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外庐与《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wsqwsqw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侯外庐步入史坛的处女作.他在翻译德文版《资本论》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相结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从经济学扩展至社会史,再扩充到思想史,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过程,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天我们重读《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会发现:当年那些侯外庐所倾全力解决的问题非但没有能完全解决,而且也已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被后人所淡忘.然而,他的论断却又在历史演变的进程和坎坷中不断得到验证.这部专著给我们深刻启示:不仅要多关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深入探究其中存在于历史深层的那些特殊规律及其变体.
其他文献
非诉讼解决机制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要举措,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是劳动争议当事人通过非法院诉讼程序解决争议的综合性调整机制,包括劳动仲裁、人民调解以及劳动协商等方式.但目前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存在立法供给不足、运行成本高、功能发挥有限、执行绩效不高等诸多障碍,致使该机制在运行中发挥效益有限.因此,该文从法经济学效益最大化角度分析了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成本和收益,论证了该机制运行效益最大化的价值所在,并提出了实现该机制运行效益最大化的改革方向.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扶贫政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政策受到海外学者的持续关注.总体来看,海外学者对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现实价值、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发展的未来展望等方面.海外学者对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认知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但也指出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基于此,中国应从国际、国家、次国家等层面,通过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及防止返贫治理体系,强化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研究,提升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对外宣传和解
雄安新区肩负着对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路径的探索任务,军民融合则是国防现代化与社会经济建设同步的必由之路.在全球气候转暖大背景下,地理位置、地缘政治决定了京津雄水安全共同体特征,这对新区洪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现行国家、省及新区相关法律法规,探讨了军民融合建设雄安新区洪水安全保障体系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着重分析了长效机制建设的三个维度:以新区政府为主导的应急协调领导机制;由人武部牵头的平战结合运作机制;由市场主导的物质技术保障机制.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藏高阳清咸丰二年《濡上书院碑记》和清光绪十六年《重修濡上书院碑记》两通拓片(现碑已佚),光绪《畿辅通志》一一四“高阳县条”节录有清同治十一年高阳知县赵秉恒《增修濡上书院碑记》之碑文.其中咸丰二年《濡上书院碑记》中的书院章程在书院史上较为罕见,通过它能更深入了解清代书院制度运行的实态.换言之,濡上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关于书院的一个典型的样本,作为中国书院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对研究北方地区书院发展史提供了文字和实物佐证,在河北地方区域史和书院史研究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该文以此碑拓片为主,并结合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使用和流动等环节的前提.为进一步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该文以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年来我省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方面做出的实践探索,在深入分析基础上,针对人才分类评价不科学、评价标准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推行职称代表作制度、丰富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深化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建议.
李娜(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采访您,希望对此次学术研讨会做一下梳理和总结.此次诗经学术年会,采用的方式是线上召开的会议形式,据我所知,这是诗经学会自首届年会以来,第一次采用线上这种形式吧?
期刊
只有人类才有意识的观点远远谈不上被科学界广为接受.社会现象更复杂、更不稳定的观点尽管在认识论意义上很可能是正确的,但无法从本体论意义上得到确证.这两个观点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当在于我们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从形式上看,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倾向于采纳假设演绎理论而非经验归纳理论的形式;社会科学家往往更喜欢与日常经验、个人感受更相符的理论、概念,而自然科学理论显得更偏离于日常常识.从实质上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里,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新研究和新知识的主要启动力量,但自然科学家更倾向于依托某理论范式进行演绎推理来推动进一
侨易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实证性的可操作方式,考察关键性的文化、思想、精神的具体形成问题.1840年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文化侵迫,中国文化遭遇“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和比较中西文化的本质和差异,提供了“东西洋思想各成一系”“内向超越与外向超越”“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等多种整体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等应对“西学冲击”的各种构想.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和“中学”“西学”的迁变性,“西学冲击”下中国文化的“精神质变”迄未完成.该文通过回顾
杨度rn1906年晚清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要给朝廷一个交待,随行数十人浩浩荡荡,熊希龄、夏曾佑、陆宗舆、章宗祥、施肇基、袁克定等名列其中,虽不乏伍光建这样精通外语的人才,但最后选中执笔为文者却是并未同行的杨度和梁启超.梁启超是《新民丛报》的主笔,戊戌变法通缉的要犯,杨度如何与梁启超并列?
期刊
“侨易学”是国内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由叶隽教授提出.侨易学着重于对人的迁移与人的精神发展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具有明确的人文主义关怀.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侨易学的视角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这里倾向于对侨易学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结合持乐观态度,愿意畅想一种可能的比较文学侨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