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受益者。
同时,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重新配置和产业梯次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新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以资源型产品、低成本占据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原有产业的竞争优势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继而,外向型经济模式正在由“引进来”战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跨国公司投资重组中国资源的同时,中国企业也要“走出去”重组国际经济资源。
“走出去”直接影响着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对在国际资源分配中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意义重大。目前,在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双轨运行,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而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部分优秀企业在经济、技术和管理实力等方面,都具备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条件。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来说,“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然,“走出去”对企业的实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核心业务的技术经济指标必须与国内国际竞争对手相比有强的竞争力。同时,企业应有非常明确的战略动机和严格审慎的决策机制,具备现代企业的经营规范管理模式。而储备一支具有国际作战能力的业务团队也是成功“走出去”的重要一环。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行业领域为机械电子设备、服务贸易、矿产资源、能源环保、现代物流等。而且,“走出去”形式多样,有TCL品牌共享方式,海尔“安营扎寨”方式,联想借船出海方式,华为技术领先方式,借鸡生蛋海外上市等等,中国的企业都在用自身的优势探索着国际化的成长道路。
但是,大多数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还不强,多数企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国际化大公司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而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管理模式与手段落后;通过资本运作有效利用境外资金、技术、市场、人才提升产业层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不足:对国际市场和惯例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等。
政府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必须明确,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市场主体。
中国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对外投资的实力。但真正较大规模的对外投资,还需要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能力不够,经验不足,内部机制不适应在国外开展竞争,这些因素制约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因此,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完善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立法,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经济外交,为企业“走出去”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等。
“走出去”不仅涉及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别政策,还涉及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走出去”还有获得目标国市场信息的困难,文化差异的风险,还有东道国与母国关系、东道国政策法规变动、汇率变动等风险。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并获得成功的政策框架和保障机制。其中有些需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提供指导和服务,有些则必须通过政府间的协议加以保护。
同时,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重新配置和产业梯次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新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以资源型产品、低成本占据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原有产业的竞争优势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继而,外向型经济模式正在由“引进来”战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跨国公司投资重组中国资源的同时,中国企业也要“走出去”重组国际经济资源。
“走出去”直接影响着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对在国际资源分配中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意义重大。目前,在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双轨运行,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而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部分优秀企业在经济、技术和管理实力等方面,都具备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条件。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来说,“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然,“走出去”对企业的实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核心业务的技术经济指标必须与国内国际竞争对手相比有强的竞争力。同时,企业应有非常明确的战略动机和严格审慎的决策机制,具备现代企业的经营规范管理模式。而储备一支具有国际作战能力的业务团队也是成功“走出去”的重要一环。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行业领域为机械电子设备、服务贸易、矿产资源、能源环保、现代物流等。而且,“走出去”形式多样,有TCL品牌共享方式,海尔“安营扎寨”方式,联想借船出海方式,华为技术领先方式,借鸡生蛋海外上市等等,中国的企业都在用自身的优势探索着国际化的成长道路。
但是,大多数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还不强,多数企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国际化大公司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而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管理模式与手段落后;通过资本运作有效利用境外资金、技术、市场、人才提升产业层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不足:对国际市场和惯例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等。
政府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必须明确,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市场主体。
中国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对外投资的实力。但真正较大规模的对外投资,还需要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能力不够,经验不足,内部机制不适应在国外开展竞争,这些因素制约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因此,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完善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立法,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经济外交,为企业“走出去”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等。
“走出去”不仅涉及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别政策,还涉及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走出去”还有获得目标国市场信息的困难,文化差异的风险,还有东道国与母国关系、东道国政策法规变动、汇率变动等风险。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并获得成功的政策框架和保障机制。其中有些需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提供指导和服务,有些则必须通过政府间的协议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