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阅读、讨论、表演”三个关键环节,并指出采用此模式有利于激发、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文学教学 阅读 讨论 表演
文学原著是语言教学大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Brumfit认为,文学教学的目的有三:(1)帮助提高语言能力;(2)教授“文化”;(3)研究文学。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应将重点放在前两个目的上,即帮助学生理解、欣赏英文原著,增强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文学课中,教师担负起全部的讲解分析工作,教师竭尽全力将自己所了解的背景知识、文学常识、专家对作品的各种评论以及自身对作品的感受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被动的容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改革文学教学的方法,将“目的论”与“过程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语篇理论的指导作用,确立学生在文学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一、阅读
阅读是作品与读者的背景知识与思维能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学生运用知识和技巧探索意义的过程。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学会并掌握许多技巧,如预测、分析篇章结构、把握主线索、根据语篇意义猜测作者意图和言外之意(meaning beyond the lines),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调节阅读速度等。因此,在文学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开始就从外围知识(extrinsic knowledge)到语言难点(language points)对作品逐一解释、分析,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既作字面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又作推论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学生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过程如下:
阅读前(激发兴趣,产生欲望)→阅读中(满足兴趣,提高能力)→阅读后(获得成就,增强兴趣)。
1.阅读前。在学生阅读一篇陌生的作品之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其对作品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揣测作品内容。向学生提供背景知识,提出一些指导性问题和要求。这种准备可围绕人物、主题、背景、环境、结构来进行。如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The Merchant of Venice(Act IV)之前,先给学生展示四幅人物肖像,要求学生根据画面,用英文写出四个画中人的性格特点。并将四幅西分别与Antonio, Bassanio , Portia, Shylock配对,阅读后调整。又如,在学生阅读Tennyson的诗歌,说出此情此景此声给自己的感受,阅读后比较作者与读者感受的不同。在上述活动后,学生迫切想要知道自己的配对是否正确,自已的感受是否与诗人的一样并思考为什么,因而阅读的欲望更为强烈。
2.阅读。有了强烈的欲望,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主动。教师此时只是一个观察者,或是监督者。在阅读进行中,学生必须依据自己的构词法知识或词缀法的知识,借助于工具书,弄清一些词在文中的准确意义;用自己的话试解一些复杂的句段(paraphrase);根据教师提出的指导性问题,对作品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在逻辑框架,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划出隐含作者意图或作品主题的词、句、段;依据作品的表层照应关系把握作品的大意;明确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或对某一场景气氛的感受,作者塑造某一人物形象的目的及对一些人物的态度;体会作者选词选景的用心等。
3.阅读后。文学作品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而这一背景又决定了作品的风格特点。因而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有助于准确理解作品。在学生的阅读之后,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为什么将介绍背景和分析作品放在一课结束而不是开始之时? Nancy Isenberg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同时,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更有效地组织运用教师所提供的知识。其次,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文学欣赏的基本技巧和用语、修辞知识、相关的文体学知识。要激活阅读后的讨论,必须作好这些铺垫。因为,此时介绍这些知识,既不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又为他们校正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如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提供有益的帮助。如下图所示叙述总结构的介绍,可让学生从宏观上清楚地了解Wuthering Heights的构架,即故事开始——情节发展——高潮——落潮——结局。
二、讨论
1980年,Canale和Swain提出了外语教学交际能力模式,指出语言教学应着重培养四种基本能力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表意技巧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话语表达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并强调指出学语言的目的不仅是学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语用能力。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蕴含了丰富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而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这些意见(opinion-gaps)的存在,使学生有交流的欲望,也就是说他们有交际动机和言语意向。教师此时适当适用这一教学言语情景,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课堂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在口头上运用,巩固已掌握的语盲知识;使学生通过交际进一步提高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的讨论,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首先,是讨论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表现在字里行间。例如,Hamlet性格的双重性在他那段著名的独白中展露无遗。独自的结构安排(to be or not to be-to die-to live-to sleep-to live)着意渲染了一种让人犹豫不决的气氛。引导学生由此而对Hamlet的性格和他最终的选择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
其次,讨论作品的写作技巧。讨论作品的写作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在学习Thomas Hardy的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时,可要求学生讨论: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描绘女主人公的心态?假如你是作者,你怎样描绘?在这样的讨论之后,学生对于如何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体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再次,还可以联系自我进行讨论。让学生联系自我的情况对作品进行讨论使得言语情景更为逼真,学生更加有话可说。D.H.Lawrence在他的Sons and Lovers中所塑造的Paul一辈子都未能走出母亲情爱的影子,因而母爱与情爱的矛盾始终摆在他的面前。爱情是一个永恒、美丽的主题。讨论自然是热烈、长久的。许多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某一社会时期的某种习俗观点。引导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评论,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表演
文学作品的可表演性很强。在阅读、讨论作品之后再进行表演,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而教师则可以在学生的表演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等都在表演中得到提高。因为,要将一部文学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首先,必须将它改写、编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必须思考:台词是否合乎那一时代的风格,是否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是否遗漏了一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语言是否规范,是否符合舞台语言的要求。其次,在表演中,学生必须想到自己的表情、动作、话语如何体现时代的特征,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在这样的思考与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增强。
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教师是观众和评价者。教师要认真的,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实施素质性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启发式教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了学生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总之,作为教师,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启发式教学这一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学术修养的同时,科学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充分调动和鼓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定向、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主学习。授人以渔,将学习工具教给学生,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不仅仅使课堂学习充满创造力,更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满创造力。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途,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途。
参考文献:
[1]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吴刚平.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倪亚音.试论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与职业,2007,(32).
[4]吴松年.当代教学素质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文学教学 阅读 讨论 表演
文学原著是语言教学大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Brumfit认为,文学教学的目的有三:(1)帮助提高语言能力;(2)教授“文化”;(3)研究文学。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应将重点放在前两个目的上,即帮助学生理解、欣赏英文原著,增强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文学课中,教师担负起全部的讲解分析工作,教师竭尽全力将自己所了解的背景知识、文学常识、专家对作品的各种评论以及自身对作品的感受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被动的容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改革文学教学的方法,将“目的论”与“过程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语篇理论的指导作用,确立学生在文学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一、阅读
阅读是作品与读者的背景知识与思维能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学生运用知识和技巧探索意义的过程。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学会并掌握许多技巧,如预测、分析篇章结构、把握主线索、根据语篇意义猜测作者意图和言外之意(meaning beyond the lines),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调节阅读速度等。因此,在文学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开始就从外围知识(extrinsic knowledge)到语言难点(language points)对作品逐一解释、分析,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既作字面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又作推论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学生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过程如下:
阅读前(激发兴趣,产生欲望)→阅读中(满足兴趣,提高能力)→阅读后(获得成就,增强兴趣)。
1.阅读前。在学生阅读一篇陌生的作品之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其对作品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揣测作品内容。向学生提供背景知识,提出一些指导性问题和要求。这种准备可围绕人物、主题、背景、环境、结构来进行。如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The Merchant of Venice(Act IV)之前,先给学生展示四幅人物肖像,要求学生根据画面,用英文写出四个画中人的性格特点。并将四幅西分别与Antonio, Bassanio , Portia, Shylock配对,阅读后调整。又如,在学生阅读Tennyson的诗歌,说出此情此景此声给自己的感受,阅读后比较作者与读者感受的不同。在上述活动后,学生迫切想要知道自己的配对是否正确,自已的感受是否与诗人的一样并思考为什么,因而阅读的欲望更为强烈。
2.阅读。有了强烈的欲望,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主动。教师此时只是一个观察者,或是监督者。在阅读进行中,学生必须依据自己的构词法知识或词缀法的知识,借助于工具书,弄清一些词在文中的准确意义;用自己的话试解一些复杂的句段(paraphrase);根据教师提出的指导性问题,对作品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在逻辑框架,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划出隐含作者意图或作品主题的词、句、段;依据作品的表层照应关系把握作品的大意;明确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或对某一场景气氛的感受,作者塑造某一人物形象的目的及对一些人物的态度;体会作者选词选景的用心等。
3.阅读后。文学作品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而这一背景又决定了作品的风格特点。因而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有助于准确理解作品。在学生的阅读之后,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为什么将介绍背景和分析作品放在一课结束而不是开始之时? Nancy Isenberg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同时,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更有效地组织运用教师所提供的知识。其次,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文学欣赏的基本技巧和用语、修辞知识、相关的文体学知识。要激活阅读后的讨论,必须作好这些铺垫。因为,此时介绍这些知识,既不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又为他们校正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如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提供有益的帮助。如下图所示叙述总结构的介绍,可让学生从宏观上清楚地了解Wuthering Heights的构架,即故事开始——情节发展——高潮——落潮——结局。
二、讨论
1980年,Canale和Swain提出了外语教学交际能力模式,指出语言教学应着重培养四种基本能力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表意技巧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话语表达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并强调指出学语言的目的不仅是学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语用能力。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蕴含了丰富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而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这些意见(opinion-gaps)的存在,使学生有交流的欲望,也就是说他们有交际动机和言语意向。教师此时适当适用这一教学言语情景,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课堂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在口头上运用,巩固已掌握的语盲知识;使学生通过交际进一步提高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的讨论,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首先,是讨论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表现在字里行间。例如,Hamlet性格的双重性在他那段著名的独白中展露无遗。独自的结构安排(to be or not to be-to die-to live-to sleep-to live)着意渲染了一种让人犹豫不决的气氛。引导学生由此而对Hamlet的性格和他最终的选择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
其次,讨论作品的写作技巧。讨论作品的写作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在学习Thomas Hardy的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时,可要求学生讨论: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描绘女主人公的心态?假如你是作者,你怎样描绘?在这样的讨论之后,学生对于如何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体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再次,还可以联系自我进行讨论。让学生联系自我的情况对作品进行讨论使得言语情景更为逼真,学生更加有话可说。D.H.Lawrence在他的Sons and Lovers中所塑造的Paul一辈子都未能走出母亲情爱的影子,因而母爱与情爱的矛盾始终摆在他的面前。爱情是一个永恒、美丽的主题。讨论自然是热烈、长久的。许多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某一社会时期的某种习俗观点。引导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评论,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表演
文学作品的可表演性很强。在阅读、讨论作品之后再进行表演,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而教师则可以在学生的表演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等都在表演中得到提高。因为,要将一部文学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首先,必须将它改写、编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必须思考:台词是否合乎那一时代的风格,是否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是否遗漏了一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语言是否规范,是否符合舞台语言的要求。其次,在表演中,学生必须想到自己的表情、动作、话语如何体现时代的特征,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在这样的思考与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增强。
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教师是观众和评价者。教师要认真的,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实施素质性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启发式教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了学生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总之,作为教师,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启发式教学这一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学术修养的同时,科学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充分调动和鼓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定向、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主学习。授人以渔,将学习工具教给学生,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不仅仅使课堂学习充满创造力,更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满创造力。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途,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途。
参考文献:
[1]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吴刚平.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倪亚音.试论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与职业,2007,(32).
[4]吴松年.当代教学素质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