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都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表示是什么,不是什么,或者表示主语属于哪一类,不属于哪一类。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基本特点、格式、“是”在判断句中的作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关键词】判断句,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比较,差异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的四种主要句式之一,也是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之一。长期以来,学生不容易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作出准确的判断,常常会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混淆起来。下面就以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为例分别从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判断句的格式、“是”在判断句中的作用等方面谈谈他们的主要差异。
1.判断句的基本特点
1.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都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但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而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用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表示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如: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连接起来对主语进行判断。如:(2)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我本来是平民”。用译文和原文比较,就可以看到古今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差别: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
1.2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在谓语前常常有状语。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这里的“乃”、“必”、都是副词,分别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作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状语后添加上一个判断动词“是”字。如例(1)可译为“应当继承皇位的就是公子扶苏。”译文中的“是”字是现代汉语判断句不可缺少的,不是由“乃”、“必”等译出的。像这样的副词在古代汉语里还有“诚”、“亦”、“即”、“非”等,它们的用法是一样的。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谓语前一般是没有状语的。如:“《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即使在谓语前有用状语的,也不常见。如:“那位着装整洁,面带书生相的一定是新来的校长。”
2.判断句的格式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格式上也有较大差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格式:
2.1 “……者,……也”表判断。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这是古代汉语最典型的判断句式。“者”表示提顿,引出谓语,“也”用来煞尾,加强判断意味和确认语气,判断意味最强。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甚至古籍中用例最多。
2.2 “……,……也”的句式表判断。如: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这里用“也”不用“者”,相当于“……者,……也”的句式。“也”表示论断确认语气,判断意味较强。这种格式的判断句,有时句尾不用“也”而用语气词“耳”,其性质与“也”相同,只是对判断对象往小处说,有认为判断对象“不过如此而已”之意。如: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纪》)
2.3 “……者,……”的句式表判断。如:
(1)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同上)
这里用“者”不用“也”,也相当于“……者,……也”的句式。“者”字表示提顿和延宕,引出谓语并舒缓语气,这类判断句判断意味较弱。
2.4 不用判断词来联系,只依靠主语、谓语的前后次序来确定。如:(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少论断和确认意味而多解释意味,判断意味最弱,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上判断词“是”。这种用法的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也不常见,只是个别现象。
古代汉语中也有直接用“是”表判断的,如:“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只不过这种句式比较少见,更不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用“是”来联接,例句(1)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陈胜是阳城人。”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也有不用“是”来联接的。如:“霍元甲,真英雄也。”但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口语中,它实际上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在口头流传方面还没有完全退化的产物。
3.“是”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作指示代词,也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如: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这几个“是”字都该语译为“这”。例(1)的“是”指将要担当大任的这种人。例(2)的“是”指无论在朝廷做官还是不在朝廷做官。
“是”字在上古文献中有个别用为判断动词的。如:
(3)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里的“是”是判断动词,这句话也是判断句,但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少见的,或者说是极个别出现的。一直到晚期文言文中,使用判断动词“是”的句式也不是判断句的主要形式,而不用判断动词“是”的句式才是主要形式。
“是”字在现代汉语中常常用作判断动词,是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标志,使用判断动词“是”的句式也就是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如:
(4)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
(5)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用判断词“是”作为标志的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非常普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有所区别。只要我们能很好的掌握古代汉语的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一般的格式和特殊情况,并结合课文仔细推敲、琢磨是不难作出准确判断的。
参考文献
[1] 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修订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余行达主编.《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2年.
【关键词】判断句,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比较,差异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的四种主要句式之一,也是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之一。长期以来,学生不容易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作出准确的判断,常常会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混淆起来。下面就以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为例分别从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判断句的格式、“是”在判断句中的作用等方面谈谈他们的主要差异。
1.判断句的基本特点
1.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都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但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而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用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表示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如: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连接起来对主语进行判断。如:(2)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我本来是平民”。用译文和原文比较,就可以看到古今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差别: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
1.2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在谓语前常常有状语。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这里的“乃”、“必”、都是副词,分别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作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状语后添加上一个判断动词“是”字。如例(1)可译为“应当继承皇位的就是公子扶苏。”译文中的“是”字是现代汉语判断句不可缺少的,不是由“乃”、“必”等译出的。像这样的副词在古代汉语里还有“诚”、“亦”、“即”、“非”等,它们的用法是一样的。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谓语前一般是没有状语的。如:“《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即使在谓语前有用状语的,也不常见。如:“那位着装整洁,面带书生相的一定是新来的校长。”
2.判断句的格式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格式上也有较大差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格式:
2.1 “……者,……也”表判断。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这是古代汉语最典型的判断句式。“者”表示提顿,引出谓语,“也”用来煞尾,加强判断意味和确认语气,判断意味最强。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甚至古籍中用例最多。
2.2 “……,……也”的句式表判断。如: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这里用“也”不用“者”,相当于“……者,……也”的句式。“也”表示论断确认语气,判断意味较强。这种格式的判断句,有时句尾不用“也”而用语气词“耳”,其性质与“也”相同,只是对判断对象往小处说,有认为判断对象“不过如此而已”之意。如: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纪》)
2.3 “……者,……”的句式表判断。如:
(1)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同上)
这里用“者”不用“也”,也相当于“……者,……也”的句式。“者”字表示提顿和延宕,引出谓语并舒缓语气,这类判断句判断意味较弱。
2.4 不用判断词来联系,只依靠主语、谓语的前后次序来确定。如:(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少论断和确认意味而多解释意味,判断意味最弱,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上判断词“是”。这种用法的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也不常见,只是个别现象。
古代汉语中也有直接用“是”表判断的,如:“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只不过这种句式比较少见,更不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用“是”来联接,例句(1)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陈胜是阳城人。”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也有不用“是”来联接的。如:“霍元甲,真英雄也。”但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口语中,它实际上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在口头流传方面还没有完全退化的产物。
3.“是”在判断句中的作用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作指示代词,也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如: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这几个“是”字都该语译为“这”。例(1)的“是”指将要担当大任的这种人。例(2)的“是”指无论在朝廷做官还是不在朝廷做官。
“是”字在上古文献中有个别用为判断动词的。如:
(3)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里的“是”是判断动词,这句话也是判断句,但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少见的,或者说是极个别出现的。一直到晚期文言文中,使用判断动词“是”的句式也不是判断句的主要形式,而不用判断动词“是”的句式才是主要形式。
“是”字在现代汉语中常常用作判断动词,是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标志,使用判断动词“是”的句式也就是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如:
(4)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
(5)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用判断词“是”作为标志的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非常普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有所区别。只要我们能很好的掌握古代汉语的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一般的格式和特殊情况,并结合课文仔细推敲、琢磨是不难作出准确判断的。
参考文献
[1] 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修订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余行达主编.《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