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一门艺术,如何让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我认为,在音乐课中让学生不觉得无聊,让学生不觉得枯燥,能够自主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与同学愉快的合作,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这是我们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探讨了几点关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性教学”成了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热门课题,是各门学科课堂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当然音乐学科也不例外。在面对小学音乐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效益低等问题,我展开了思考。通过思考和研究,我认为提高课堂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精心备课,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对教学而言,也是一样,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挖掘,才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首先要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用音乐术语进行整理,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教师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就相应的水到渠成了。
除了分析教材,教师也要分析学生,即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从而把握好整节课的教学节奏,为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美化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情感的触发,一般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创设一种真切的场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进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深入体验所学音乐的内涵。例如,在学唱歌曲《摇篮曲》(六年级上册)时,我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美中徜徉。首先,我播放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轻声问:当你沉浸在这样一个情境之中时,你会想到什么?有怎样的感觉?当时有学生回答说:“我想到小时候妈妈在静静的夜里哄我睡觉的情景。”“感觉很温暖,很幸福”……接着,我饱含深情地说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从你哇哇落地的那一天起,她便用温暖的双手,把弱小的你揽在怀里;从你呀呀学语的那一天起,她教会了你喊第一声‘妈妈’!妈妈对我们的成长倾注了所有的期盼与心血。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妈妈会用怎样的声音给她心爱的宝宝唱《摇篮曲》呢?”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归纳出应该用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等声音演唱。在学唱歌曲时,学生兴趣极高,有的还不时地模仿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样子,那种情景特别温馨、感人。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美好的情境,很容易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激發他们的情绪想象,使学生在创造和表现的同时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体现了音乐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热爱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和学生形成融洽的关系,学生就更加愿意和教师相处。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的“爱心”“师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有热爱学生的心,要注意师德修养,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要建立“爱”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爱每一个学生,爱他们每一个人的想法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在遇到学生不正确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应和蔼可亲地采用引导的策略鼓励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教师要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才会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也就有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合理组合教材内容,体现音乐学科的人文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为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1.流行音乐进课堂
视唱曲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是必要的,教会学生识谱,能使他们的音乐兴趣得以持续与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玩、跳,一旦让他们识唱曲谱,课堂气氛就出现“冷场”。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有选择性地把一些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融入我的视唱教学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流行歌曲都合适,首先曲调要很简单,其次学生要比较熟悉。比如,《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首歌曲,曲调简单,旋律优美,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再来视唱曲谱,既降低了难度,又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2.音乐与姊妹艺术
在欣赏歌曲《哆来咪》时,为了让学生分享、体验电影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观看《音乐之声》电影片断,精彩绝伦的音乐和表演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保持长久的想象和回忆,产生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我们还选择欣赏了《音乐之声》中的其他经典电影歌曲,引导学生讨论,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又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五、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有效学习
余文森教授曾说过:“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我们教师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六、 游戏导入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对歌曲的理解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编排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这对他们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白杨和小河》时,我先请一名同学用绳子把两条腿绑在一起让他拄拐杖走路。他那缓慢而笨拙的行走姿势,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时我说:“假如他是一名残疾学生,每天上学都是这样艰难,你们会怎样对他?”通过讨论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是一个人应有的高尚品质,接着学唱《白杨与小河》就顺理成章了!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趣味性和可观性兼备,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对歌曲的理解。
音乐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将这门艺术得到升华。上好每一堂音乐课,让孩子们学好音乐,让自身素养得到提高,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行为,让音乐课堂永远绽放光彩!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性教学”成了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热门课题,是各门学科课堂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当然音乐学科也不例外。在面对小学音乐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效益低等问题,我展开了思考。通过思考和研究,我认为提高课堂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精心备课,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对教学而言,也是一样,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挖掘,才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首先要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用音乐术语进行整理,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教师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就相应的水到渠成了。
除了分析教材,教师也要分析学生,即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从而把握好整节课的教学节奏,为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美化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情感的触发,一般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创设一种真切的场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进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深入体验所学音乐的内涵。例如,在学唱歌曲《摇篮曲》(六年级上册)时,我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美中徜徉。首先,我播放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轻声问:当你沉浸在这样一个情境之中时,你会想到什么?有怎样的感觉?当时有学生回答说:“我想到小时候妈妈在静静的夜里哄我睡觉的情景。”“感觉很温暖,很幸福”……接着,我饱含深情地说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从你哇哇落地的那一天起,她便用温暖的双手,把弱小的你揽在怀里;从你呀呀学语的那一天起,她教会了你喊第一声‘妈妈’!妈妈对我们的成长倾注了所有的期盼与心血。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妈妈会用怎样的声音给她心爱的宝宝唱《摇篮曲》呢?”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归纳出应该用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等声音演唱。在学唱歌曲时,学生兴趣极高,有的还不时地模仿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样子,那种情景特别温馨、感人。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美好的情境,很容易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激發他们的情绪想象,使学生在创造和表现的同时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体现了音乐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热爱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和学生形成融洽的关系,学生就更加愿意和教师相处。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的“爱心”“师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有热爱学生的心,要注意师德修养,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要建立“爱”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爱每一个学生,爱他们每一个人的想法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在遇到学生不正确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应和蔼可亲地采用引导的策略鼓励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教师要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才会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也就有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合理组合教材内容,体现音乐学科的人文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为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1.流行音乐进课堂
视唱曲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是必要的,教会学生识谱,能使他们的音乐兴趣得以持续与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玩、跳,一旦让他们识唱曲谱,课堂气氛就出现“冷场”。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有选择性地把一些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融入我的视唱教学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流行歌曲都合适,首先曲调要很简单,其次学生要比较熟悉。比如,《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首歌曲,曲调简单,旋律优美,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再来视唱曲谱,既降低了难度,又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2.音乐与姊妹艺术
在欣赏歌曲《哆来咪》时,为了让学生分享、体验电影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观看《音乐之声》电影片断,精彩绝伦的音乐和表演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保持长久的想象和回忆,产生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我们还选择欣赏了《音乐之声》中的其他经典电影歌曲,引导学生讨论,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又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五、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有效学习
余文森教授曾说过:“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我们教师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六、 游戏导入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对歌曲的理解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编排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这对他们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白杨和小河》时,我先请一名同学用绳子把两条腿绑在一起让他拄拐杖走路。他那缓慢而笨拙的行走姿势,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时我说:“假如他是一名残疾学生,每天上学都是这样艰难,你们会怎样对他?”通过讨论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是一个人应有的高尚品质,接着学唱《白杨与小河》就顺理成章了!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趣味性和可观性兼备,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对歌曲的理解。
音乐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将这门艺术得到升华。上好每一堂音乐课,让孩子们学好音乐,让自身素养得到提高,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行为,让音乐课堂永远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