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是一座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的城市,是一座追求高尚境界和充满正能量的城市。
1943年出生,如今已72岁高龄的退休党员张晏生,就是代表这个城市正能量的人之一。
五十年学雷锋的“痴人”
1961年,张晏生应征入伍,进入解放军第三汽车学校学习。两年后,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他决心以雷锋为榜样,实现他人生的梦想——见毛主席。
当時在部队,士兵一个月津贴只有6元钱,张晏生给自己硬性规定:每月只用3块,省下的钱悄悄寄到有困难的战友家中。
有位战友叫李作家,家在农村,生活困难。张晏生以李作家的名义往他家里寄钱。家里人回信说他一个月只有6块钱,别再往家里寄钱了。上级查汇款人笔迹,结果“查”到了张晏生头上。
当兵的日子,最盼回家探亲。不想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周总理三次亲赴灾区慰问。张晏生想到灾区困难,于是取消了探亲计划,将花了两年九个月攒下的100块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张晏生在服役期间,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8年8月15日,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张晏生和其他9名战士,受到了毛主席地亲切接见。从此,他决定一辈子学雷锋。
上世纪70年代初,他退伍回武汉,担任武汉薄板厂(现武钢汉口轧钢厂)汽车队队长。有个天寒地冻的夜晚,他开车来到江岸火车站,看到一个老人嚎啕大哭,他关心地问明情况。原来老人从河南来汉口找儿子,找了一天都没有找到,又饿又冻又累。张晏生安慰老人,安排她住了下来,第二天终于帮老人在二七路口找到了拉板车的儿子。老人的儿子扑通跪在地上,连声说:“还是武汉人好,要不然,我妈妈就会冻死饿死啊!”
1975年,张晏生开始担任武汉薄板厂党委副书记,后来陆续担任湖北省广济县副县长、武汉冶炼厂副厂长、调研员等职。
走上领导岗位后,他继续开交通车接送职工上下班,把最远、最难行驶的线路包下来,每天早晚开车在武汉三镇接送职工。
“我把传递雷锋精神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来做。”他不但自己学雷锋,还希望更多的人学雷锋,他举办了“家庭学雷锋展览”,先后有近万人参观。2012年,汉阳建桥街钟家村社区居委会专门腾出一间房,成立了“张晏生工作室”,“学雷锋展览”搬进了工作室。
家住汉阳的老同事李树峰提起张晏生就竖起大拇指:“我对他实在是很佩服,他能坚持50年学雷锋,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首倡申奥捐款的“奇人”
改革开放后,张晏生总觉得中国需要举办一届奥运会,以展示国力强盛。
1991年,张晏生在报纸上第一次看到北京申奥的消息,激动不已。3月21日,他给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写了封信:“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多么期盼奥运旗帜能在中国上空飘扬……”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最朴素愿望,是一个中国公民的深情告白!
当时,张晏生的月工资只有100多元,他和患有癌症的妻子陈素琴商量,从生活费中拿出40元汇给北京市政府作为奥运捐款,成为“中国申奥捐款第一人”。
1991年下半年,妻子病情加重。去世那天,她紧紧抓着张晏生的手说:“不管多困难,你都要把捐款坚持下去!”
2000年9月20日,在电视机前收看悉尼奥运会的张晏生,决定再次给萨马兰奇写信。“这届奥运会本来应该在北京举行的。北京完全有能力办好第29届奥运会……”
2001年7月12日,萨马兰奇竟然回信了,还给张晏生寄来了两个包裹:两张萨翁亲笔签名的照片,几件印有五环标志的钥匙扣、T恤衫和徽章。
第二天申奥表决,张晏生早早地打开电视,握着萨翁的签名照,静静地等待着。“萨马兰奇前面说的话我都听不懂,但是一听到‘北京’两个字,我就激动得跳了起来。”
当晚,他彻夜难眠,连夜给萨翁写了一封感谢信、创作了一首湖北大鼓《十年申奥好梦圆》、一首湖北道情《欢迎萨马兰奇到湖北来》。
那以后,每年7月13日,张晏生都会给萨马兰奇写封信,书信联系长达16年。2007年6月,张晏生应邀参加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在会上他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萨马兰奇,还和他搭着肩膀合了影。
宣讲核心价值观的“达人”
1998年,张晏生下岗回了家,他开始思考未来怎么办。沿海老板重金聘请他当厂长,他不为所动。他想,自己受党教育多年,应该找到一个继续为党工作的战场。于是,他主动拜访夏雨田等名师学习曲艺,组织了武汉市最早的群众文艺团体——武汉市下岗职工艺术团。10多年来,他共参与各种宣传演出1000多场次,创作曲艺和楚剧段子300多段,中国曲艺家协会、省戏剧家协会双双接纳其为会员。
2013年11月19日,初冬的阳光暖暖地照进汉阳公园。20多名社区居民围坐在银杏树下,津津有味地听湖北大鼓大联唱:“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张晏生的说唱字正腔圆,大伙儿听得如痴如醉,脑海里闪出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张晏生时刻关注着国际、国内时事,讴歌真、善、美,被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评为全省基层优秀理论宣讲员。
“十八大喜讯北京来,如同春风吹绿古琴台,七十万汉阳儿女多豪迈,新的建设高潮就到来……”张晏生创作的湖北大鼓《十八大喜讯传汉阳》,至今留在社区居民的脑海里。
张晏生的演出,群众最爱看。武汉市新洲区有个乡民叫卢毛伢,双脚双手都有残疾,出行几乎靠爬行。毛伢爱文艺,有次张晏生带队在新洲区仓埠镇演出,他硬是爬了五六里路,赶到镇上看节目。手上出血,人还在笑。
张晏生听说此人此事,二话不说,带着演出队来到了毛伢子的村子,要给这位观众专场演出。没想到,毛伢子害怕了,一边“爬”着要逃跑,一边说“我没有钱哪”。
“不要钱,不要钱”,张晏生赶忙解释。这时候,村民们也三三两两围拢来。张晏生就在毛伢子家门口说唱起来,一唱就唱了两个多小时。
唱完了,村民一次一次拍巴掌,加演到了中午,村民拉着张晏生去家里吃饭,张晏生谢绝了。临走前,还向毛伢子赠送了衣物和点心。毛伢子哭了,说像是在做梦。
除了日常演出,张晏生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六一慰问少儿,八一慰问部队,春节慰问敬老院……2012年为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周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大会,他作为全国唯一草根艺人参加。
党的十八大后,张晏生又编了一段湖北大鼓《唱唱核心价值观》,让群众好记好诵:“富强民主指方向,文明和谐喜洋洋。自由平等都向往,公正法治有保障。爱国敬业国兴旺,诚信友善情意长。”这位72岁老人笑哈哈地活跃在码头、工厂、社区,甚至马路上,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晏生说,他这辈子没唱够。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梦想没有实现,那就是想见见习近平主席!
1943年出生,如今已72岁高龄的退休党员张晏生,就是代表这个城市正能量的人之一。
五十年学雷锋的“痴人”
1961年,张晏生应征入伍,进入解放军第三汽车学校学习。两年后,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他决心以雷锋为榜样,实现他人生的梦想——见毛主席。
当時在部队,士兵一个月津贴只有6元钱,张晏生给自己硬性规定:每月只用3块,省下的钱悄悄寄到有困难的战友家中。
有位战友叫李作家,家在农村,生活困难。张晏生以李作家的名义往他家里寄钱。家里人回信说他一个月只有6块钱,别再往家里寄钱了。上级查汇款人笔迹,结果“查”到了张晏生头上。
当兵的日子,最盼回家探亲。不想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周总理三次亲赴灾区慰问。张晏生想到灾区困难,于是取消了探亲计划,将花了两年九个月攒下的100块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张晏生在服役期间,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8年8月15日,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张晏生和其他9名战士,受到了毛主席地亲切接见。从此,他决定一辈子学雷锋。
上世纪70年代初,他退伍回武汉,担任武汉薄板厂(现武钢汉口轧钢厂)汽车队队长。有个天寒地冻的夜晚,他开车来到江岸火车站,看到一个老人嚎啕大哭,他关心地问明情况。原来老人从河南来汉口找儿子,找了一天都没有找到,又饿又冻又累。张晏生安慰老人,安排她住了下来,第二天终于帮老人在二七路口找到了拉板车的儿子。老人的儿子扑通跪在地上,连声说:“还是武汉人好,要不然,我妈妈就会冻死饿死啊!”
1975年,张晏生开始担任武汉薄板厂党委副书记,后来陆续担任湖北省广济县副县长、武汉冶炼厂副厂长、调研员等职。
走上领导岗位后,他继续开交通车接送职工上下班,把最远、最难行驶的线路包下来,每天早晚开车在武汉三镇接送职工。
“我把传递雷锋精神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来做。”他不但自己学雷锋,还希望更多的人学雷锋,他举办了“家庭学雷锋展览”,先后有近万人参观。2012年,汉阳建桥街钟家村社区居委会专门腾出一间房,成立了“张晏生工作室”,“学雷锋展览”搬进了工作室。
家住汉阳的老同事李树峰提起张晏生就竖起大拇指:“我对他实在是很佩服,他能坚持50年学雷锋,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首倡申奥捐款的“奇人”
改革开放后,张晏生总觉得中国需要举办一届奥运会,以展示国力强盛。
1991年,张晏生在报纸上第一次看到北京申奥的消息,激动不已。3月21日,他给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写了封信:“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多么期盼奥运旗帜能在中国上空飘扬……”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最朴素愿望,是一个中国公民的深情告白!
当时,张晏生的月工资只有100多元,他和患有癌症的妻子陈素琴商量,从生活费中拿出40元汇给北京市政府作为奥运捐款,成为“中国申奥捐款第一人”。
1991年下半年,妻子病情加重。去世那天,她紧紧抓着张晏生的手说:“不管多困难,你都要把捐款坚持下去!”
2000年9月20日,在电视机前收看悉尼奥运会的张晏生,决定再次给萨马兰奇写信。“这届奥运会本来应该在北京举行的。北京完全有能力办好第29届奥运会……”
2001年7月12日,萨马兰奇竟然回信了,还给张晏生寄来了两个包裹:两张萨翁亲笔签名的照片,几件印有五环标志的钥匙扣、T恤衫和徽章。
第二天申奥表决,张晏生早早地打开电视,握着萨翁的签名照,静静地等待着。“萨马兰奇前面说的话我都听不懂,但是一听到‘北京’两个字,我就激动得跳了起来。”
当晚,他彻夜难眠,连夜给萨翁写了一封感谢信、创作了一首湖北大鼓《十年申奥好梦圆》、一首湖北道情《欢迎萨马兰奇到湖北来》。
那以后,每年7月13日,张晏生都会给萨马兰奇写封信,书信联系长达16年。2007年6月,张晏生应邀参加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在会上他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萨马兰奇,还和他搭着肩膀合了影。
宣讲核心价值观的“达人”
1998年,张晏生下岗回了家,他开始思考未来怎么办。沿海老板重金聘请他当厂长,他不为所动。他想,自己受党教育多年,应该找到一个继续为党工作的战场。于是,他主动拜访夏雨田等名师学习曲艺,组织了武汉市最早的群众文艺团体——武汉市下岗职工艺术团。10多年来,他共参与各种宣传演出1000多场次,创作曲艺和楚剧段子300多段,中国曲艺家协会、省戏剧家协会双双接纳其为会员。
2013年11月19日,初冬的阳光暖暖地照进汉阳公园。20多名社区居民围坐在银杏树下,津津有味地听湖北大鼓大联唱:“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张晏生的说唱字正腔圆,大伙儿听得如痴如醉,脑海里闪出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张晏生时刻关注着国际、国内时事,讴歌真、善、美,被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评为全省基层优秀理论宣讲员。
“十八大喜讯北京来,如同春风吹绿古琴台,七十万汉阳儿女多豪迈,新的建设高潮就到来……”张晏生创作的湖北大鼓《十八大喜讯传汉阳》,至今留在社区居民的脑海里。
张晏生的演出,群众最爱看。武汉市新洲区有个乡民叫卢毛伢,双脚双手都有残疾,出行几乎靠爬行。毛伢爱文艺,有次张晏生带队在新洲区仓埠镇演出,他硬是爬了五六里路,赶到镇上看节目。手上出血,人还在笑。
张晏生听说此人此事,二话不说,带着演出队来到了毛伢子的村子,要给这位观众专场演出。没想到,毛伢子害怕了,一边“爬”着要逃跑,一边说“我没有钱哪”。
“不要钱,不要钱”,张晏生赶忙解释。这时候,村民们也三三两两围拢来。张晏生就在毛伢子家门口说唱起来,一唱就唱了两个多小时。
唱完了,村民一次一次拍巴掌,加演到了中午,村民拉着张晏生去家里吃饭,张晏生谢绝了。临走前,还向毛伢子赠送了衣物和点心。毛伢子哭了,说像是在做梦。
除了日常演出,张晏生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六一慰问少儿,八一慰问部队,春节慰问敬老院……2012年为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七十周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大会,他作为全国唯一草根艺人参加。
党的十八大后,张晏生又编了一段湖北大鼓《唱唱核心价值观》,让群众好记好诵:“富强民主指方向,文明和谐喜洋洋。自由平等都向往,公正法治有保障。爱国敬业国兴旺,诚信友善情意长。”这位72岁老人笑哈哈地活跃在码头、工厂、社区,甚至马路上,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晏生说,他这辈子没唱够。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梦想没有实现,那就是想见见习近平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