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解读了傅文俊的摄影装置作品《后工业时代》,作品在描绘前工业时代特殊视觉记忆的同时,引发出后工业时代的焦虑与压抑,完美地阐释了生活逐渐被数字化、虚拟化所代替,往昔工业化的宏伟梦想,时至今日变现为人类无能为力的尴尬,引发观者站在前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交错点上沉思默想。
【关键词】当代艺术;人文关怀;后工业时代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从以机器为主导的前工业时代走向知识科技化、信息数字化的后工业时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对社会预测的一种探索》一书中,他提到“社会结构不会一夜改变,而发生一场彻底的革命至少要花一个世纪”。
傅文俊,中国当代艺术大师、观念摄影者,他的作品后期处理占了很大比重,不断的累积生活中的素材,通过主观的批判与思考,将它们撕裂、分割、拼贴、重组,打破了形象上、时间上、空间上的种种限制,敏锐地挖掘中国在高速发展下存在的社会问题。
在《后工业时代》摄影装置作品中,傅文俊有意选用巨大的废旧轮胎做成我们所说的“画框”,然而车轮同时也象征着历史和时代不断向前的齿轮,是过去和当下的文化的桥梁。他曾说这些真实的轮胎记录着工业时代的历史轨道,可以让观者切身地感受到前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错点。画面上也有一些复杂的电子集成电路板,同样艺术家利用集成电路板在废弃厂房的视觉叙事中分割出黄金分割点。废弃厂房与电路板作为工业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勾勒出以机器改变自然的前工业时代正在向以知识信息为主导的后工业时代转变。这些曾经熟悉的工业物件如今已逐渐退出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成为遗迹和社会变革的缩影。
展览现场傅文俊将达·芬奇的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镶嵌在一个两米多高的工业轮胎,达·芬奇“维特鲁威人”被称为“自然界一直精心隐藏的秘密”,我们可以发现,以人的肚脐为圆心,刚好可以画成一个圆,四肢则刚好成为圆内的交点;双臂展开,则得到了一个正方形,由此得出双臂的长度就等于身高。除此之外,关于这方圆之谜,其圆的周长26.4英寸,与太阳平均自转周期26.4天吻合,而正方形周长28英寸亦与月亮绕地球公转周期28天完全默契。
这一元素的抽象植入,正好与中国老庄哲学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吻合。抽象退隐的手法去表达昔日里旧工业厂房大规模的机械生产,我们仿佛听到了旧厂房里发出频率相同的机械声响、鼓风机的聒噪,看到了锈迹斑斑的矩形缝纫机,偶尔射进来的一丝阳光,尘埃在飞舞旋转。
傅文俊利用各种多媒体艺术语言等技术手段嫁接于自己的作品,在不断突破摄影概念的前提下,使作品本身的展示与传播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架上绘画的特质,从而打破了主体与客体平面摄影之间的单一关系。在《后工业时代》影像装置,一小片电路板可以括的信息量是巨大无比的,它所能操作的程序运程也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作品在描绘前工业时代特殊视觉记忆的同时,引发出后工业时代的焦虑与压抑,完美地阐释了虚拟的网络代替人类与世界建立联系,人类走向对信仰的缺乏,价值观的分崩离析,大自然已经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时代,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投机主义的盛行。往昔工业化的宏伟梦想,时至今日变现为人类无能为力的尴尬。
艺术大家傅文俊用他深厚的艺术积淀、丰富的阅历在有限空间内打造的装置作品《后工业时代》,梳理出人类工业发展历程,无论是车间厂房还是铁轨火车,都充满着超现实的幻想,肃然起敬,突破集体意识表现了艺术个体对工业化进程的认识,凭借着个体的文化记忆表现出工业化时代在当代社会遗留的景观。而《后工业时代》则是以影像装置的形式对“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进行全新的链接与阐释。
毋庸质疑,我们进入了一个高速制造拟像的后工业时代,生活逐渐被数字化、虚拟化所代替。媒体性的快餐文化、消费文化使得整个人文社会变得破碎。傅文俊用现成品、摄影与影像的多媒跨界体现出对工业文化多维的批判。他独特的视觉表达使其作品超越了那些对“工业”符号进行简单借用的创作。当然无论是前工业还是后工业,它带来的产物都足以改变了社会面貌和思维生活方式,这种转变是巨大的也是无可逆转的。傅文俊用他敏銳的视觉揭露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给予社会人文一丝关怀,这也是当代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的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当代艺术;人文关怀;后工业时代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从以机器为主导的前工业时代走向知识科技化、信息数字化的后工业时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对社会预测的一种探索》一书中,他提到“社会结构不会一夜改变,而发生一场彻底的革命至少要花一个世纪”。
傅文俊,中国当代艺术大师、观念摄影者,他的作品后期处理占了很大比重,不断的累积生活中的素材,通过主观的批判与思考,将它们撕裂、分割、拼贴、重组,打破了形象上、时间上、空间上的种种限制,敏锐地挖掘中国在高速发展下存在的社会问题。
在《后工业时代》摄影装置作品中,傅文俊有意选用巨大的废旧轮胎做成我们所说的“画框”,然而车轮同时也象征着历史和时代不断向前的齿轮,是过去和当下的文化的桥梁。他曾说这些真实的轮胎记录着工业时代的历史轨道,可以让观者切身地感受到前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错点。画面上也有一些复杂的电子集成电路板,同样艺术家利用集成电路板在废弃厂房的视觉叙事中分割出黄金分割点。废弃厂房与电路板作为工业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勾勒出以机器改变自然的前工业时代正在向以知识信息为主导的后工业时代转变。这些曾经熟悉的工业物件如今已逐渐退出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成为遗迹和社会变革的缩影。
展览现场傅文俊将达·芬奇的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镶嵌在一个两米多高的工业轮胎,达·芬奇“维特鲁威人”被称为“自然界一直精心隐藏的秘密”,我们可以发现,以人的肚脐为圆心,刚好可以画成一个圆,四肢则刚好成为圆内的交点;双臂展开,则得到了一个正方形,由此得出双臂的长度就等于身高。除此之外,关于这方圆之谜,其圆的周长26.4英寸,与太阳平均自转周期26.4天吻合,而正方形周长28英寸亦与月亮绕地球公转周期28天完全默契。
这一元素的抽象植入,正好与中国老庄哲学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吻合。抽象退隐的手法去表达昔日里旧工业厂房大规模的机械生产,我们仿佛听到了旧厂房里发出频率相同的机械声响、鼓风机的聒噪,看到了锈迹斑斑的矩形缝纫机,偶尔射进来的一丝阳光,尘埃在飞舞旋转。
傅文俊利用各种多媒体艺术语言等技术手段嫁接于自己的作品,在不断突破摄影概念的前提下,使作品本身的展示与传播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架上绘画的特质,从而打破了主体与客体平面摄影之间的单一关系。在《后工业时代》影像装置,一小片电路板可以括的信息量是巨大无比的,它所能操作的程序运程也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作品在描绘前工业时代特殊视觉记忆的同时,引发出后工业时代的焦虑与压抑,完美地阐释了虚拟的网络代替人类与世界建立联系,人类走向对信仰的缺乏,价值观的分崩离析,大自然已经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时代,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投机主义的盛行。往昔工业化的宏伟梦想,时至今日变现为人类无能为力的尴尬。
艺术大家傅文俊用他深厚的艺术积淀、丰富的阅历在有限空间内打造的装置作品《后工业时代》,梳理出人类工业发展历程,无论是车间厂房还是铁轨火车,都充满着超现实的幻想,肃然起敬,突破集体意识表现了艺术个体对工业化进程的认识,凭借着个体的文化记忆表现出工业化时代在当代社会遗留的景观。而《后工业时代》则是以影像装置的形式对“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进行全新的链接与阐释。
毋庸质疑,我们进入了一个高速制造拟像的后工业时代,生活逐渐被数字化、虚拟化所代替。媒体性的快餐文化、消费文化使得整个人文社会变得破碎。傅文俊用现成品、摄影与影像的多媒跨界体现出对工业文化多维的批判。他独特的视觉表达使其作品超越了那些对“工业”符号进行简单借用的创作。当然无论是前工业还是后工业,它带来的产物都足以改变了社会面貌和思维生活方式,这种转变是巨大的也是无可逆转的。傅文俊用他敏銳的视觉揭露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给予社会人文一丝关怀,这也是当代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