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担子之沉重,自然不言而喻,许多新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世思考、去解决。本文简述了跨世纪体育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问题
《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学校体育又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彼岸。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担子之沉重,自然不言而喻,许多新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世思考、去解决。现就跨世纪体育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高素质的教师,懂得体育应负的历史重任
1、品德素质。“师者,人之楷模”,说明教师应为人师表,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就应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直、进取、敬业、协作、献身未来等方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重德行、慎操守、严律已、勤治学、遵师道,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2、知识素质。由于未来社会知识更新加快,高科技的体育教师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由于未来社会知识更新加快,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光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通学生心理,做到启导得法
我们面临的是中国第一代“小皇帝”,他们是每个家庭中的“宠物”,是长辈们手中的明珠。他们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在恭维话中长大的一代。当他们出现犯错事件时,应该“冷”处理而不能“热”加工,更不能挖苦嘲笑甚至体罚,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或者事们功半,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正面诱导,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让他们从根本上、从内心深处认识错误的存在,并寻求改正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才会行之有效,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当然,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个性,所谓“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就是这个道理。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还必须通过有效途径,首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心理实施教学。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集大成于一点,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所谓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大脑,积极参与,认真后动,处于正常的兴奋状态,发挥心理功能,如果学生的心理(大脑的功能)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学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师的讲授当成“耳边风”或者“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如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问题是中长跑教学,任务最难下达,目标最难达成,但只要把握学生心理,教育得法,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中长跑的锻炼价值,它能促进人体骨骺的生长,使人体骨质增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肺活量及人体免疫能力,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及弹性。其次,让学生懂得它可以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及坚韧不拨的意志。再次,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方式,消除学生对中长跑的恐惧心理,使整个锻炼过程充满愉快、欢乐的气氛,让学生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达到强身育心的目的,完成中长跑的教育内容。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创新上下功夫
我们应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在创新上下功夫。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体育组曾提出了“启动—操作—回授—创造—因归”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启动”如航轮起锚,即将远行。就是指上课刚开始,通过游戏、艺术操、舞蹈等形式,既让学生做好准备活动,调节注意,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就是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回授”就是启发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不到位的动作,教师再作“蜻蜓点水”式的点拨讲授,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目标。“创造”就是利用学生在课堂学习所得,指导他们向外迁移拓展,进行类似的,活动或对本课的训练环节以质疑,设计出更完善的动作或更理想的环节,使他们由模仿到创造,提高能力,深化教学效果。“回归”就是如大海退潮式的由汹涌到平静的回复过程,主要是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做好放松运动。
四、遵循“乐学”原则,使课堂成为一片乐士
传统的体育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程式化、强制化、训练化:教师统得过死,且教法呆板,条条筐筐,千篇一律,学生是“身顺而心违”地练习,难怪有些学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而不愿上体育课”。要改变这一现象,使学生喜学、乐学,又让其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改变“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体育教学,真正创导学生“乐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在教育学生,教师既可以是学生的导师,又可以是学生的伙伴,还可以是学生的听众。其实,教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结合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同一教学过程中,就构成了新弄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合作”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衽教学民主化,使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才得以诱发。
2、教学过程僵硬、枯燥,吸引学生“乐学”。
如:女生最喜欢的是球类、游戏、跳蝇等,最厌倦的仍是耐久跑。根据学生爱好及不同生理,心理特点,我校采取男、女分班上课,同时,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巧妙运动不同手段来达成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如耐久跑课,教师在学生面前直呼:“今天我们是耐久跑”。那么多数学生一定是听而生畏,象鼓足的皮球一下子泄了气,如果教师换一名话说:“今天我们是游戏,内容是运球、跳绳比赛”。学生们一听,“哗”一下子来了劲,而且马上想跃跃欲试。(同样是耐久跑,但有两种不同的效果)。然后教师讲清游戏规则,要求如图所示:
看哪一组合最先到期达。
方法:学生分成8组,分别在各自的位置上,如A1、A2、B1、B2(相互监视,游戏时有否犯规现象)。游戏时每入手持一只蓝球,第一圈行进间运球(简要说明运球规则)。到达后把球放入各自的球筐内。然后再从筐内拿一根跳绳,行进间跳绳一圈,看哪一组再先到达(第一组结束后,第二组比赛)。教师可用多功能计时表记录每组的第一名和最未名来评价每组的胜负,其中,有些学生肯定不服输,教师可因势利导,运用巧妙的语言来激励学生最重新组织一次游戏比赛。这样,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快乐或充满激情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最难达成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应该真正使课堂成为一片乐士,变“要你练”为“我要练”使学生感到课堂的每分钟都是一种享爱,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达到强身、健体、育心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育问题
《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学校体育又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彼岸。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担子之沉重,自然不言而喻,许多新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世思考、去解决。现就跨世纪体育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高素质的教师,懂得体育应负的历史重任
1、品德素质。“师者,人之楷模”,说明教师应为人师表,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就应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直、进取、敬业、协作、献身未来等方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重德行、慎操守、严律已、勤治学、遵师道,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2、知识素质。由于未来社会知识更新加快,高科技的体育教师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由于未来社会知识更新加快,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光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通学生心理,做到启导得法
我们面临的是中国第一代“小皇帝”,他们是每个家庭中的“宠物”,是长辈们手中的明珠。他们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在恭维话中长大的一代。当他们出现犯错事件时,应该“冷”处理而不能“热”加工,更不能挖苦嘲笑甚至体罚,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或者事们功半,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正面诱导,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让他们从根本上、从内心深处认识错误的存在,并寻求改正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才会行之有效,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当然,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个性,所谓“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就是这个道理。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还必须通过有效途径,首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心理实施教学。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集大成于一点,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所谓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大脑,积极参与,认真后动,处于正常的兴奋状态,发挥心理功能,如果学生的心理(大脑的功能)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学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师的讲授当成“耳边风”或者“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如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问题是中长跑教学,任务最难下达,目标最难达成,但只要把握学生心理,教育得法,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中长跑的锻炼价值,它能促进人体骨骺的生长,使人体骨质增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肺活量及人体免疫能力,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及弹性。其次,让学生懂得它可以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及坚韧不拨的意志。再次,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方式,消除学生对中长跑的恐惧心理,使整个锻炼过程充满愉快、欢乐的气氛,让学生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达到强身育心的目的,完成中长跑的教育内容。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创新上下功夫
我们应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在创新上下功夫。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体育组曾提出了“启动—操作—回授—创造—因归”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启动”如航轮起锚,即将远行。就是指上课刚开始,通过游戏、艺术操、舞蹈等形式,既让学生做好准备活动,调节注意,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就是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回授”就是启发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不到位的动作,教师再作“蜻蜓点水”式的点拨讲授,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目标。“创造”就是利用学生在课堂学习所得,指导他们向外迁移拓展,进行类似的,活动或对本课的训练环节以质疑,设计出更完善的动作或更理想的环节,使他们由模仿到创造,提高能力,深化教学效果。“回归”就是如大海退潮式的由汹涌到平静的回复过程,主要是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做好放松运动。
四、遵循“乐学”原则,使课堂成为一片乐士
传统的体育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程式化、强制化、训练化:教师统得过死,且教法呆板,条条筐筐,千篇一律,学生是“身顺而心违”地练习,难怪有些学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而不愿上体育课”。要改变这一现象,使学生喜学、乐学,又让其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改变“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体育教学,真正创导学生“乐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在教育学生,教师既可以是学生的导师,又可以是学生的伙伴,还可以是学生的听众。其实,教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结合统一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同一教学过程中,就构成了新弄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合作”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衽教学民主化,使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才得以诱发。
2、教学过程僵硬、枯燥,吸引学生“乐学”。
如:女生最喜欢的是球类、游戏、跳蝇等,最厌倦的仍是耐久跑。根据学生爱好及不同生理,心理特点,我校采取男、女分班上课,同时,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巧妙运动不同手段来达成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如耐久跑课,教师在学生面前直呼:“今天我们是耐久跑”。那么多数学生一定是听而生畏,象鼓足的皮球一下子泄了气,如果教师换一名话说:“今天我们是游戏,内容是运球、跳绳比赛”。学生们一听,“哗”一下子来了劲,而且马上想跃跃欲试。(同样是耐久跑,但有两种不同的效果)。然后教师讲清游戏规则,要求如图所示:
看哪一组合最先到期达。
方法:学生分成8组,分别在各自的位置上,如A1、A2、B1、B2(相互监视,游戏时有否犯规现象)。游戏时每入手持一只蓝球,第一圈行进间运球(简要说明运球规则)。到达后把球放入各自的球筐内。然后再从筐内拿一根跳绳,行进间跳绳一圈,看哪一组再先到达(第一组结束后,第二组比赛)。教师可用多功能计时表记录每组的第一名和最未名来评价每组的胜负,其中,有些学生肯定不服输,教师可因势利导,运用巧妙的语言来激励学生最重新组织一次游戏比赛。这样,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快乐或充满激情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最难达成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应该真正使课堂成为一片乐士,变“要你练”为“我要练”使学生感到课堂的每分钟都是一种享爱,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达到强身、健体、育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