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忧患与希望同在,以30年之名,深圳需要一个新的开始,“王许配”无疑承载着众多厚望。
6月5日,随着深圳市第五届人代会闭幕,深圳迎来了“后一个30年”的首个党政领导搭档——市委书记王荣和市长许勤。
王荣、许勤,一个52岁,一个49岁,一个拥有博导头衔,一个拥有博士学位,是深圳政坛前所未有的双博士高学历组合,坊间认为“这样的组合已经赶得上新加坡的水准”。
此言与其说是称赞,不如说是期待。多年以来,深圳一直都在试图摆脱后特区时代的阴影。进入2010年,深圳最大出口企业富士康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将多年代工城市积累的顽疾暴露无余;同时特区内外一体化方案获批,如同一场“及时雨”,成为深圳发展的全新机遇。
忧患与希望同在,以30年之名,深圳需要一个新的开始,“王许配”无疑承载着众多厚望。
“王许配”
6月7日,许勤当选深圳市市长的第三天,广州本地媒体用近7000字的长文,向深圳市民详解了这位深圳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
根据媒体的解读,在来深圳之前,许勤可谓一名“资深”高新技术产业官员,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长期从事高科技产业相关工作。在国家发改委累迁至高技术产业司司长后,2008年4月,许勤挂职深圳市委常委一职,当年5月,当选为深圳市常务副市长。
在当选市长之前的两年期间,许勤在深圳行事低调,公开露面的场合大多与其本行高新产业相关,如“高交会”、“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等,这些都是其在国家发改委高新司任职时就已熟悉的场合。
担任深圳市常务副市长期间,许勤主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他推动下,深圳成为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一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2009年还出台了互联网、新能源、生物三大产业振兴规划,目标为2015年达到6500亿的产值规模。
与许勤被详解一样,一年前的6月15日,王荣调任深圳市代市长的第3天,深圳当地媒体亦专刊解密王荣。
2009年6月12日,王荣被“突击任命”从苏州市委书记任上空降深圳,对此,他亦颇为感慨:“我到深圳来工作真的是相当突然,前后从接到通知到深圳来履行完代市长的手续,大概也就是2天时间,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不过,在“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淡泊名利,公道正派”的履新宣言下,王荣很快融入深圳。这位擅长宏观与战略的“班长”亲自打出租车体验深圳打车难问题、在深圳广电集团“民心桥”节目中与群众沟通交流,给深圳留下了体察民情、善于倾听民间意见的印象。
2009年12月1日,深圳新闻网“深圳论坛”一篇《我们一起当市长》成为热门英雄帖,引起数万跟帖。王荣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向一群热爱深圳、关心深圳发展的民间智囊问计,让他们对深圳“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重大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等发表真知灼见”。
王荣和许勤都有博士学位,是新一代技术官员的代表人物。王荣还曾是南京农业科学院的博导,在网络上,他被深圳的市民称为“王博”。两位学者型官员的背景,让人对于深圳的未来与发展平添了许多想象空间。
“两个人都很年轻,而且均具有工科及熟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背景……两人搭档,将对未来深圳的发展走向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对于未来深圳打造高新科技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有很大好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如此分析。
新的坐标系
在一位深圳本土观察家看来,“王许配”更重要的深意还在于,两人均是非常时刻中央钦点的官员,从全局角度而言,意味着对深圳价值的重新发现。站在深圳特区成立30年的门槛上,这尤为迫切。
在过去的30年里,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在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之后,随着特区政策的普惠化,深圳在未来中国改革历程中担当什么角色,纪念深圳的意义何在,这些疑问总是被各方有意无意提及。
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肖滨看来,唯有重新发展、发掘深圳价值,纪念特区30年才有意义。“纪念不是为了回顾过去的光荣,更重要的是为未来求解。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命已经完成,要想在中国未来改革过程中有所担当,就必须重新发掘深圳价值。”
汪玉凯则认为未来深圳仍将是中国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过去,深圳的窗口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方面,未来,除了经济和高科技之外,深圳还将是一个行政体制改革层面的国家窗口。”
不过在汪玉凯看来,“这个定位需要人来实现,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目标定得再高也实现不了。因此,深圳未来的发展定位决定了要选择什么样的干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对此,王荣、许勤具有理性而深刻的认识。
“对于一个人来说,30岁是而立之年,精力充沛;对于一个城市,30年同样也是一个关键的年份。”5月23日,在深圳第五次党代会上,王荣强调这次党代会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而立之年”的深圳发展定位问题,“诚如对人而言,而立之年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目标定不准,就有可能走错路;如果路径选不好,就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如果稍稍犹豫晃一晃,时间就会过去,就可能错过难得的机遇;如果无所事事,就可能未老先衰,被别人赶超。”
为此,王荣提议,在深圳市第五届党代会和第五届人代会上,特意安排了一个环节——安排所有党员代表、人大代表集中收看电视剧《命运》的浓缩版。《命运》是深圳为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而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再现了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风雨历程。在4月的一次会议上,王荣4次提及该电视剧,并批示予以肯定。
而在6月7日,深圳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选举产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许勤亦谈到,“本届政府受命于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既承前启后,又继往开来,肩负特殊使命、特殊任务。要不辱使命,首先要站在新的坐标系里清醒地认识和判断本届政府所处的历史方位,对当前的定位看得准,才能更好地谋划未来。”
许勤指出,这个坐标系包括六个维度:更高的平台、更高的期望、更高的目标、更多的挑战、更多的问题、更多的要求,“当前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如履薄冰”,“如何在前人打好的基础上把握历史机遇,更进一步,对本届政府是一个考验”。
走出一条新路
2010年5月24日,在深圳市第五届党代会上,王荣做《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工作报告。
“王荣抵深后,在提出‘经营城市’的主政思路后,这次党代会还是他首次系统阐述深圳发展战略。”一位参加这次党代会分组讨论的代表说。而这一发展战略归结到一点,就是深圳必须“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在新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
对于如何走出一条新路,报告指出,未来的深圳将以支持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为主,推动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布局深圳,以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提升、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到2015年,实现深圳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
对于这一发展方向与定位,深圳当地观察家认为体现了对于探索深圳发展方向与路径上的传承。
而王荣报告的亮点在于,首次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及深圳的惠民政策、民生发展问题。外来劳务工在深圳的福利待遇程度、权益保障等问题在报告中多次被提及,对于深圳外来工问题,王荣多次调研和了解,而对于外来工的处置,他曾主政的苏州有着成功的经验:提高他们的文化生活、让其融入城市文化空间,让他们共享城市的文化福利水平,尽可能放宽入户条件。
许勤在当选市长的履新讲话中,亦将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本届政府要担当的五大使命与任务的重点,他称“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全面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此外,对于深圳后特区时代的发展,多方人士均对“王许配”的一系列新政给予了很高的期许。
排在首位的是,大力推进深圳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不少人士呼吁深圳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当大有可为,应先于国内其他同等城市实现“一级政府管理”,理顺“三级管理”的事权关系,在未来两三年内初步实现行政权三分。
另外,能否抓住一体化、特区外扩战略性机遇,真正从长远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规划深圳,也广为外界关注。目前,则有包括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官员治理机制改革、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等系列问题等待破题。
正如王荣在一次调研时所言,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区外扩解决了深圳的发展空间与土地资源问题;但政府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体化过程中做到和谐共振,在新区建设中不浪费资源,妥善解决关外历史遗留的各种问题。这同时也是深圳未来30年持续高效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一些涉及到政府治理约束机制和深圳未来发展的政策,已于第一时间陆续出台。
2009年7月,王、许二人空降深圳后一个月,深圳即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这个改革方案一出台,就被认为“既未体现特区速度”,也没有像期待中那样具有分量和创新性。王荣坚称,“改革也有一个过程”。
2009年11月25日,深圳市出台“两规”,主要针对各级领导干部用权、用钱、用人为监督重点,规定“裸体官员”不得担任党政“一把手”,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制度漏洞。
王荣继续并强化了深圳的高新技术传统优势,称深圳要“建立互联网特区”,高新技术产业要成为新一轮经济转型的引擎。到2015年,使深圳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使深圳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互联网产业领先城市。对此,王荣亲自出面,邀来电子商务大腕阿里巴巴与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深圳新30年如何开局?“王许配”又将如何展开政经新政?未来值得期待。
6月5日,随着深圳市第五届人代会闭幕,深圳迎来了“后一个30年”的首个党政领导搭档——市委书记王荣和市长许勤。
王荣、许勤,一个52岁,一个49岁,一个拥有博导头衔,一个拥有博士学位,是深圳政坛前所未有的双博士高学历组合,坊间认为“这样的组合已经赶得上新加坡的水准”。
此言与其说是称赞,不如说是期待。多年以来,深圳一直都在试图摆脱后特区时代的阴影。进入2010年,深圳最大出口企业富士康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将多年代工城市积累的顽疾暴露无余;同时特区内外一体化方案获批,如同一场“及时雨”,成为深圳发展的全新机遇。
忧患与希望同在,以30年之名,深圳需要一个新的开始,“王许配”无疑承载着众多厚望。
“王许配”
6月7日,许勤当选深圳市市长的第三天,广州本地媒体用近7000字的长文,向深圳市民详解了这位深圳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
根据媒体的解读,在来深圳之前,许勤可谓一名“资深”高新技术产业官员,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长期从事高科技产业相关工作。在国家发改委累迁至高技术产业司司长后,2008年4月,许勤挂职深圳市委常委一职,当年5月,当选为深圳市常务副市长。
在当选市长之前的两年期间,许勤在深圳行事低调,公开露面的场合大多与其本行高新产业相关,如“高交会”、“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等,这些都是其在国家发改委高新司任职时就已熟悉的场合。
担任深圳市常务副市长期间,许勤主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他推动下,深圳成为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一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2009年还出台了互联网、新能源、生物三大产业振兴规划,目标为2015年达到6500亿的产值规模。
与许勤被详解一样,一年前的6月15日,王荣调任深圳市代市长的第3天,深圳当地媒体亦专刊解密王荣。
2009年6月12日,王荣被“突击任命”从苏州市委书记任上空降深圳,对此,他亦颇为感慨:“我到深圳来工作真的是相当突然,前后从接到通知到深圳来履行完代市长的手续,大概也就是2天时间,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不过,在“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淡泊名利,公道正派”的履新宣言下,王荣很快融入深圳。这位擅长宏观与战略的“班长”亲自打出租车体验深圳打车难问题、在深圳广电集团“民心桥”节目中与群众沟通交流,给深圳留下了体察民情、善于倾听民间意见的印象。
2009年12月1日,深圳新闻网“深圳论坛”一篇《我们一起当市长》成为热门英雄帖,引起数万跟帖。王荣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向一群热爱深圳、关心深圳发展的民间智囊问计,让他们对深圳“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重大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等发表真知灼见”。
王荣和许勤都有博士学位,是新一代技术官员的代表人物。王荣还曾是南京农业科学院的博导,在网络上,他被深圳的市民称为“王博”。两位学者型官员的背景,让人对于深圳的未来与发展平添了许多想象空间。
“两个人都很年轻,而且均具有工科及熟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背景……两人搭档,将对未来深圳的发展走向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对于未来深圳打造高新科技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有很大好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如此分析。
新的坐标系
在一位深圳本土观察家看来,“王许配”更重要的深意还在于,两人均是非常时刻中央钦点的官员,从全局角度而言,意味着对深圳价值的重新发现。站在深圳特区成立30年的门槛上,这尤为迫切。
在过去的30年里,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在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之后,随着特区政策的普惠化,深圳在未来中国改革历程中担当什么角色,纪念深圳的意义何在,这些疑问总是被各方有意无意提及。
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肖滨看来,唯有重新发展、发掘深圳价值,纪念特区30年才有意义。“纪念不是为了回顾过去的光荣,更重要的是为未来求解。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命已经完成,要想在中国未来改革过程中有所担当,就必须重新发掘深圳价值。”
汪玉凯则认为未来深圳仍将是中国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过去,深圳的窗口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方面,未来,除了经济和高科技之外,深圳还将是一个行政体制改革层面的国家窗口。”
不过在汪玉凯看来,“这个定位需要人来实现,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目标定得再高也实现不了。因此,深圳未来的发展定位决定了要选择什么样的干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对此,王荣、许勤具有理性而深刻的认识。
“对于一个人来说,30岁是而立之年,精力充沛;对于一个城市,30年同样也是一个关键的年份。”5月23日,在深圳第五次党代会上,王荣强调这次党代会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而立之年”的深圳发展定位问题,“诚如对人而言,而立之年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目标定不准,就有可能走错路;如果路径选不好,就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如果稍稍犹豫晃一晃,时间就会过去,就可能错过难得的机遇;如果无所事事,就可能未老先衰,被别人赶超。”
为此,王荣提议,在深圳市第五届党代会和第五届人代会上,特意安排了一个环节——安排所有党员代表、人大代表集中收看电视剧《命运》的浓缩版。《命运》是深圳为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而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再现了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风雨历程。在4月的一次会议上,王荣4次提及该电视剧,并批示予以肯定。
而在6月7日,深圳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选举产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许勤亦谈到,“本届政府受命于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既承前启后,又继往开来,肩负特殊使命、特殊任务。要不辱使命,首先要站在新的坐标系里清醒地认识和判断本届政府所处的历史方位,对当前的定位看得准,才能更好地谋划未来。”
许勤指出,这个坐标系包括六个维度:更高的平台、更高的期望、更高的目标、更多的挑战、更多的问题、更多的要求,“当前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如履薄冰”,“如何在前人打好的基础上把握历史机遇,更进一步,对本届政府是一个考验”。
走出一条新路
2010年5月24日,在深圳市第五届党代会上,王荣做《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工作报告。
“王荣抵深后,在提出‘经营城市’的主政思路后,这次党代会还是他首次系统阐述深圳发展战略。”一位参加这次党代会分组讨论的代表说。而这一发展战略归结到一点,就是深圳必须“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在新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
对于如何走出一条新路,报告指出,未来的深圳将以支持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为主,推动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布局深圳,以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提升、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到2015年,实现深圳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
对于这一发展方向与定位,深圳当地观察家认为体现了对于探索深圳发展方向与路径上的传承。
而王荣报告的亮点在于,首次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及深圳的惠民政策、民生发展问题。外来劳务工在深圳的福利待遇程度、权益保障等问题在报告中多次被提及,对于深圳外来工问题,王荣多次调研和了解,而对于外来工的处置,他曾主政的苏州有着成功的经验:提高他们的文化生活、让其融入城市文化空间,让他们共享城市的文化福利水平,尽可能放宽入户条件。
许勤在当选市长的履新讲话中,亦将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本届政府要担当的五大使命与任务的重点,他称“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全面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此外,对于深圳后特区时代的发展,多方人士均对“王许配”的一系列新政给予了很高的期许。
排在首位的是,大力推进深圳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不少人士呼吁深圳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当大有可为,应先于国内其他同等城市实现“一级政府管理”,理顺“三级管理”的事权关系,在未来两三年内初步实现行政权三分。
另外,能否抓住一体化、特区外扩战略性机遇,真正从长远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规划深圳,也广为外界关注。目前,则有包括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官员治理机制改革、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等系列问题等待破题。
正如王荣在一次调研时所言,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区外扩解决了深圳的发展空间与土地资源问题;但政府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体化过程中做到和谐共振,在新区建设中不浪费资源,妥善解决关外历史遗留的各种问题。这同时也是深圳未来30年持续高效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一些涉及到政府治理约束机制和深圳未来发展的政策,已于第一时间陆续出台。
2009年7月,王、许二人空降深圳后一个月,深圳即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这个改革方案一出台,就被认为“既未体现特区速度”,也没有像期待中那样具有分量和创新性。王荣坚称,“改革也有一个过程”。
2009年11月25日,深圳市出台“两规”,主要针对各级领导干部用权、用钱、用人为监督重点,规定“裸体官员”不得担任党政“一把手”,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制度漏洞。
王荣继续并强化了深圳的高新技术传统优势,称深圳要“建立互联网特区”,高新技术产业要成为新一轮经济转型的引擎。到2015年,使深圳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使深圳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互联网产业领先城市。对此,王荣亲自出面,邀来电子商务大腕阿里巴巴与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深圳新30年如何开局?“王许配”又将如何展开政经新政?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