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创设有价值的、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意识,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学习背景 创设情境 数学活动 情感培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首先,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设计有价值的数学。过去我们主要是对教材和教法进行研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则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进行研究。过去我们一味地热衷于研究教材、教法,设计各种漂亮的教学过程,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演,而忽视了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感受。因此,我们设计每堂课时,都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对这节课的内容,我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能接受些什么,哪些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例如:在《二次函数》一章的引入中,考虑到学生对函数的抽象性非常不理解,我采用了下面这个引例:
有一根长为20CM的铅丝,把它弯成一个矩形,设其一边长为XCM,则另一边长为(10-X)CM,面积为Y(CM2),填写下表:根据上表,大家可以发现面积Y与一边长X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称作函数关系,大家可以给它起个名称吗?”从而引入二次函数这个概念。同时,此例若再进一步引申到图像上,对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有较大帮助。
其次,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
现有皮尺和测角仪器(高为1.5米),请同学们利用这两件工具测量我们教学楼的高度。说出测量方法,需要测量的数据和计算方法。
建立模型——仰角和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应用和拓展:现要测量一塔的高度,塔的底部不能到达,应怎样测量?
另外,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造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行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多少动手实践的机会,但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将教材中的某些习题、例题改编成具有探索性问题。探究性问题与常规的课本习题不存在本质的区别,有经验的教师可能将某些练习性的问题引导到更深入的探究层次。例如:如: 在介绍《两圆相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两圆相切时公切线的重要性,我采用了如下的例题:“如图,两圆相切于点A,AB,AC是大圆的两条弦,分别交小圆于点D,E,求证:BC//DE。”引导学生思考:要證明两直线平行,必须要证明角相等,那怎样将两个不同的圆的角联系起来呢?这就要借助公切线。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又安排了下面的探索:“如果将两圆位置改为外切,其他条件不变,结论BC//DE还成立吗?”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要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对学生全面的评价上。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组织适当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应当营造民主、合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江山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学习背景 创设情境 数学活动 情感培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首先,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设计有价值的数学。过去我们主要是对教材和教法进行研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则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进行研究。过去我们一味地热衷于研究教材、教法,设计各种漂亮的教学过程,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演,而忽视了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感受。因此,我们设计每堂课时,都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对这节课的内容,我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能接受些什么,哪些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例如:在《二次函数》一章的引入中,考虑到学生对函数的抽象性非常不理解,我采用了下面这个引例:
有一根长为20CM的铅丝,把它弯成一个矩形,设其一边长为XCM,则另一边长为(10-X)CM,面积为Y(CM2),填写下表:根据上表,大家可以发现面积Y与一边长X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称作函数关系,大家可以给它起个名称吗?”从而引入二次函数这个概念。同时,此例若再进一步引申到图像上,对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有较大帮助。
其次,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
现有皮尺和测角仪器(高为1.5米),请同学们利用这两件工具测量我们教学楼的高度。说出测量方法,需要测量的数据和计算方法。
建立模型——仰角和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应用和拓展:现要测量一塔的高度,塔的底部不能到达,应怎样测量?
另外,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造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行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多少动手实践的机会,但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将教材中的某些习题、例题改编成具有探索性问题。探究性问题与常规的课本习题不存在本质的区别,有经验的教师可能将某些练习性的问题引导到更深入的探究层次。例如:如: 在介绍《两圆相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两圆相切时公切线的重要性,我采用了如下的例题:“如图,两圆相切于点A,AB,AC是大圆的两条弦,分别交小圆于点D,E,求证:BC//DE。”引导学生思考:要證明两直线平行,必须要证明角相等,那怎样将两个不同的圆的角联系起来呢?这就要借助公切线。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又安排了下面的探索:“如果将两圆位置改为外切,其他条件不变,结论BC//DE还成立吗?”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要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对学生全面的评价上。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组织适当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应当营造民主、合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江山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