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景长安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安,一个光耀古典的地名,一个中华民族在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屡屡念及的“音符”,一个意象万千的城市,一个历史的最宏大的存在,一个盛世情结的绝佳参照物,一个色彩斑斓、狂飙突进的动感时代。是的,今天的西安,隋唐的长安城,其风物景色究竟什么模样,且看唐代那些诗歌大佬们留下的“第一手资料”。
  初唐卢照邻有一首《长安古意》,起首就把人镇住:长安的“帝国”大道与“狭斜”的胡同纵横交错,青牛、白马、七香车塞满街衢,几乎要采取限行的措施。李白有“五花马”,这五花马拖着七香车,该是何等豪驾。
  “开车”游城:到处有集生态之大成的嘉木,树身上,“百尺游丝”争相裹绕,如藏地的哈达一样妥帖;悠闲的白鸟纷至沓来,在万花丛中疯狂鸣啼;蜜蜂与蝴蝶也不甘示弱,如缠绵的情人一般,嬉闹于千家万户、门前屋侧。反正,绿油油的树枝,银晃晃的高台——整个长安城如一幅“印象画”,流光溢彩,处处浓抹。
  同列“唐初四杰”,王勃的长安名句就没有卢照邻这般“微观”,这般“形而下”——王勃大气,香车宝马、“碧树银台”皆不提,一上来便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那般爽快大气:“城阙辅三秦”——三秦乃沃野千里、函谷把守的关中平原,而长安城,正结结实实地被这等天上人间的家园拱卫着——前不知多少年,后亦不知多少年。
  那时候,王勃恐怕二十岁不到,他从长安遥望大西南岷江的“五津”——五个大渡口:友人“杜少府”正要迁官此地,王勃却有“火眼金睛”,早已穿越“风烟”,窥见了千里之外的蜀地。或日,只有身在长安,才可感知到如此浓烈的“风烟”——长达71华里的帝都城墙,文物古迹“充斥”其问的“三秦”宝地——仅此两项叠加,便足矣:历史的烽火与现实的烟云相互交织,在长安的城楼上空熠熠生辉。
  甚至,只要是身在长安,不管远眺的是蜀地,还是任何一方大唐帝国的疆土,都会有或奔放或惆怅的滚滚风烟升起。
  如果说王勃的长安太过于“意识流”,那么中唐诗人李益就很写实,也深谙“以小见大”的道理——“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长安城的东北角,有一個叫起来怪吉祥怪舒服的好地方:长乐坊。“坊间”有一巍峨富丽的“红楼”,乃武则天之子李旦的“潜邸”,后成为安国寺的“主打”建筑。这安国寺目今只可寻觅遗址,但它也有过显赫至极了不得的“当年”,尤其是在唐代中晚期、宪宗与穆宗父子两朝,安国寺里有一位名叫“广宣”的住持,为皇家所供养,可谓获“政府特殊津贴”的高僧。更为重要的是,广宣还善诗。刘禹锡、白居易、韩愈、李益等一众文化名流皆为其座上宾。
  一个天气爽朗的秋日,李益来红楼拜访广宣,可主人不知去向。李益不来则已,来了就要有所“纪念”:红楼院墙内,一片柿子林“翻红”,好一番“霜景”;蓝天如水洗过一般,将红楼装点衬托得更为高大华美。
  接下来更有趣,也似乎更“小”:此时此刻,隔窗都能窥见的小竹林,尤叫人爱——虽然院门紧闭,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赶紧叫随从找开门的家伙什,然后冲进去,细品这片幽静苍凉的竹。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小”。比李益早出生30多年的岑参,乃盛唐边塞诗大家,他除了在苦寒之地吟咏“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大气”之外,还对大雁塔情有独钟。天宝十一年(752)的秋天,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杜甫五位大诗人,约好了,齐齐迈人大慈恩寺,一道立于大雁塔下——岑参忍不住了: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这五个坐在家里就能气象奔腾、诗绪井喷的天才,登上大雁塔后定要大浇心中之块磊。还是看岑参:他在塔内的阶梯上盘桓,攀援到塔巅后,尘世远离,心超脱,如升天宫一般;没有其他可以多想,只能俯瞰、问候空中翱翔的飞鸟,倾听狂风擦过塔身的怒吼与嘶鸣;远方,群山起伏,如波涛向东流去;稍近一些,长安的城楼宫阙全都大比例缩小,显得格外玲珑精致。
  岑参被折服,他继续叹道:秋色从西弥漫到东,关中平原一片苍茫;不管历史如何灰飞烟灭,不管时光如何剧烈蹿变,只见长安北城外、汉代皇家的“五陵原”上,还是“万古青蒙蒙”一片。
  相对于岑参,诗圣杜甫在大雁塔上就显得有些“虚无”——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高处南望,终南山和秦岭错落有致,弄得大地仿佛被肆意切割了一般,显得破碎不堪,而另一厢,长安以北的泾渭两河,浑与浊不再分明;再从近处着眼,发现那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长安城,居然也缥缈恍惚,可有可无。
  杜甫表面虚无,实则忧愤:“开元盛世”没持续多久,唐玄宗就已然开始怠政——他的杨贵妃,逐步“成长”为大唐帝国的第一女偶像。
  位于长安城东南晋昌坊的大慈恩寺与大雁塔,几乎与东北方向长乐坊的安国寺纵向呼应。有趣的是,安国寺早已成为历史,而在其“红楼”不遇诗僧的李益,后来的诗名自比不过杜甫与岑参;反之,杜、岑登上的大雁塔,生命力如“万古青蒙蒙”的“五陵原”一样,顽强挺立于西安城南,而“岑嘉州”本人,也因送“武判官”回“长安”,暴得大名。杜甫更不用说,未来的诗坛领袖——值得玩味的是,他鸟瞰到的“忽破碎”,从某种意义上早早预言了三年后爆发的“安史之乱”。
  杜甫还算好的,他的“本家”后辈杜牧,连“预言”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路过长安东郊的华清宫时,感伤末世,谱写哀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抵达长安,向东回望,眼见那骊山如锦绣堆成的一般,而那山巅的华清官,则似有一千扇华美的大门次第洞开。
  华清宫,唐代皇室的避“寒”胜地,以“长汤十六所”诸位嫔妃的“体丰怕热”,引发无数骚人墨客的遐想,更以“御汤”与“妃子汤”的滚烫爱情响彻古今。华清宫本名“汤泉宫”、“温泉宫”,但李隆基觉得这样的叫法不过瘾,遂改之。从某种意义上讲,华清宫的泉池与泉水,乃“开元盛世”最柔软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应该为长安城墙中最薄弱的一块砖,甚至是大唐帝国或“不教胡马度阴山”、或“云想衣裳花想容”的一个坎——命中注定,帝王与诗哲们皆无可奈何。
  骊山,挺立于长安城外东北约70华里处。1500多年前,周幽王与褒姒在此大玩“烽火戏诸侯”的“游戏”。1500多年后,同样的江山同样的山,杨玉环与李隆基携手等来南方的荔枝——吃水果的代价不亚于老祖宗周幽王:安禄山的“渔阳鼙鼓”,旋即“动地来”。
  倒是便宜了杜牧——他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已遁去近半个世纪,但不要紧,骊山行宫的“霓裳一曲”与灼灼月光,见证了这一切,多少后,杜牧依旧看得见听得着感得到。其实不独杜牧,不独唐人,只要想起大唐帝国的长安城,便有无穷无尽的“长恨歌”响起——从长乐坊到晋昌坊,从五陵原到终南山,从大明宫到红楼院,皆有后人痴然往之。
其他文献
东坡说:“丝竹缓离愁”。然,丝竹缓的岂是离愁?  昆曲《長生殿》,《弹词》一段里,李龟年流落街头,看他衣衫褴褛,白发苍苍,好不凄凉!这位当年李隆基的第一乐师自弹自说天宝之事,声泪俱下,他弹的是琵琶,到了最终,还有这把琵琶相伴,也是上天对他的一点怜惜。  京剧《文姬归汉》,蔡文姬被掳匈奴一十二年,大漠滚滚,举目无亲,只一把焦尾琴相随。泠泠七弦,伴她多少孤冷之夜?当她接到返回中原的圣旨,第一想的不是儿
期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房地产疯狂暴涨的今天,安住陋室,一心坦然,的确需要修行的定力。入世的人,以荣华富贵别墅豪车为成功的衡量尺度。被功名利禄财货尘劳绑架在所难免,为物所累为情所困。据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可以不用开车,可以不用做饭,可以不用学习外语,可以不用在车间装配设备。人正在被无限的解放,但,也在被无情的捆绑。因为欲望的释放,人的贪婪正在吞噬
期刊
赵匡胤在兵变中,之所以省泪省血,顺利登上帝位,得益于他手握重兵以及谋略周全。在极短的时间里稳定局势,实现皇权平稳交接,却是因为后周王朝行政班底的屈从和配合,尤其是后周宰相范质是最关键的人物。  在历史的画廊中,范质风度翩翩,是个帅哥。不过,他既有君子的风度,也有书生的软弱,宽容而不果敢,仁慈而不决绝,一句话:心太软。范质一生,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一路风风雨雨,他总是本着慈让之心,宽厚之怀,颇为顺从
期刊
我依然习惯喊你为长安,这是唐诗用一字一句的锦绣镂刻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长安,念出这个名字,想起的是杜甫笔下春日水边的丽人行,是刘禹锡笔下管别离的杨柳枝,是卢照邻笔下香车宝马的长安古意。“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和长安有关的诗句总是自带着古朴和厚重,这是一座城赋予人们的深刻印象。  大雁塔  枯黄的经卷里,记载的不止是经文,还有玄奘三年跋涉的足印和五万余里的风沙
期刊
食色,性也。饮食除果腹外,还承载着情感和记忆。一座城市的特色美食,不仅牵动着本乡人的味蕾,更吸引着外来游客对这座城的渴望。从南到北,饮食习惯何止千差万别?从古至今,烹饪方式何止千变万化?长安,大唐的都城,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也曾烹调出无数令人魂牵梦萦的中国滋味。而在如今的西安,那些久负盛名的美食,亦飘散着萦回了千年的香。  肉夹馍  在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一家名为“西安名吃”的中餐店超级火爆。美国
期刊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们先从字面上把这一章大致了解一下——孔,就是大。德,是道的功用。恍惚,就是若有若无。窈冥,深遠暗昧。物,可以看见形状的叫物。象,来体现气的叫象,比如火焰上的空气受热后所显现的情形,或者海市蜃楼,都可以算是
期刊
不妨推演一个模型,这个广大的地球村里有好多以血缘结成的猴子部落。绝大多数的猴子部落都是一样互相劫掠、同类相残:最强壮的猴子做大王,垄断了其他猴子理论上的一切权利;猴子年老后就被驱赶出社会,任其老死;采集来的物品只有强壮的猴子得到,别的猴子只有通过偷抢来分配;在种群之间,不同的猴群彼此征战,互相吞食,达成微妙的平衡。  嗯,这种事情现在都在峨眉山或是亚马逊雨林这样地球的角落里上演着——估计也将永远上
期刊
西元1257年,蒙哥汗派出了要将宋征服的大军。只是蒙哥汗这个人本身却在出征之中病故,接下来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时改国号为元。  自此开始,宋确实感受到了元的压迫,而往灭亡之路前进。西元1276年,杭州开城,形式上宋朝在此时即已灭亡。  有些顽强的抗战派就仕奉了皇帝的年幼兄弟之命,从杭州临安府逃出。这就是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悲壮抵抗的开始。  忽必烈对那些顽固的抗战派下令讨伐
期刊
谈到文天祥,宋理宗曾有过这样高度的评价——“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诚然,作为一个以一身浩然正气彪炳千秋的傲骨之人,文天祥是汗青史册中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我们从他的身上汲取了太多正气,太多铮铮铁骨,他如同一朵清雅高洁的青莲,给我们以润物无声的心灵滋养。  散尽家资充军费  《宋史·文天祥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长江上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身为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捧着诏书
期刊
文天祥生活在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复杂的时代,自小仰慕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前代名臣的功绩文章,及其“忠”之高德,立志要名列其中。初师从“清文粹德”的儒者曾凤,在抗元战争爆发之后,曾凤一家俱死于战乱,文天祥触动极大,写下悲切祭文。20岁时,文天祥以廉试榜首之名进入白鹭州书院深造,就学于当世名儒欧阳守道。欧阳守道德高如沐,学识精深,以处子之心治学,待学生如己出,且忧国忧民,主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