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资源的污染与治理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资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就指出中国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突出。基于此,本文从水污染的含义出发,介绍了当前国内水资源污染与治理的现状,探讨了水资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现状及原因;策略  水是万物生存的命脉,是孕育文明重要资源因素,更是当今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我国的基本水情是:人口基数大,地域广,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分配严重不均匀。2012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出要以人为本,加大力度解决与民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水资源问题,着力保障饮水、供水、水生态的安全,以人水和谐为目标,在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下,采取措施对入河湖排污量实行严格控制,真正保障社会经济长期平稳发展。
  1.国内水资源污染与治理现状现状
  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它与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一起正在形成足以威胁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多重水危机,当然这当中以水污染问题最为严重。有数据表明:国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m3,与国际临界值1000m3相差甚远,北方多个城市工厂因缺水而导致生产受到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过千亿,南方也有城市出现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内六百座大中城市,半数面临缺水问题,其中108个日缺水量近千万吨。与此同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却不容乐观,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扩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对于水体污染的状况日益严峻。有关数据显示:国内在监测的一千二百多条河流中,百分之七十以上已经遭到程度不同的污染,淮河流域八成水段泛黑发绿,状况堪忧;大型淡水湖泊水源水质普遍不高,七成以上有富营养化问题,尤滇池最严重;多数城市和地区的地下水体遭到一定比例的点状/面状污染,而且有日渐加重的势头。
  国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着手开展水污染的治理,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2.造成水资源污染的源头及治理措施
  2.1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种
  前者主要是指雨、雪、风、火山爆发等各种自然过程所形成的灰尘进入水资源而形成的水污染,这类污染通过水自身的净化过程基本上都可得以清除。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各种垃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进入水源,直接导致水质严重下降,这就是人为因素,人们所说的水资源污染指的也就是人为造成的污染。
  与人有关的因素中以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水源造成的污染为最。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不同种类的工业有害物质,即使是一样的工业企业生成的污水中污染物的含量也会有所不同,除此以外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垃圾与工业废气也可能导致水源污染。
  除了工业污染,还有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用量日渐频繁,多数不能被农作物吸收,残留于土壤与大气,后随雨水进入地表水源,造成污染;另外还有城市中大量的生活垃圾、洗涤、洗浴形成的生活污水进入水源,造成污染。
  2.2水资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对于水资源污染的防治措施分为工程性与非工程性两种。
  工程性措施首先包括点污染源的治理。即对于造成水污染的工业企业分散单项治理;对于不在使用期的坏废水井进行及时封堵,防止污水回灌污染地下水源;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工程,集中处理的同时实现水资源充分利用。其次是面污染源的治理。即正确处理人畜排泄物,防止进入河、溝造成地表水源污染;对于设备相对落后的农村工业企业产生的三废物质进行严格控制,适当处理并合理置放,严防直接排入水源;对于化肥或农药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污染,应该做到提前预防,增强对使用者化肥、农药用量、方法的教育,最大程度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最后是线性污染源的治理。即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污染情况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促进河渠线污染治理。由本市范围内城镇废污水形成的线污染,应敦促造成污染的厂家加强污水处理工作,并给予必要的处罚;由于承泄外省市或本省外地市废污水而形成的线污染,应向有关部门交涉,采取限期治理、给予补偿或净污水混泄等措施,争取实现达标排放。
  非工程性措施包括:(1)加大宣传,进一步强化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的极大提升,人们对于生存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强烈公众环保意识是时代进步标志。各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与环境主管部门协同合作,配合执法,以此实现水资源治理与保护制度的切实贯彻。在具体实践中,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仍有部分单位和个人选择牺牲环境,因此最大程度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强化。(2)选用新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加大污水治理及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力度,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为目的,达到企业经济收益与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3)建立健全水资源污染监督与监测系统。对企业废水排污点、河湖支流、地表及地下水进行系统的水资源质量监测,获取实时信息资料,据此制定严格的排污费用明细标准。国内目前虽设置了一些监测点,但是还没有构成互相联接的包括监督、监测、信息存储的完整系统。因此有必要立刻着手采取措施,健全水资源质量监测网,实现对水资源状况的实时监控,实现相关资料的及时收集与调用,为拟定相应的措施做出相关决策提供帮助,保证水环境的健康循环。
  3.结束语
  水资源污染的治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相关部门应当以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为指导,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为建立节水型社会,保护水生态的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平衡,最大程度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车艳涛,刘伟波.浅谈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J].科技与生活,2011,(10):206.
  [2]邓碧云.浅谈水环境污染治理机制措施的完善[J].科技与生活,2010,(12):195.
  [3]王彦平.浅谈当前城市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与生活,2010,(15):211.
其他文献
品牌是现代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创新是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宝胜关键是要树立目标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可特续发展意识,大力贯彻实施品
油田建设项目是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时油田建设项目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论述了投资计划管
期刊
【摘 要】矿产资源的开发是当前经济建设的热点问题,如何让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将环境破坏问题减低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和谐,是当前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围绕建设绿色矿山,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矿产开发;环境保护;绿色矿山;建设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矿业行业存在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造成了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把矿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内煤炭需求量将逐步增长,煤炭出口量将大幅攀升,需要优质环保型资源,需要进行煤炭资源经济评价和资源资产化管理,需要开展煤矿区生态环境和环境地质评价,需要高集成度、高有序度数字化的资源信息。本文根据中国煤炭生产方针、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现状,讨论了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提高勘探精度,开展动态地质研究等方面加以论述。并且展望了煤田
期刊
【摘 要】煤炭地质勘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尤为重要的,是决定和影响着工程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体制改革和近期煤炭资源勘查高峰的到来,在地勘队伍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煤炭勘查中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质量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在煤田地质勘查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相应的提出改进的方法,以期业内人士共同探讨、解决。  【关键词】地质勘查;问题;改进方法刘舒婷自相继发布实施一系列政策以来,我国的
期刊
【摘 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找矿是在当今高新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创新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方法手段多元化的特点,能为深部找矿勘探提供丰富的信息。高精度的重、磁、电法可在较大范围内探测地下介质结构、构造和物质的物理—力学属性,特别是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及其深层动力过程。地球物理勘探在深部找矿勘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将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勘探手段。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
期刊
【摘 要】煤炭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也是国家大力开发的重点资源,煤炭资源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的新时期,煤炭资源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因此,人们开始大力开采煤炭,但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安全管理的问题就首据其要,如何采取安全有效的对策来解决新时期煤矿安全管理的问题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时期;煤矿;安全管理;对策当今社会正
期刊
【摘 要】节能减排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焦化企业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节能减排;焦化;启示  云南昆钢煤焦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以焦炭生产、煤化工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焦化企业,具备年产400万吨焦炭、30万吨煤化工产品深加工能力。节能减排工作是关系到公司发展的一件大事,近十年多来,公司的节能减排工作从弱到强,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开展,为公司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