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情感教育;教学作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工作者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教育融入学生管理。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学生管理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情境即个体所处的一种具有“个性化涵义”的社会心理环境,它能唤起和激发人的某些重要情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某些情感体验得到强化。学生工作者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创设集体信任的情境,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如让学生担任某种活动角色,在角色情境暗示下,学生能获得新的角色体验。创设成功情境,常常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情感。学生从自己所感受到的成功、关心、爱护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集体、他人、社会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对人生感到彷徨、苦闷,对他人冷漠,不会与人交往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接受有效的情感教育,缺乏情感的交融和呼应,不能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切实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自然也包括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可见,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活动为初始线索,个人道德的发展最终由个人内部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作为内在保证。如情感对道德观念的确立有很大影响。在道德信息组成的因素中,如果抽去“笃信”的深刻情感,抽去强烈的责任心和追求理想的高度热情,道德信念就成了语言的外壳而失去原有意义。再如,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调节作用,情感一旦形成定势,就能够维持和深化人的某种行为,以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因此,在学生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情感教育。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意见,却不被学生认可,甚至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师爱还能使学生仿效教师的品德。模仿性是青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那些他所厌恶的人。学生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教师的意见和观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能把教师的优良品质深深地印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用充满情感的激励,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师生关系是教育管理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在教育管理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的普遍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能够沟通师生思想,协调师生关系,并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情感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和归属、自主和承担责任、被尊重和肯定。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萌发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及对教师的亲近感,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学生工作者在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心理学规律塑造和调节学生的情感,加强情感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情感教育;教学作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工作者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教育融入学生管理。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学生管理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情境即个体所处的一种具有“个性化涵义”的社会心理环境,它能唤起和激发人的某些重要情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某些情感体验得到强化。学生工作者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创设集体信任的情境,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如让学生担任某种活动角色,在角色情境暗示下,学生能获得新的角色体验。创设成功情境,常常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情感。学生从自己所感受到的成功、关心、爱护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集体、他人、社会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对人生感到彷徨、苦闷,对他人冷漠,不会与人交往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接受有效的情感教育,缺乏情感的交融和呼应,不能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切实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自然也包括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可见,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活动为初始线索,个人道德的发展最终由个人内部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作为内在保证。如情感对道德观念的确立有很大影响。在道德信息组成的因素中,如果抽去“笃信”的深刻情感,抽去强烈的责任心和追求理想的高度热情,道德信念就成了语言的外壳而失去原有意义。再如,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调节作用,情感一旦形成定势,就能够维持和深化人的某种行为,以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因此,在学生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情感教育。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意见,却不被学生认可,甚至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师爱还能使学生仿效教师的品德。模仿性是青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那些他所厌恶的人。学生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教师的意见和观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能把教师的优良品质深深地印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用充满情感的激励,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师生关系是教育管理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在教育管理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的普遍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能够沟通师生思想,协调师生关系,并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情感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和归属、自主和承担责任、被尊重和肯定。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萌发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及对教师的亲近感,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学生工作者在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心理学规律塑造和调节学生的情感,加强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