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园林绿地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园林绿地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已成为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水平的瓶颈,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建议要进一步在国民中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加强时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理论机制及应用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前言: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 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面临着巨大压力,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建设所谓的“森林城市”,出现了大量引进外来植物,移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铺张浪费的现象,使城市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遭到了破坏,也偏离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新建城市园林绿地的边缘化问题
重视经济建设而使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未规划保留足够规模的绿化用地,使得各大中城市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均达不到30% 的绿地率,而若在已建成区开辟新的规模化园林绿地,其拆迁建设费用过高且难度过大。各城市往往采用从开发城市边缘转向尚未建成的环城地带进行园林绿地建设。而我国城市的外围常常具备共有的特点:都市型村庄林立,通常还有一条围城的垃圾带。这样新规划的城市园林绿地建成后,其功能的发挥和管理随着固有的问题也随之突显。
1.2建成区园林绿地的管理问题
各城市建成区原有大型园林绿地一般都是公园,因而公园绿地的管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绿地效益的发挥。过去公园绿地是国家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正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被打破,大多数公园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这样一来,各公园都采取了一些“自救”措施,从而对公园绿地管理造成许多不利因素。如园内游乐设施、绿营项目、营业摊点等日增月加,使游人休闲散步空间愈显紧张。种种经营项目摊位增多,又使得水体得不到及时净化,异味冲天,污染环境,既不利于游人的身心健康,也影响水上活动的开展。游乐设施的运转,摊位的吵杂,使游人如置身闹市,类似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公园的双休节假日。
1.3公共设施系统性不强
公用设施种类多、体量小、数量大,若各种设施之间联系不够,缺少形式风格的系统性,则导致环境杂乱无章。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城市园林绿地普遍存在此类现象,尤其是垃圾箱、标识设施等小体量设施,形式多样,新旧并存,不论从材料上还是风格上都显得杂乱无章,严重损坏环境的整体性。比如,南京白鹭洲公园垃圾箱风格上古典与现代共存,材质上有陶瓷、木材、塑料等多种,并且随意摆放, 让环境显得杂乱无序。
1.4城市园林绿地的肆意侵占
城市园林绿地尤其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公共绿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常常被挤占而改变用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急需加宽,一旦城市道路实施改造,常常是原有的绿化带被挤占、截断,城区道路绿化带将变得残缺不堪、难以成线。随着公园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现存城区中心地带的公园,几乎都演变为一种模式,即周围围墙改造成商业用房,园内建有大量游乐设施项目、经营性商业摊位,加上管理用房、道路、硬化广场及职工家属房等几乎要挤占原有规划面积的1/2 左右,这样使得这些老公园大部分绿地率已达不到规划时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特权部门、个人以各种名义占用公共绿地,随意进行商业性开发,这在各地并不鲜见。
2. 实现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以往的植物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群落,而城市则是高度人工化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植物群落的生态环境因子比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因子要复杂得多同时,植物群落发展的空间也十分有限显然,原有的生态学理沦尚难完全解决城市园林生态学问题,即便是近年来兴起的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也无力回天。与之相关的“生态园林”概念其定义不十分明确,缺乏理论支持。最近有专家提出建立门专门研究城市风景园林的新兴生态学分支学科——园林生态学,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想实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在人工干扰条件下,如何实现城市园林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包括其结构、功能以及演替规律。二是研究我国园林绿地的经济投入比,即园林经济学问题探讨如何用最少的资源、财力、人力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2依据生态园林的特点,绿化应深入实地,彻底转变城市环境建设硬包装的观念,以绿化代硬化,做到“见地植绿,见缝插绿”。城市公共绿地的生态园林建设,应“以小为主,中小结合,普遍分布”为原则,园林绿地建设与空间绿化相配套,进行多层次绿化。以生态学、植物群落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使园林绿地建设向着由乔木、灌木、藤本、草坪及地被植物相渗透的多层次立体混交体系发展,实现大自然景观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
2.3城市新建园林绿地要合理规划布局。园林绿地建设不仅要重视城市新区的规划布局,更要重视结合旧城区改造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政府可通过加强其他基础设施如学校、幼儿园、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引导房地产商在社区绿地周围进行大规模的商位楼开发,从而促使旧城区居民向外围社区转移,以改革旧城区的居住环境。
2.4系统内合理调配。随着城市园林绿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做好系统内调配,减轻原有公园的经济压力,逐步恢复其功能成为当务之急。城市老公园近年来功能改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其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城市园林绿地的扩大 ,可此从老公园抽调部分人员进入新建绿地的管理岗位,以提高系统内的劳动生产率,解决老公园的经济负担,从而使其有可能恢复到原有功能。
2.5开发园林绿化高新技术。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实施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园林绿化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障碍有关。因此,必须加强对园林绿化高新技术的攻关和开发,如城市绿地节水技术,包括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城市污水的净化利用技术、灌溉技术;利用生物多样性综合防治园林病虫害的技术;提高园林枯枝落叶的利用技术;立体绿化技术,包括屋顶、岩石、路肩的绿化技术。
2.6健全管理体制。俗话说: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园林绿地的绿化美化效果。城市园林绿地的管理,不仅仅是维护,也需要更新,对种植位置不合理,品种不恰当的植物需要及时更新,休闲设施因附近居民人口结构和数量的变化而及时变更,如增减设施的数量或设施的形式,置放位置的改变等来满足居民的需要。撤消影响市容或绿地景观的摆摊设点。为居民创造一个理想的休息空间。
结语:城市园林绿地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环境,仅依靠物业管理部门远远不够,应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宣传是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视教育宣传力度,以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转变居民的环保观念(如开展园林绿化义务咨询,园林绿化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市民意识到人居环境的文明在本质上表现为与自然的协调程度,从而为改善自身的空间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志东,谢林平,詹颂生.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前言: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 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面临着巨大压力,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建设所谓的“森林城市”,出现了大量引进外来植物,移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铺张浪费的现象,使城市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遭到了破坏,也偏离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新建城市园林绿地的边缘化问题
重视经济建设而使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未规划保留足够规模的绿化用地,使得各大中城市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均达不到30% 的绿地率,而若在已建成区开辟新的规模化园林绿地,其拆迁建设费用过高且难度过大。各城市往往采用从开发城市边缘转向尚未建成的环城地带进行园林绿地建设。而我国城市的外围常常具备共有的特点:都市型村庄林立,通常还有一条围城的垃圾带。这样新规划的城市园林绿地建成后,其功能的发挥和管理随着固有的问题也随之突显。
1.2建成区园林绿地的管理问题
各城市建成区原有大型园林绿地一般都是公园,因而公园绿地的管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绿地效益的发挥。过去公园绿地是国家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正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被打破,大多数公园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这样一来,各公园都采取了一些“自救”措施,从而对公园绿地管理造成许多不利因素。如园内游乐设施、绿营项目、营业摊点等日增月加,使游人休闲散步空间愈显紧张。种种经营项目摊位增多,又使得水体得不到及时净化,异味冲天,污染环境,既不利于游人的身心健康,也影响水上活动的开展。游乐设施的运转,摊位的吵杂,使游人如置身闹市,类似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公园的双休节假日。
1.3公共设施系统性不强
公用设施种类多、体量小、数量大,若各种设施之间联系不够,缺少形式风格的系统性,则导致环境杂乱无章。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城市园林绿地普遍存在此类现象,尤其是垃圾箱、标识设施等小体量设施,形式多样,新旧并存,不论从材料上还是风格上都显得杂乱无章,严重损坏环境的整体性。比如,南京白鹭洲公园垃圾箱风格上古典与现代共存,材质上有陶瓷、木材、塑料等多种,并且随意摆放, 让环境显得杂乱无序。
1.4城市园林绿地的肆意侵占
城市园林绿地尤其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公共绿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常常被挤占而改变用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急需加宽,一旦城市道路实施改造,常常是原有的绿化带被挤占、截断,城区道路绿化带将变得残缺不堪、难以成线。随着公园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现存城区中心地带的公园,几乎都演变为一种模式,即周围围墙改造成商业用房,园内建有大量游乐设施项目、经营性商业摊位,加上管理用房、道路、硬化广场及职工家属房等几乎要挤占原有规划面积的1/2 左右,这样使得这些老公园大部分绿地率已达不到规划时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特权部门、个人以各种名义占用公共绿地,随意进行商业性开发,这在各地并不鲜见。
2. 实现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以往的植物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群落,而城市则是高度人工化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植物群落的生态环境因子比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因子要复杂得多同时,植物群落发展的空间也十分有限显然,原有的生态学理沦尚难完全解决城市园林生态学问题,即便是近年来兴起的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也无力回天。与之相关的“生态园林”概念其定义不十分明确,缺乏理论支持。最近有专家提出建立门专门研究城市风景园林的新兴生态学分支学科——园林生态学,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想实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在人工干扰条件下,如何实现城市园林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包括其结构、功能以及演替规律。二是研究我国园林绿地的经济投入比,即园林经济学问题探讨如何用最少的资源、财力、人力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2依据生态园林的特点,绿化应深入实地,彻底转变城市环境建设硬包装的观念,以绿化代硬化,做到“见地植绿,见缝插绿”。城市公共绿地的生态园林建设,应“以小为主,中小结合,普遍分布”为原则,园林绿地建设与空间绿化相配套,进行多层次绿化。以生态学、植物群落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使园林绿地建设向着由乔木、灌木、藤本、草坪及地被植物相渗透的多层次立体混交体系发展,实现大自然景观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
2.3城市新建园林绿地要合理规划布局。园林绿地建设不仅要重视城市新区的规划布局,更要重视结合旧城区改造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政府可通过加强其他基础设施如学校、幼儿园、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引导房地产商在社区绿地周围进行大规模的商位楼开发,从而促使旧城区居民向外围社区转移,以改革旧城区的居住环境。
2.4系统内合理调配。随着城市园林绿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做好系统内调配,减轻原有公园的经济压力,逐步恢复其功能成为当务之急。城市老公园近年来功能改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其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城市园林绿地的扩大 ,可此从老公园抽调部分人员进入新建绿地的管理岗位,以提高系统内的劳动生产率,解决老公园的经济负担,从而使其有可能恢复到原有功能。
2.5开发园林绿化高新技术。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实施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园林绿化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障碍有关。因此,必须加强对园林绿化高新技术的攻关和开发,如城市绿地节水技术,包括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城市污水的净化利用技术、灌溉技术;利用生物多样性综合防治园林病虫害的技术;提高园林枯枝落叶的利用技术;立体绿化技术,包括屋顶、岩石、路肩的绿化技术。
2.6健全管理体制。俗话说: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园林绿地的绿化美化效果。城市园林绿地的管理,不仅仅是维护,也需要更新,对种植位置不合理,品种不恰当的植物需要及时更新,休闲设施因附近居民人口结构和数量的变化而及时变更,如增减设施的数量或设施的形式,置放位置的改变等来满足居民的需要。撤消影响市容或绿地景观的摆摊设点。为居民创造一个理想的休息空间。
结语:城市园林绿地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环境,仅依靠物业管理部门远远不够,应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宣传是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视教育宣传力度,以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转变居民的环保观念(如开展园林绿化义务咨询,园林绿化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市民意识到人居环境的文明在本质上表现为与自然的协调程度,从而为改善自身的空间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志东,谢林平,詹颂生.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