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兴趣 培养 素质教育 生活实践 课堂创新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22-01
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思考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然而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范围狭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难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加之考试频繁,资料杂多,作业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兴趣”班,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心力交瘁,几乎丧失了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迫于无奈,学生只能为考试而学,为家长和老师而学,为学习而学习。而作为学生的直接引导者——教师却基本无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担当教育工作的重任。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课堂创新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的局面,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亲眼观察、亲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摆一摆,见一剪,拼一拼,多让学生画图,制作,测量,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就如我国北宋著名学者张载所言,“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适当诱导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不能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授和传播,只在乎运算技巧和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善诱”。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正确引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无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数学是抽象的,而过于抽象的问题往往使学生感到困惑而乏味。鉴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形象的具体的东西,把学生从“迷茫”中拉出来。比如在讲授“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节时,教师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啃”数字,在纸张上反复演算练习,以强化记忆,而应该拿出学具,指导学生进行实物测量,然后得出结果,再就其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进一步鼓励学生加以辩论(因为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难免产生误差,且使用的测量仪不同,其测得的结果也会有异,加之其它诸多因素所致的不同结果)。在辩论过程中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结果或结论应该证据确凿,言之有理,并不是信口雌黄,无理取闹。这样,一堂枯燥、单调的课就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所在。
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生活实践
数学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他们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由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生活入手,把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体或教具拿出来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真实的存在。在教学“数字的认识”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键盘上的数字,看计算器上的数字,看教室里墙壁上挂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的“数字”,还可以让学生看课桌椅上的编号,以及学生自己的铅笔盒内的《乘法口诀》等等。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数字感到反感或“可怕”了;课后学生还会特别在意校园内某些物体之上的数字,或者其它建筑物上的数字等等;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之后记下他们家的門牌号,看电视时记住家里电视有多少个频道,以及座机号码,紧急拨号,问问爸爸妈妈的生日等等。象这样栩栩如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轻松识数,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原来数学无处不在。
五.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爱心呵护
作为教师,首先要以人为本。这不仅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也是每个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从不斥责、谩骂、挖苦学生,必须承认并接纳学生的“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获得安全感,才能减少精神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才会心情愉悦,情绪饱满,才能积极主动地跟教师配合。对于学困生,教师要经常给予关照和帮助,在学习中要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多肯定,不否定。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所以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要放下一个“决策者”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进入学生中间,以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后要多与学生接触,关心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和生活情况,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教师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支持和拥护,学生才会对教师本身和其所授的课程感兴趣。如果没有爱,一切皆为空谈。
总之,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并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进而真切感悟生活之美,学生才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思考问题,最终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22-01
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思考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然而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范围狭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难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加之考试频繁,资料杂多,作业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兴趣”班,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心力交瘁,几乎丧失了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迫于无奈,学生只能为考试而学,为家长和老师而学,为学习而学习。而作为学生的直接引导者——教师却基本无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担当教育工作的重任。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课堂创新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的局面,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亲眼观察、亲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摆一摆,见一剪,拼一拼,多让学生画图,制作,测量,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就如我国北宋著名学者张载所言,“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适当诱导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不能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授和传播,只在乎运算技巧和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善诱”。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正确引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无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数学是抽象的,而过于抽象的问题往往使学生感到困惑而乏味。鉴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形象的具体的东西,把学生从“迷茫”中拉出来。比如在讲授“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节时,教师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啃”数字,在纸张上反复演算练习,以强化记忆,而应该拿出学具,指导学生进行实物测量,然后得出结果,再就其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进一步鼓励学生加以辩论(因为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难免产生误差,且使用的测量仪不同,其测得的结果也会有异,加之其它诸多因素所致的不同结果)。在辩论过程中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结果或结论应该证据确凿,言之有理,并不是信口雌黄,无理取闹。这样,一堂枯燥、单调的课就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所在。
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生活实践
数学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他们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由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生活入手,把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体或教具拿出来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真实的存在。在教学“数字的认识”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键盘上的数字,看计算器上的数字,看教室里墙壁上挂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的“数字”,还可以让学生看课桌椅上的编号,以及学生自己的铅笔盒内的《乘法口诀》等等。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数字感到反感或“可怕”了;课后学生还会特别在意校园内某些物体之上的数字,或者其它建筑物上的数字等等;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之后记下他们家的門牌号,看电视时记住家里电视有多少个频道,以及座机号码,紧急拨号,问问爸爸妈妈的生日等等。象这样栩栩如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轻松识数,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原来数学无处不在。
五.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爱心呵护
作为教师,首先要以人为本。这不仅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也是每个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从不斥责、谩骂、挖苦学生,必须承认并接纳学生的“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获得安全感,才能减少精神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才会心情愉悦,情绪饱满,才能积极主动地跟教师配合。对于学困生,教师要经常给予关照和帮助,在学习中要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多肯定,不否定。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所以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要放下一个“决策者”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进入学生中间,以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后要多与学生接触,关心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和生活情况,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教师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支持和拥护,学生才会对教师本身和其所授的课程感兴趣。如果没有爱,一切皆为空谈。
总之,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并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进而真切感悟生活之美,学生才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思考问题,最终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