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peter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批判性思维 教学情境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且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中外学者的共识。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这样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认为教师永远是正确的,若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挖苦,于是在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有个性地解读。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其实,这样的思维交锋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其他文献
摘 要: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翻译作为语际交流,它不仅只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移植的过程。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价值标准、审美取向、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翻译 影响    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
目的:观察补脾益肠汤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评价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以探讨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UC提供实验依据,寻找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方法。方法:将100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脾益肠汤高、低剂量组及柳氮磺吡啶组(SASP组),每组20只小鼠。采用4%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自由饮用的造模方法制作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后给药10天。观察小
摘 要: 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具体的交际环境,从文化学角度而言,交际文化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对不同的社会交际情景,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的认识和适应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交际环境 交际文化 社会情景    1.引言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即信息的编、译码过程离不开一定的交际环境,不同文化的
摘 要: 美好的事物会对人产生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由外化到内化,进而使学生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从教材中发现美、体验美,有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心灵,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体验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有与生俱来的追求。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点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陶冶学
摘 要: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话教学。本篇教学心得主要是从和谐、深刻两点来阐述对对话教学的思考。和谐与深刻是对话教学的双翼,和谐是对话的润滑剂,深刻是对话的成长素。对话只有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学习的需求、实现师生的心灵交融才能达到和谐;同时,也只有让学生认知走向深入、让学生思维走向开阔、让学生能力走向丰富的对话才是深刻的。  关键词: 对话教学 和谐 深刻    对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施行很长一段时间,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有不少人对语文新课标理解有所疏忽,对语文教学认识有所偏颇。  一、对文本解读认识上的误区  某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轻视文本的解读现象,没有认识到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本作为一个宝贵的资源,作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平台、一种媒介,让学生从中获取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