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衡量课堂有效性的标准就是“学生成长”。教师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教学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这可能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性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衡量课堂有效性的标准就是“学生成长”。教学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这可能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 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明晰课堂价值
课堂价值取向不明晰, 教学目标模糊, 这几乎成为一些语文课的通病, 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师生的一问一答的热闹中流失了。因此,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明晰价值取向, 十分重要。一般认为, 课堂价值取向应建立在对教材、学生和课程总体目标的准确把握上。一方面,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教材要有多元理解, 有效调控教学目标, 以便适时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有深刻的把握。衡量课堂教学含金量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应该是: 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语文素养的积淀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等。
二、注重教学过程
如果随意截取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 从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 引导学生认知时教学程序混乱, 对话交流时思想不能深化, 甚至严重脱离文本而忽略对语文本质的理解, 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说教课等等。对此, 我的建议是: 用理性思维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想象和审美的过程, 终极目标是学生理解文本, 获得知识, 升华情感, 发展思维, 培养语文能力等。这中间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片段。
首先, 在课文整体操作上, 把握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顺序。比如, 对课文的分析, 就应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整体认识, 然后内部分析, 最后总体概括。而不应该一开始就纠缠于细枝末节的讲解。其次, 在片段操作上, 必须把握好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证统一,学生回答问题实质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应鼓励学生理解文本。再次, 在课堂进程中, “听”、“说”、“读”、“写”、“思”的活动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许多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靠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练”出来的。积极、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言语表达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能脱离课本进行空洞的说教和所谓的讨论。
三、转变教师角色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 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教师应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作者。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传授知识有其存在的必要, 但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 枯燥乏味, 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 学习主动性也逐渐丧失。这种仅仅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 长时间进行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成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 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 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 一讲到底。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 富有智慧, 最好有点幽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像“主持人”一样, 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
作为“主持人”, 要给学生思考提供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备知识”, 充分占有资料, 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能是孤立静态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课本中关于《左传》的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自然要备, 但还可以涉及“春秋无义战”、“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内容。谈写作手法、“皮里春秋”、处事方式、言语技巧等等。教师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甚至有点漫谈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而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四、构建平等机制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 个性千差万别, 民主意识也大大增强。我们应顺应时代要求, 研究学生特点, 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 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 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 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关键在于宽容。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 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个性特点,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建立师生交往的互动和对话的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 是当前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强调合作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应是平等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别差异,还存在知识经验的不足,这会给学习造成障碍。要使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有必要使学生个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使他们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得到互补,由整体发展到促进个体进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 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 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 还能体现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当然, 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 教师必须作一定的评价, 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 指出其不足, 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 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
六、改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 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 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 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 在交流意见的同时, 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 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新课程还要求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教师注意把握课堂导向、流程就可以了, 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真理。学会自己找路、走路。
总之, 我们认为, 在新课改中,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性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衡量课堂有效性的标准就是“学生成长”。教学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这可能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 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明晰课堂价值
课堂价值取向不明晰, 教学目标模糊, 这几乎成为一些语文课的通病, 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师生的一问一答的热闹中流失了。因此,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明晰价值取向, 十分重要。一般认为, 课堂价值取向应建立在对教材、学生和课程总体目标的准确把握上。一方面,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教材要有多元理解, 有效调控教学目标, 以便适时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有深刻的把握。衡量课堂教学含金量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应该是: 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语文素养的积淀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等。
二、注重教学过程
如果随意截取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 从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 引导学生认知时教学程序混乱, 对话交流时思想不能深化, 甚至严重脱离文本而忽略对语文本质的理解, 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说教课等等。对此, 我的建议是: 用理性思维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想象和审美的过程, 终极目标是学生理解文本, 获得知识, 升华情感, 发展思维, 培养语文能力等。这中间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片段。
首先, 在课文整体操作上, 把握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顺序。比如, 对课文的分析, 就应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整体认识, 然后内部分析, 最后总体概括。而不应该一开始就纠缠于细枝末节的讲解。其次, 在片段操作上, 必须把握好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证统一,学生回答问题实质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应鼓励学生理解文本。再次, 在课堂进程中, “听”、“说”、“读”、“写”、“思”的活动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许多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靠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练”出来的。积极、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言语表达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能脱离课本进行空洞的说教和所谓的讨论。
三、转变教师角色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 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教师应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作者。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传授知识有其存在的必要, 但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 枯燥乏味, 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 学习主动性也逐渐丧失。这种仅仅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 长时间进行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成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 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 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 一讲到底。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 富有智慧, 最好有点幽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像“主持人”一样, 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
作为“主持人”, 要给学生思考提供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备知识”, 充分占有资料, 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能是孤立静态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课本中关于《左传》的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自然要备, 但还可以涉及“春秋无义战”、“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内容。谈写作手法、“皮里春秋”、处事方式、言语技巧等等。教师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甚至有点漫谈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而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四、构建平等机制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 个性千差万别, 民主意识也大大增强。我们应顺应时代要求, 研究学生特点, 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 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 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 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关键在于宽容。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 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个性特点,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建立师生交往的互动和对话的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 是当前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强调合作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应是平等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别差异,还存在知识经验的不足,这会给学习造成障碍。要使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有必要使学生个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使他们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得到互补,由整体发展到促进个体进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 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 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 还能体现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当然, 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 教师必须作一定的评价, 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 指出其不足, 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 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
六、改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 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 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 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 在交流意见的同时, 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 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新课程还要求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教师注意把握课堂导向、流程就可以了, 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真理。学会自己找路、走路。
总之, 我们认为, 在新课改中,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