独特的气质,都让我羡慕你。分手时,让你我都留住那份记忆,祝福你。”
“有人觉得自己伟大,其实离伟大很远很远;而你感到自己渺小,于是从细小做起,一件、一件……终于从往昔的涓涓细流汇成了今日浩瀚的海洋。”
“说告别,我们都怕流眼泪,但又不能不告别,临别之际,送你一言半语走向社会——朴直是金,平淡最真。”
“爱惜别人等于轻视别人,轻视别人是因为没有找到观察自己的角度。”
“曾因叫你后卫而惹恼想当前锋的你,但这并没有减弱我们共同战斗过的友情,感谢你对我的热心相助和对我深切又含蓄的祝福,我想他日我们事业有成,当相互告知。最后希望多才多艺的你勇敢一些,早点去赢得某位幸运女生的芳心。”
“相聚数年,值得我欣赏的是你的才华。不论在成绩方面还是人品方面,可以说你是全班最优秀的合格人才,是跨越新世纪的先锋人才。毕业在即,衷心的祝福你‘一路走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为自己开辟一条新大道。”
“人应向青竹那样:尚未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更虚心。”
“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友情,人们说擦肩而过就是缘分,你我同窗三年,你说该不该庆祝庆祝,在这即将离别之际,彼此道声:珍重,朋友,再见!”
“匆匆相聚,匆匆离别,虽然一切都在匆匆之中度过,但我们都留下重重的友情,时间随四季推移,生活写诗篇,微笑谱乐章,把我们的友情在瞬间为永恒,直到永远,祝万事如意,前程似锦!”
“有缘与你自不同地方相识于此地,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许这即所谓的缘吧,飞逝的时光匆忙而过,丝毫不留回头的余地,在这即将分别之际,愿你我友谊之火永远燃烧,永不熄灭,愿这火永远照亮你的前方,伴你走过你人生的每一个驿站。”
“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彻底看透它的虚伪,就不如充分体会它的真实;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充分体会它的真实,就不如彻底看透它的虚伪。”
1987年,自称“不用功但很会考试”的方勇,顺利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当时,他除了看书就是看电影,他已记不得那些电影的内容,但欣喜地等待开场、专注地盯着屏幕、夜风吹来便晃动不止的画面、几百人一起哭哭笑笑的场景,仍旧令他动容。高年级时,方勇便放得开了,周末改去跳舞。当时,跳舞被视作“厉害”的技能,跳得好很值得炫耀。方勇先是跟同学“切磋”,又报了辅导班,练就了一身好舞技。他回忆说,“舞厅就在食堂,安上旋转灯光,买张一元的票才能进去。”
到1991年毕业前夕,空虚伤感的情绪包围着每一个人。大家的状态就是跳舞、闲逛、到处玩,或者谈恋爱。“那阵子谈恋爱的人特别多,但本科生还不能自主择业,研究生也才刚刚放开。所以即便谈恋爱,多半也说好毕业就分手,为了留下一些回忆而已。”方勇考上了研究生,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刚读研时有个低他一届因为跳舞认识的女生来找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谈过恋爱,希望方勇陪她谈恋爱到毕业。
时髦的同学玩吉他,常常一个人弹着弹着,身边就围满了毕业生。大家不说话,各自想着心事,或者轻轻地跟着旋律哼唱。留言本依然在写,多半以“刚开始觉得你不好相处,时间久了发现你是个好人”开头,以“祝你前程似锦”结尾。他说,“可能是文科的关系,我们的毕业季不激烈,没有摔瓶子发酒疯,一切都淡淡的。但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深的记忆。”
21世纪初
“祝你找到另一半。”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我以为‘隐身’,别人就找不到我了,没用的,像我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像漆黑夜里的萤火虫,够鲜明够出众。”
“上了大学才知道,所有的课都能跷,只有体育课是不能跷的!上了大学才知道,打水是用来泡面的!”
“四年来,我们一起上下课、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准备作弊的字条儿,一起逃课去跳舞,一起整蛊男孩子,一起逛街看电影,一起去买廉价的衣服,然后一起穿上在学校各条林荫道上招摇……以后看到帅哥,要想到我。” “大学就像校门口的公交车,坐上车,去了又回,那是又开始一个学期;坐上车,去了不回,就毕业了。”
“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大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大学从我身上爬起,穿上裤子对我说‘留下青春,你走吧’。”
“抱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睡觉,醒来后发现通知书变成了毕业证,证明我曾经在这里睡过。”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多情还是树的不挽留,你我的离校是人生的催促还是青春的不停留。”
“今天天气不错,明天没有课……以后都没有了……”
“再也不用逃课了,因为没有课上了……”
“你就要走了,望着空空的房间,突然一种失落感袭来,我想,这房间里面以后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一定会经常出现幻听,听到你咚咚的忙碌的脚步和爽朗的笑声,但当我走出房门的时候什么都没有……”
“哥来了,4年前,带着无奈和忧伤。哥走了,现在,同样带着无奈和忧伤。二者的区别是有没有爱。我自闯天涯,其实学校是不是名牌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自信,自强。”
“亲爱的驴,接下了是我要走了,你和帮主还有一年才毕业,所以最后走得一个人是我了。记得这个外号吗,是源于我的一个故事‘驴的故事’。”
蜷缩在角落里看同屋整东西,一样样地塞进行囊,细致而又带有伤感的痕迹:毛巾、杂志、吉他、线装古籍、画板、油彩、篮球、牛角梳、连衣裙、饭卡、信笺、唇膏、打口碟……浙江大学中文系2003届大学生赵晓婧毕业这天整理个人物品,弄得昏天黑地。最后放进的是毕业留言册。之前,拿到死党的面前写时,她们却如何也动不了笔。
蹲在寝室里,赵晓婧和她的舍友们烧掉了所有热情的词谱和诗歌,听到火盆里啪啪作响,宿管处大妈冲进来喊:“你们干什么,小心着火。”她们也喊:“不要你管。”
最后的最后和开始的开始一样,流走的仅是时间。赵晓婧所在寝室,破旧的墙壁上依旧刻着“减肥计划”和“不近男色宣言”;断了的琴弦编成的日光灯拉柄;床板上面糊着的异类海报;气球上写着某某寝室永垂不朽……
赵晓婧翻开自己的毕业纪念册,看到同学们给她的留言:
“嫁个有钱人……”
“在通往牛比(NB)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吧。”
“6个来自天南地北毫不相干不同性格的人强行同居,是天地下最惨无人道的事情,连这关都过了,也就没难倒的。”
“4年匆匆而过,总有一些人或事或词留在我们心中,比如‘大话’、比如‘OICQ’,因为它们见证了我们的生活。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者无畏、将××进行到底、我××故我在、××,想说爱你不容易、今天你××了吗……让本身学中文的我们一头雾水,却又屡试不爽!!不管将来怎么,托福不能不考,职位不能不跳,人生不能不努力。”
上世纪50年代
“在毛泽东思想的引导下,希望你成为又红又专的一代新人。”
“党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党是我们人生的灯塔,党是真理的代表者。希望你在工作中努力奋斗,争取做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
“要养成为祖国而学、为祖国而用的学习态度,为实现伟大的毛主席伟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吧。”
“愿你活泼聪明的天资用于学习工作中去,更要记住你听祖国呼唤我们。”
“你是一个学品兼美、思想进步、为人和气的忠厚诚实的青年。望你把这些优异的成绩、优良的品德带到光荣的工作岗位上,去做一个大众欢迎、儿童喜爱的光荣的人民教师。”
“当我们埋头苦干了一个时间,抬起头来看到自己的成绩时,这愉快、轻松的程度让你自己去体验吧。”
“祝您努力学习,加强团结,不断地向着光明道路迈向前进!”
“我们不应当忘记,任何的放肆,任何的急躁和慌忙。都会造成莫大的害处。(列宁语)”
“学习是为了自己进步,是为了自己增长知识,但这种求进步长知识的要求必须和人民的利益、工农大众的利益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力量。”
“把一切献给党!祝你在革命大道上奋勇前进!希望你在新的学校,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戒骄戒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要领导群众,便必须先向群众学习,要虚心地做一个小学生,而且脱掉‘大架子’。”
“外面有的是比阳光更可爱的,那是群众的力量,我们不要贪恋于现生活舒适。我们要冲击生活的桎梏,创造自己的理想,接受群众的爱与热。”
“弱的草儿经不起狂风的磨练,矫健的海燕,偏爱雨暴风狂!要锐利和坚定你的意志,走在生活的前边!”
“一个共产主义者应该永远没有消极情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消极情绪;在环境和条件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则要我们用坚强的意志来抵制和克服消极情绪。否则他不能算是共产主义者!”
1957年,程树榛从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当时,凭他个人的想法和志愿,希望能够留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这样,条件好、离家近、朋友多,对生活和事业都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在那个年代,工作分配一切要听从组织的安排,自己是无法决定个人前途和命运的。更何况程树榛的家庭出身不好,在“反右”运动中又犯了一些“错误”,所以,理想的大城市工作岗位只能是“对镜望月”了。
于是,程树榛在那完全是形式主义的分配志愿表上填写了这样的字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此,一下子就把他分配到遥远的北大荒一个新建单位——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当时,有200多名来自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分配到这里,同时还有一大批转业军人。可以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毕业寄语。
此后,程树榛和他的同事们陆续在这里成家立业,并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为各一方面的业务骨干,现在多已退休;也有少数人因为工作需要调到关内一些大城市,成为某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这同样是得益于在北大荒的历练。每当程树榛和同事们聚首一堂回忆往事时,大家都无怨无悔,认为自己没有辜负青春和年华,没有浪费自己的学业,相反,却都怀有一种创业者的自豪感。
上世纪60年代
“愿你再接再厉,战胜一切困难,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胜利,做一个雷锋式的共青团员。”
“到最边远的地方去,为祖国献出青春热血,争取50年后再相逢。”
“把一切献给党!”
“祝你在革命大道上奋勇前进!”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我碌碌无为感到羞愧,不会因为虚度光阴感到后悔……”
“好男儿志在四方。”
“到祖国的边疆去!”
“无限风光在险峰。前进吧!”
“做无产阶级的接班人,到人民最需要的第一线去。”
“坚持进步,不断革命。”
“紧紧握住你的手,致以革命的敬礼。”
“像萧继业那样——坚定顽强,热情奔放!要学大鹏万里飞,休做檐下燕,恋窝房。”
“不管从今往后,我们如浮萍飘零西东;但我们心中,永远有同窗美好的青春之梦。不管从今往后,我们像大雁飞向山南海北;但我们会记住毕业誓言,为祖国献出青春热血,争取50年后再聚首相逢!”
“重阳时节黄花香,收谷点种一片忙。红雁此凡东南去,莫忘秦日鸣华章。”(《送同学赴沪》)
1961年,陈振华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因为当时交通极其落后,从海南到武汉的时间为三天两夜。来到武汉读书后,由于家庭贫困付不起路费,4年来他一直没有回海南,在学校边工边读。由于4年来一直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因此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同窗之谊。
深厚的友谊,使得陈振华和同学们在毕业离别时更显得伤感,他说:“真的有点生离死别的味道,因为交通不发达,离别后可能一辈子见不到了。”那个年代,由于物质条件的制约,当时毕业生很少赠送礼品,更多是选择写一些送别诗歌以及留言作为纪念。在今天看来,这种留念方式虽然很老土,但是却非常纯真、可贵。
一本陈旧的笔记本,是他的大学毕业留言册。陈振华一直存放了42年,保存完好,里面收录了当年同学们写给他的送别诗和留言。翻开笔记本,一股上个世纪60年代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1965年大学毕业时,学校中文系党支部书记姚荣华送给他的送别留言是:“听毛主席的话,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在任何情况下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教师的陈振华尽管已经退休,但他清晰地记得,毕业时,他曾写下一首送别诗赠送给同学,“乘风破浪又一程,同窗四秋情谊深。欢歌挥手送君行,四海环球任君游。”
上世纪70年代
“继续向雷锋同志学习!”
“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好儿女志在四方。”
“为祖国献出青春热血,争取50年后再聚首相逢!”
“燃烧自己的青春,让生命轰轰烈烈。”
“并肩昂首永登攀,无限青春向未来。”
“共同奋战两年半,革命友谊说不完,分别时刻在眼前,革命前夕留句言:雄文四卷擎手中,光辉太阳照太空扎根农村干革命,阶级斗争打先锋。”
“比能力更重要的有三条:第一,不能贪污。第二,不能脱离群众,要参加劳动。第三,不要发生男女作风问题。”
“愿你——做暴风雨中的雄鹰,不做温室里的花朵,在斗争实践中锻炼成长,在革命熔炉里炼成钢材。”
“多想共产党的恩,红心向着毛主席,哪怕山高水又深,志坚胆壮同向前。”
“红心向党,时刻听从党号召。”
“谁在生活的激流中,不敢扬起风帆,他的生命的船,就丢搁浅在时代的岸边。”
“把党的教育培养要铭刻在心,把对党和毛主席的保护化为行动勤勤恳恳、谦虚和蔼,克服在有些原则问题上的软弱表现,创造条件争取早日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共产主义事业,任重道远,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踏上了新的征途——广阔天地是我们最好的课堂,贫下中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你要永远甘做一名小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党为人民作出较大的贡献!”
1969年1月,作为“老三届”毕业生,高红十到陕西省延长县里家堡公社插队,3年多的农村生活,使他逐渐由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城市姑娘成长为有革命觉悟的青年农民。1972年5月,作为知青代表,她被推荐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当时,北京大学实行批判旧教育路线的实验制度。在校学习期间,热爱写作的高红十思想感情渐渐发生变化。她的处女作《成长》,写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登在《习作》小册子上,受到师生好评。之后,她写了《路》,反映没有上成大学的知识青年如何克服苦恼,坚定在农村继续干下去的决心。到1974年,她与部分同学集体创作了政治抒情长诗《理想之歌》,反映了广大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和教育革命中锻炼成长的精神风貌。
到1975年夏天临近毕业时,由于国家对人才十分渴求,这一届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高红十也被分配到了北京市市委。但是,为了实现理想,她却做了一个不同于他人的选择——再次回到陕北农村继续“接受再教育”。当年7月,在北大中文系召开的全系大会上。高红十宣读了自己写好的毕业报告。她在报告中写道:“《理想之歌》不应该只写在纸上,也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自觉地贯彻到行动中去。”
高红十回忆说:“我就念了这个,要毕业当农民的这个选择,我记得我念完了以后, 静了一下。满场长时间的掌声。我记得那股掌声很震撼,至少我觉得当时很多人是被震撼了。他不一定都照着这个去做,但是总归觉得还有这么一个人,还有这么一种选择。”
此事很快在北大里引起强烈轰动,高红十被学校树立为“从劳动人中来,不忘劳动人民”、缩小“工农、体脑、城乡”三大差别的典型,成为作风朴实、吃苦耐劳、能自觉抵制剥削阶级思想腐蚀的工农兵大学生代表。同年11月,高红十回到延安,被分配到南泥湾公社三台庄大队。3年前从延安走出时,她只是一名普通知青;此时回来的她,已经是一名有文化、有学识的工农兵大学生了。
在她完成的毕业小说《成长》中,主人公晓京和她一样都是工农兵大学生。小说里的主人公毕业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回到农村插队的地方办起了农业大学。而塑造了晓京的高红十,回到延安后,却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上世纪80年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努力学文化,加紧干四化。”
“你虽然很会说,可是你从来不和男生讲话,这一点可不怎么好,望改。在分手的时候,我祝你以后快乐。”
“毕业生冷静地对待毕业,正如高考冷漠地对待毕业生。”
“留言如考卷上的答案,充满着敷衍的程式化。感情是否也会程式化?”
“如果相聚是为了分离,那么我们宁可不相聚。但我们可能不相聚吗?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分离。”
“如果你我相隔天涯,那么我也不会忘记你。你我可能相隔天涯吗?可能,所以,是的,我会永远记住你。”
“愿你是知识海洋里的健将,事业里程上的勇士,生命旅途中的强者!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知识之窗在向你敞开着,攀登之路在你脚下延伸着。祝:继续奋进,不懈登攀,有所建树!”
“人生应是奋斗,追求搏击,自强与自治,友谊长存!”
“你可爱又可恨,恨你娃温柔大度有余。人生分离对于我们来讲,不仅仅是种痛苦,而是一次人生的再选择!我信奉这样的信条,只要努力拼搏,纵然失败了,仍然是英雄。作为朋友,我真诚希望你能够在人生大幕上找到自己的发光点。”
“相信你可以让南大以你为荣。”
“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无间的友情。祝友事业有成,前程似锦!”
“你的二胡声,让我陶醉!你的文学,叫我难忘!你干的事,同你的性格一样默默无语。祝你未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也许是上帝的考验,也许是生活的磨难。你才华横溢,却仅发挥了百分之一,更多的是艰难的跋涉。未来给你的是广袤的宇宙,宽阔的天地,去搏击吧!切莫再错过良机,未来属于真正的强者。”
“让风继续吹,不忍远离,心里极渴望,希望留下伴着你。风继续吹,不忍远离,心里亦有泪,不愿留泪,望着你。过去多少快乐记忆,何妨与你一起去追。要将忧郁苦痛洗去,柔情蜜意我愿记取。要强忍离情泪,未许它向下垂,愁如锁眉头,聚别离泪始终要下垂……你我共同喜欢的张国荣,愿他留下我们的友谊。” 1981年,18岁的朱松被东北工学院(现为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录取。当时,学校不但不收学费,每月还有助学金。按学生家境条件划分,一等助学金21元,二等助学金19元,三等助学金15元。除了吃喝日用品,多少还能剩下点儿。他说,“大家都一心希望努力学本领,以后建设祖国。别笑,我们真就这么想的。”
学归学,校园情怀在任何年代都不会缺席。朱松回忆到,“女生看琼瑶,男生看金庸。毕业前,台湾校园歌曲开始流行,家境好的同学有单卡录音机,在走廊里播邓丽君、苏芮的歌,《请跟我来》《酒干倘卖无》……我们都跟着唱,觉得怎么这么好听啊!”
等到论文答辩结束,毕业离校时间只剩下一个月了。当时,朱松和他的舍友,几乎每晚都是弄点菜和酒,一直喝天亮。朱松说,“当时没有钱去饭店啊,都是在宿舍,几乎天天晚上喝。同学们来自大江南北,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都不发达,感觉毕业就像永别一样。同学之间感情非常好,一想到分开就特别难受,很容易就醉了,然后抱在一起哭。”
毕业时班集体没有拍毕业照,主要是因为大照片费用较高,多数学生负担不起,这一点让朱松至今遗憾。不过,当时同学们都洗了许多张一寸个人照,以便粘贴在毕业留言录里面。毕业留言录每人一本:左边贴照片,写上分配单位、通讯地址等资料;右边写同学之间的临别赠言。然后,自己的那本拿给别人写,大家闷着头挨个相互写。“全班29个人,再算上系里要好的别班同学,每个人都要写上几十本。”
上世纪90年代
“友谊长存,勿忘我!”
“说告别,我们都怕流眼泪,但又不能不告别。临别之际,送你一言半语走向社会——朴直是金,平淡最真。”
“一个月的缘分,胜过三年的重重而过。让我有段很深的记忆,曾经对你的印象也有了根本的改变。你的率直,你的为人,你的见解,还有你独特的气质,都让我羡慕你。分手时,让你我都留住那份记忆,祝福你。”
“有人觉得自己伟大,其实离伟大很远很远;而你感到自己渺小,于是从细小做起,一件、一件……终于从往昔的涓涓细流汇成了今日浩瀚的海洋。”
“说告别,我们都怕流眼泪,但又不能不告别,临别之际,送你一言半语走向社会——朴直是金,平淡最真。”
“爱惜别人等于轻视别人,轻视别人是因为没有找到观察自己的角度。”
“曾因叫你后卫而惹恼想当前锋的你,但这并没有减弱我们共同战斗过的友情,感谢你对我的热心相助和对我深切又含蓄的祝福,我想他日我们事业有成,当相互告知。最后希望多才多艺的你勇敢一些,早点去赢得某位幸运女生的芳心。”
“相聚数年,值得我欣赏的是你的才华。不论在成绩方面还是人品方面,可以说你是全班最优秀的合格人才,是跨越新世纪的先锋人才。毕业在即,衷心的祝福你‘一路走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为自己开辟一条新大道。”
“人应向青竹那样:尚未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更虚心。”
“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友情,人们说擦肩而过就是缘分,你我同窗三年,你说该不该庆祝庆祝,在这即将离别之际,彼此道声:珍重,朋友,再见!”
“匆匆相聚,匆匆离别,虽然一切都在匆匆之中度过,但我们都留下重重的友情,时间随四季推移,生活写诗篇,微笑谱乐章,把我们的友情在瞬间为永恒,直到永远,祝万事如意,前程似锦!”
“有缘与你自不同地方相识于此地,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许这即所谓的缘吧,飞逝的时光匆忙而过,丝毫不留回头的余地,在这即将分别之际,愿你我友谊之火永远燃烧,永不熄灭,愿这火永远照亮你的前方,伴你走过你人生的每一个驿站。”
“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彻底看透它的虚伪,就不如充分体会它的真实;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充分体会它的真实,就不如彻底看透它的虚伪。”
1987年,自称“不用功但很会考试”的方勇,顺利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当时,他除了看书就是看电影,他已记不得那些电影的内容,但欣喜地等待开场、专注地盯着屏幕、夜风吹来便晃动不止的画面、几百人一起哭哭笑笑的场景,仍旧令他动容。高年级时,方勇便放得开了,周末改去跳舞。当时,跳舞被视作“厉害”的技能,跳得好很值得炫耀。方勇先是跟同学“切磋”,又报了辅导班,练就了一身好舞技。他回忆说,“舞厅就在食堂,安上旋转灯光,买张一元的票才能进去。”
到1991年毕业前夕,空虚伤感的情绪包围着每一个人。大家的状态就是跳舞、闲逛、到处玩,或者谈恋爱。“那阵子谈恋爱的人特别多,但本科生还不能自主择业,研究生也才刚刚放开。所以即便谈恋爱,多半也说好毕业就分手,为了留下一些回忆而已。”方勇考上了研究生,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刚读研时有个低他一届因为跳舞认识的女生来找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谈过恋爱,希望方勇陪她谈恋爱到毕业。
时髦的同学玩吉他,常常一个人弹着弹着,身边就围满了毕业生。大家不说话,各自想着心事,或者轻轻地跟着旋律哼唱。留言本依然在写,多半以“刚开始觉得你不好相处,时间久了发现你是个好人”开头,以“祝你前程似锦”结尾。他说,“可能是文科的关系,我们的毕业季不激烈,没有摔瓶子发酒疯,一切都淡淡的。但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深的记忆。”
21世纪初
“祝你找到另一半。”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我以为‘隐身’,别人就找不到我了,没用的,像我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像漆黑夜里的萤火虫,够鲜明够出众。”
“上了大学才知道,所有的课都能跷,只有体育课是不能跷的!上了大学才知道,打水是用来泡面的!”
“四年来,我们一起上下课、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准备作弊的字条儿,一起逃课去跳舞,一起整蛊男孩子,一起逛街看电影,一起去买廉价的衣服,然后一起穿上在学校各条林荫道上招摇……以后看到帅哥,要想到我。” “大学就像校门口的公交车,坐上车,去了又回,那是又开始一个学期;坐上车,去了不回,就毕业了。”
“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大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大学从我身上爬起,穿上裤子对我说‘留下青春,你走吧’。”
“抱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睡觉,醒来后发现通知书变成了毕业证,证明我曾经在这里睡过。”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多情还是树的不挽留,你我的离校是人生的催促还是青春的不停留。”
“今天天气不错,明天没有课……以后都没有了……”
“再也不用逃课了,因为没有课上了……”
“你就要走了,望着空空的房间,突然一种失落感袭来,我想,这房间里面以后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一定会经常出现幻听,听到你咚咚的忙碌的脚步和爽朗的笑声,但当我走出房门的时候什么都没有……”
“哥来了,4年前,带着无奈和忧伤。哥走了,现在,同样带着无奈和忧伤。二者的区别是有没有爱。我自闯天涯,其实学校是不是名牌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自信,自强。”
“亲爱的驴,接下了是我要走了,你和帮主还有一年才毕业,所以最后走得一个人是我了。记得这个外号吗,是源于我的一个故事‘驴的故事’。”
蜷缩在角落里看同屋整东西,一样样地塞进行囊,细致而又带有伤感的痕迹:毛巾、杂志、吉他、线装古籍、画板、油彩、篮球、牛角梳、连衣裙、饭卡、信笺、唇膏、打口碟……浙江大学中文系2003届大学生赵晓婧毕业这天整理个人物品,弄得昏天黑地。最后放进的是毕业留言册。之前,拿到死党的面前写时,她们却如何也动不了笔。
蹲在寝室里,赵晓婧和她的舍友们烧掉了所有热情的词谱和诗歌,听到火盆里啪啪作响,宿管处大妈冲进来喊:“你们干什么,小心着火。”她们也喊:“不要你管。”
最后的最后和开始的开始一样,流走的仅是时间。赵晓婧所在寝室,破旧的墙壁上依旧刻着“减肥计划”和“不近男色宣言”;断了的琴弦编成的日光灯拉柄;床板上面糊着的异类海报;气球上写着某某寝室永垂不朽……
赵晓婧翻开自己的毕业纪念册,看到同学们给她的留言:
“嫁个有钱人……”
“在通往牛比(NB)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吧。”
“6个来自天南地北毫不相干不同性格的人强行同居,是天地下最惨无人道的事情,连这关都过了,也就没难倒的。”
“4年匆匆而过,总有一些人或事或词留在我们心中,比如‘大话’、比如‘OICQ’,因为它们见证了我们的生活。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者无畏、将××进行到底、我××故我在、××,想说爱你不容易、今天你××了吗……让本身学中文的我们一头雾水,却又屡试不爽!!不管将来怎么,托福不能不考,职位不能不跳,人生不能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