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lstud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国情怀素养是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之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意识。本文分析了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意义,围绕深挖家国情怀素材、运用问题导引方法、丰富教学活动形式、构建多元实践活动四个层面,探讨了推进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  家国情怀素养  情感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2-0014-02
  引言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范畴下的基础课程,应当秉持唯物史观积极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及世界。基于此,历史教师应善于利用现有教材拓宽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观,更好地深化学生对于国家、民族、文化与制度的认同感。
  一、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作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时至今日仍得以传承的根源在于其强大的思想文化基因,这种基因的内核可在家国情怀上得到具体体现。例如古代孟子所提倡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理念,便表明了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抱负;近代林则徐在被流放伊犁途中发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慨叹,也昭示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意识。通过向学生传达古往今来先贤们为保疆卫土作出的贡献,能够更好地深化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引导其深入领会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培育。
  (二)坚定“四个自信”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理论,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初中历史讲述我国近代史的内容中可以窥见“四个自信”认知扎根的载体,例如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制度,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见证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直至“强起来”的完整历程,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机培育,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坚定地树立“四个自信”认识,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肩负时代使命担当
  历史学科设立的意义不仅在于起到思想层面上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同时也注重以史为鉴、发挥对个人发展的指导意义。家国情怀素养是跨越不同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认知水平仍能够保持不变的人性相通点,例如表现为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的人间大爱、毛泽东“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满腔豪情等。通过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言行中渗透有关报效国家的情感态度,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领略其中洋溢着的人性光芒,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担当,进一步深化历史学科在社会价值与个人成长价值层面的有效发挥。
  二、推進家国情怀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落地的具体策略
  (一)深入挖掘家国情怀素材,编制特色教学方案
  为推进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落地,历史教师应着重围绕教材进行教学素材的挖掘与开发,提炼出其中蕴含家国情怀的内容进行重新整编,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家国情怀的系统认知。
  首先,教师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带领学生重新梳理历史轨迹,选取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历史进行对比,从中彰显出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内涵。例如在制度层面,选取夏商周的兴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社会制度对于国家长久发展的重要影响,增进学生对于民族创新精神的认同感;在民族融合层面,选取春秋战国与明清两个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增进学生对于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质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理解等。通过带领学生立足于宏观视角重构历史轨迹,能够更加显著地突出家国情怀的旋律基调,深化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培育。
  其次,教师可选取历史人物作为范本,引领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所产生的社会行为及背后蕴含的原因,深化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例如学习抗战派大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杨靖宇“中国只有战死的将军,绝无投降的懦夫”的不屈决心等。通过引领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人物为保家卫国、捍卫国家尊严付出生命的壮举,能够更好地借助榜样力量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共鸣,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地方特有文化素材、乡土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事件,将其与历史教材内容进行融合创新,编制特色化教学方案,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讲解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教师可选取郑成功建立水师基地的东石寨作为素材,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有关东石寨的纪录片剪辑成教学视频,借助直观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其学习体验;再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在圆明园旅行的经历与观赏圆明园遗址时的内心感受,通过调动其亲身经历与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引导学生从民族屈辱史中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深化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培育。
  (二)创设问题导引教学情境,激活学生主体认知
  一方面,教师需明确认识到新课改中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注重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适宜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热情与参与感,通过教学引导逐步带领学生摸索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深化其学习体验,更好地促使学生在主观意愿上提升家国情怀素养。以戊戌变法为例,教师可选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生过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像资料,将其剪辑成视频进行课前导入,接下来创设以下两个情境:其一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意图借助皇帝推行新政,倘若你是康有为的支持者,该怎样向民众宣传变法措施?其二是康、梁的变法措施虽然对于挽救时局具有积极助益,但当时仍有大批人反对他们,导致康、梁陷入四面受敌境遇,如果是你该怎样坚持维新变法?借助以上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带入到戊戌变法情境中,更深层次地领会当时中国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以及历史人物做出选择的原因,以此发挥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推动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尚未达到思维成熟状态,看待问题的认知并不全面,因此教师需在其思考的过程中起到及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于家国情怀的正确认知。例如教师可设置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对于自己的前途拥有哪些选择?”,借此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回顾历史知识、巩固认知;其二是“如果你是谭嗣同,你将如何做出选择?”,引导学生大胆表达想法与意见,创设专注、活跃的课堂氛围;其三是“如果谭嗣同依照你的选择去做,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借此引导学生增进对于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心境的理解,更深層次的领会谭嗣同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与民族道义担当精神。
  (三)丰富教学活动表现形式,深化情感态度培育
  鉴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因此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创新,赋予学生更加鲜活的学习体验,以此实现教育功能的发挥。例如在讲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后,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建立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巩固学生的时空观念、完成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划分、掌握各阶段的具体特征;随即围绕“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辩题组织开展小组辩论活动,由学生自愿选取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提炼出各方所辩论的主要观点,例如正方提出了“落后易导致挨打,强大才能平等”、“现代中国需要发展、和平”等论点,反方提出了“落后是多方面、富于变化的”、“挨打取决于国家利益”、“落后易受支配”等论点;在辩论结束后,由教师汇总学生的论点进行评价、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与“挨打”间并无逻辑关系,该辩题实质上传达出国际关系与国家利益的概念。在分析、辩论、评价、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重新回顾历史、感受中华民族曾经的艰辛与磨难,同时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行奋斗,深化对学生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四)构建多元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实践探究能力
  教学改革强调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教师应借助实践活动的创设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与理解感受,赋予学生新鲜的学习体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其实践探究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的博物馆,在实地参观中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引领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红军的路线方针、红军与百姓关系等教材中未涉及到的历史细节知识,同时还能够有效规避单一说教的空洞性特点,激发学生对于真实历史的直接感受,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培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有关重温北京奥运会、梳理科学发展观、宣传中国梦等任务活动,引导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素材资料、利用多媒体平台创作作品,并将其上传至班级微信群、家长群中进行展示,以此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感,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结论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历史教学活动弘扬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使他们树立起将个人与集体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注意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感知生活的变化与发展,明白我国历史的发展的艰辛曲折,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使学生可以从容地处理好现实生活中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关系,拥有心怀天下的情怀,建立起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的正确价值观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明确揭示出历史学科的价值目标。历史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家国情怀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运用多元教学手段推进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有效落地,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东霞.历史教学重在砥砺家国情怀[J].新课程(中),2018(35):316.
  [2]陈清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学苑教育,2019(8):68-69.
  [3]童丽丽.走近优秀历史人物,培育家国情怀素养[J].学周刊,2019(11):93.
  [4]简允诗.“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的实践——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7(10):27-29.
  [5]陈月蓉.关注家国塑造人格——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11):33-34.
  [6]冯萍.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05):33-34.
  [7]张浩.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J].教育界,2019(12):101.
其他文献
【摘要】《战国策》以其鲜明的人物刻画、生动的历史纪录、独特的语言风格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展现了战国时期广阔的社会风貌。但是与此同时,《战国策》也曾因为其重法轻儒而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本文将针对《战国策》中的“非儒”思想来进行一些论述,主要通过《战国策》中的“西周策”来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战国策》 西周策 非儒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它对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和实施,这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创新高中历史教育方式,也成为所有历史教师所注重的焦点。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创新教学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家居空间设计》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实践,把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制融合”创新教学改革思路融合到信息化课程中去。最大程度上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职业素养的培育,从而让高职学生更好地融入专业、学会创新。通过介绍具体的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内容、创新考核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其他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做出参考实践案例。  【关键词】信息化 高职院校 家居空间设计 课程建设  【Abstra
期刊
【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是以一定的主题为基础,构建一组文章,让学生在限时内对限量文章进行阅读来相互比较,获得感知,真正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借助群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感悟、阅读及理解、分析问题、整理归纳等诸项能力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 能力 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依托群文阅读,培
期刊
【摘要】加强中小学生生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实施新时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福州闽江学院附属中学正在探索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各项活动中融合生涯教育理念,以更好的应对新高考改革对学校的要求,为学生长远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涯教育 生本理念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基于生本理念的中学生涯教育研
期刊
【摘要】教育改革已经走入深水区,教育惩戒概念性质的进一步明确可以使权力向着合法化方向演变。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歧视意识、教师资源问题、媒体干预与职业保障等多重因素阻碍导致权与责不能实现动态平衡发展。通过对教师教育理念、法律的比例原则、教师职业救济制度、惩戒权力监督机制等角度进行策略研究,以期促进教育惩戒权的合理运用,真正达到育人效果。  【关键词】教师惩戒 权与责 比例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  【中图
期刊
【摘要】物理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属于初中学生首次和科学课程进行接触,所以在具体理解的时候十分困难。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需要将教学观念和手段进行整合,保证物理教学质量与实际成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实现立体教学。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期望经过本研究为未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初
期刊
【摘要】在各大医疗机构中,中药针剂以及中成药口服剂的使用都是非常普遍的,其中,开具医嘱的不乏为西医医生,然而能真正掌握中医适应症、体现辨证论治来使用中成药的西医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与中医学这门课程在西医院校的教学重视度有关。由于中医药可以贯穿于患者诊治过程的不同阶段,掌握好其适应症,合理介入中医药治療,都依赖于医者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为使西医院校医学生在中医临床见习过程中不虚度光阴,充分利用一天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要具有一种善于去挖掘数据、分析问题的新思路。在大数据背景下面向终身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海量的、个性化的学习数据优化整合,促进知识的良好建构,体现学习资源应用的有效性和学习支持服务的泛在性。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发展,找到其中的教育影响因素,真正的走向个性化学习,体现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 终身教育 教
期刊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初中美术教学逐步实施变革和创新,美术老师为了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开始引用了个性化教学模式,以求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而突显出学生的个性特征,促使其在实际初中美术课堂上充分展示其才华,逐步强化初中生的美术综合素养。所以说,此文简要地阐述了初中美术课堂上美术老师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具体措施,以此来推动初中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进程。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