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是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一个新亮点。此论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浅显地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关键词: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激发动机;营造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下普通高中一门必修课程,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例如《技术与设计1》中“技术的未来”这一节内容,教材上的内容是相当简单的,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去教授,会显得十分空洞无味。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提问学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的未来将走向何处?这个问题范围太广,又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找到切入点,所以很多学生保持沉默。这个时候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找一个具体的事例作为典型。于是我请同学分小组讨论:随着技术的发展,试想一下五十年后的汽车会是什么样。汽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交通工具,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纷纷主动举手发言,给全班同学描述自己设想的未来的汽车。最后同学们总结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汽车使用的是清洁能源,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速度也大大提升,行驶空间从单纯的地面扩展到海洋、天空,以缓解交通拥挤的问题,未来的汽车将是舒适安全、智能化、人性化的汽车 。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对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把通用技术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技术,处处需要设计,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例如在上《技术与设计1》中“发现问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讲述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一部分内容,我采取的教学手段就是给同学们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物品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者发现之后引发的设计和发明。比如,当人生病需要躺着用直吸管吸取杯中的饮料时,如果管子弯折了,就喝不到饮料,针对这个问题,人们设计出了可以弯折的吸管;再比如,市场上有很多食品的包装袋很难撕开,针对这个问题,有的厂家就进行了改进,在包装袋的两端设计了锯齿或在一侧添加了一個小小的撕口……所有这些发现全是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虽然不是什么大的发明创造,却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后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何发现。大家纷纷提出自己平时生活中发现、遇到的问题。比如黑板反光、牙刷不用时头易粘灰尘、拐杖功能单一、眼镜雨天容易起雾等等。在这个时候我就趁热打铁,鼓励同学们,只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同样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在同学们手上诞生很多的小发明小创造。
三、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善参与
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要承认学生有巨大的智力发展潜在力。在课堂教学这种群体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善于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在提问后会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想经验,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灵自由。在课堂上由于学生表达的是小组的观点,是集体的产物,所以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解决问题之后,从近期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长远看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他们体会到了合作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四、营造参与氛围,让学生敢参与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利于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动量,因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收益也就高了。其后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大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力、延长存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若把只知道听老师讲课、“墨守成规”的学生比作沙丁鱼,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而这个“船舱”中放进几条生气勃勃的“鲇鱼”,便能打破沉闷,增强活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便会提高。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而又审时度势地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参考文献:
[1]顾建军. 高中技术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6.
关键词: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激发动机;营造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下普通高中一门必修课程,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例如《技术与设计1》中“技术的未来”这一节内容,教材上的内容是相当简单的,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去教授,会显得十分空洞无味。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提问学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的未来将走向何处?这个问题范围太广,又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找到切入点,所以很多学生保持沉默。这个时候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找一个具体的事例作为典型。于是我请同学分小组讨论:随着技术的发展,试想一下五十年后的汽车会是什么样。汽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交通工具,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纷纷主动举手发言,给全班同学描述自己设想的未来的汽车。最后同学们总结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汽车使用的是清洁能源,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速度也大大提升,行驶空间从单纯的地面扩展到海洋、天空,以缓解交通拥挤的问题,未来的汽车将是舒适安全、智能化、人性化的汽车 。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对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把通用技术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技术,处处需要设计,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例如在上《技术与设计1》中“发现问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讲述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一部分内容,我采取的教学手段就是给同学们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物品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者发现之后引发的设计和发明。比如,当人生病需要躺着用直吸管吸取杯中的饮料时,如果管子弯折了,就喝不到饮料,针对这个问题,人们设计出了可以弯折的吸管;再比如,市场上有很多食品的包装袋很难撕开,针对这个问题,有的厂家就进行了改进,在包装袋的两端设计了锯齿或在一侧添加了一個小小的撕口……所有这些发现全是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虽然不是什么大的发明创造,却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后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何发现。大家纷纷提出自己平时生活中发现、遇到的问题。比如黑板反光、牙刷不用时头易粘灰尘、拐杖功能单一、眼镜雨天容易起雾等等。在这个时候我就趁热打铁,鼓励同学们,只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同样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在同学们手上诞生很多的小发明小创造。
三、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善参与
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要承认学生有巨大的智力发展潜在力。在课堂教学这种群体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善于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在提问后会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想经验,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灵自由。在课堂上由于学生表达的是小组的观点,是集体的产物,所以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解决问题之后,从近期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长远看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他们体会到了合作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四、营造参与氛围,让学生敢参与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利于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动量,因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收益也就高了。其后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大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力、延长存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若把只知道听老师讲课、“墨守成规”的学生比作沙丁鱼,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而这个“船舱”中放进几条生气勃勃的“鲇鱼”,便能打破沉闷,增强活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便会提高。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而又审时度势地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参考文献:
[1]顾建军. 高中技术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