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打错电话》明小小说体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ven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读到一篇非常特殊的小小说《打错电话》。几番咀嚼之后,自觉不自觉地就和当前的考场作文联系起来,觉得很有些话要说说。
  《打错电话》,这个标题,初看很一般化,很生活化。在电话如此普及的今天,打错个把电话,是很普通的事。一般人是不会于此生发,而写出一篇优秀之作的,只有懂得写作技巧的人。才能于看似不起眼处,妙构佳文。细细想来,这个看似平常的标题,还真暗藏着吸引力。
  《打错电话》除了标题耐看外,以下几点也是非常突出的:
  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学二年级的“我”,在一个星期天,揣着刚发的奖学金,兴冲冲地跑到了附近一家话吧,迫不及待地抓起电话,想尽快把自己在这学期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喜讯告诉妈妈。可不曾想,忙中出错,拨错了号码。接电话的是一位苦等儿子电话的母亲,还没等“我”说清楚,“母亲”就唠叨开了,简直就不容“我”插嘴。阴差阳错,意料之外,毫不相干的两个陌生人,竟成了一对母子。可细细想想,故事虽然出人意料,但出于对母亲的爱(何况还是一位病重的母亲),孝敬母亲的“我”,是不会也不忍心拒绝这样一位母亲思儿的电话的。这又是在生活情理之中。
  二是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整篇小说的情节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偶然打错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恰巧又是位盼儿心切的母亲,“我”也就将错就错,假扮儿子,慰藉“母亲”。作者把无限感人的母爱,为公牺牲的男儿精神,采用散文的笔法,于叙写之中,高度地凝聚出来。
  三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打错一个电话,接电话的又恰巧是一位盼儿心切的母亲,这纯属偶然。但是。“我”会听“母亲”唠叨下去,而且一次一次还给“母亲”打着电话,安慰“母亲”,这又是出于母爱的感召力,这又是必然的。这就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
  四是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整篇小说,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非常细小的事情,可是却能看到一个英雄儿子和英雄母亲的感人故事,这就犹如盆中藏月,令人感喟吁吁。
  如此的写作技巧,不禁让我想到了考场上的一些作文。
  综观近年来高考考场作文,得高分者很大一部分写的是小小说体的作文,究其原因:一是小小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给人以生动形象感和新鲜感,让人能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二是一般学生不去写或写不好。
  小小说体作为叙事类文体,具有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其创作技巧完全可以为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提供借鉴。翻阅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发现,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微型小说式的作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如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赤兔之死》、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第九次的微笑》、2003年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的《县长的笔记本》、2006年江西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的《瘦脑吧》等,都属此类,都获得了满分,都获得了好评。高考作文的成功例子,证明了借鉴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进行作文训练,必将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和作文应试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践证明,借鉴当代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来攻克考场作文的难关,不失为一条光明之路。
  那么,利用小小说体来写考场作文,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读了《打错电话》一文,我以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选题沙里淘金;立意一叶知秋;结构巧夺天工;情节出奇制胜;人物画龙点睛;语言惜墨如金。
  古人在谈到写文章的要求时,也说要做到“龙头、熊腰、豹尾”,这也适用于写小小说。小小说要求开头造成悬念,扣人心弦,然后居高临下,势不可遏,或者投石击水,一波三折。也可以开头开门见山,挥斧直取,而后含蓄蕴藉,曲径通幽。结尾则要求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或紧急刹车,含蓄有力;或抖开包袱,揭出底牌,使主题得到升华,出于读者意料,使读者大吃一惊。
  读完《打错电话》,觉得微型小说应该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
  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打错电话》约一千字。因此,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凝练,不允许作品中有赘词几句。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全文只有七行字,却具有长篇小说的全部情节。
  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例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就写得十分别致而耐人寻味。
  密。指的是结构严密。微型小说的作者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因此,特别要在选材、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如《打错电话》,只切取生活中的一个镜头,进行精雕细刻,结构极其严密。
  奇。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微型小说的特点多半在于一个“奇”字。许多中外作家的优秀作品就常在结尾处使人拍案叫绝。如邵宝健的《永远的门》,结尾就出乎意料。这篇《打错电话》的结尾同样出人意料。
  [作者单位:江西樟树清江中学]
  
  [附]
  打错电话
  郑秀芳
  
  那年上大学二年级。一个星期天,我揣着刚发的奖学金,兴冲冲地跑到了附近一家话吧,迫不及待地抓起电话,想尽快把自己在这学期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喜讯告诉妈妈。
  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拨完长途区号后又按完了电话号码:370016。
  “喂!”那边传来一位中年妇女的声音。
  “妈妈,您好!”我冲着电话欢呼。
  “欣儿,欣儿……是你……”电话拨错了?“欣儿”是谁?她又是谁?我故意拖长了声音:“你是——”
  “我是妈妈呀!怎么才半年时间,就连妈妈的声音都听不出了。一直没收到你的信,可把妈妈想死了……”
  电话里传来轻轻的抽泣,但她丝毫不容我插话,继续哽咽道:“欣儿,这半年你们部队很忙吗?上次我病了,整天胡思乱想,想见你。我让你爸爸拍电报唤你回来。可他说,你看见我躺在医院里会伤心,会影响工作的,等我病好了再让你回来。欣儿,我现在出院了,病也全好了,你赶快抽个机会回来吧!
  我的嘴张了几次,却什么也没说出来。我明白了这位母亲的儿子是一名军人,她半年没能与儿子取得联系了。我心里揣度着这位思儿心切的母亲,情不自禁地以一个儿子的口吻对着电话说:“妈妈,现在我们部队训练任务紧。等这阵忙过了,我一定回来看你。”
  她高兴了,又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我实在不知应该怎样结束这场通话,只记得在谈到最后时我说了句:“再见,妈妈。以后每个月我都会给你打电话的。”
  结账时,我才从电话单上发现刚拨打的号码是“390016”。
  此后,我没忘每个月给那位“妈妈”打电话。逐渐地我从谈话中了解到一些关于她儿子的情况。他叫吴国欣,在家时喜欢抱着吉他唱歌,入伍刚满一年,是连队的文艺骨干。但吴国欣到底在哪个部队?他为什么半年没与家里联系?那个“家”又在哪里?又过了一个月,我再次如期拨通了电话。“喂!”是一个男子的声音,我尴尬支吾着:“喂……请问……”
  “你找谁?”他极不耐烦地吼了起来。
  “对不起……可能是拨错了号码。”我心里有点发怵,准备放下电话。
  “喂!你是不是……”显然,他可能记起了什么,但又不知该怎样说,是怕我挂了电话,声音缓和了下来:“对不起……我是吴国欣的爸爸,是你每月给他妈妈打电话吗?”
  “嗯!告诉我,你们家究竟是怎么回事?吴国欣在哪里?为什么……为什么他从不跟家里联系?”我感情的闸门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胸中一个个横七竖八的问号都往外涌。
  原来吴国欣是他们的独生子,入伍刚两个月时,他母亲就被医院确诊为白血病晚期。也许是祸不单行,入伍仅半年的吴国欣在一次抗洪抢险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部队给他追记了二等功。电话中,吴国欣的爸爸接着说:“吴国欣的妈妈一直把儿子作为她的精神支柱,为了能再亲眼看一次儿子,她与病魔展开了顽强的抗争。在这时,我怎么能告诉她,我们的儿子已……”说到这,那位坚强的父亲也禁不住呜咽起来。
  “别说了,让妈妈接电话吧!”我的眼泪不可抑制地流了下来。
  “她……她昨天又犯病了,现在正躺在医院……她做完手术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回家等儿子的电话……”
  我的喉咙哽住了。半晌,我才结结巴巴地说:“等妈妈出院了,我再给她打电话。”
其他文献
潘洗尘,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  从1983年发表后来被《读者文摘》、《中学生早读课本》等数百余家报刊、书籍收录转载的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今,共创作并发表了诗歌作品80余首,其中,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2000年入选全日制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期刊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匿迹了。就姓氏而言,欧洲的姓氏记录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日本普及姓氏也才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而中国许多姓氏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批姓氏。北宋时候流传的《百家姓》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姓氏。在一般人看来,姓氏与基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然而,在一些科学家的眼里,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
期刊
2006年的文坛已经成熟了,有更多的人学会了炒作和商业包装,博客这东西也成功地从私人网志转化为贴大字报彼此谩骂和甩闲话的专用烂墙头,一些媒体人整天趴在烂墙头上观望,眼巴巴等着风吹草动,而这样的目光影响了职业的判断。  2006年的文坛已经成熟了,育更多的人学会了炒作和商业包装,博客这东西也成功地从私人网志转化为贴大字报彼此谩骂和甩闲话的专用烂墙头,一些媒体人整天趴在烂墙头上观望,眼巴巴等着风吹草动
期刊
母语情  一考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了太多的民族底蕴,太浓厚的民族感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当今世界多元竞争与交汇的时代,向着五湖四海的兄弟朋友喊出中国话,将是怎样一种自豪与荣耀。  汉语,在经历千百年历史的沉淀后,反而更见香醇。我常常在古典诗词中捕捉古代汉语的魅影,并在有意无意间体会古今一脉相承的丝丝缕缕的联系。  究竟是哪一个不平凡的喉咙吟出了汉语的第一个音符
期刊
紫色的守望  高三⑻班曹 婧    一  不知不觉,2005年夏季悄悄走过。转眼,17岁的我便要读高三了,在金秋来临之际。  学长们都说,高三生活苦不堪言,是无言的抗争,更是昏天暗地的历程。  以前,我或许没有发言权。但现在,我拿到了这张pass卡,拥有了这权利,只是所思所感却有所不同。    二  初上高三,我还是迷茫的,印象中高三应该很紧张的。若说别的年级用周算时间,那么高三就得用天算了。我总
期刊
由小作家联盟网站负责策划和操作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小作家排行榜”)评选活动于2006年底揭榜,排行前10名的依次是:金瑞锋、韩寒、李傻傻、张悦然、刘卫东、白雪、麻宁、李海洋、林静宜、春树。关于此次评选的标准.小作家联盟网站负责人陈平强调:“我们作为熟悉80后内情的人。人品、文品、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创造性、变化性、个性化、情感化、技巧化、想象力、才华、潜力、80后自己的意
期刊
走进妈妈的门  311班 邓海花    我轻轻地推开房门,一缕阳光飞快地穿过我,又溜走了。夕阳西下,我看见妈妈在偷偷哭泣。她像个小孩,蜷在床上,把自己的秘密包得很紧。窗外摇曳的树枝晃着她柔弱的双肩,在为夏天送别的蝈蝈声中,妈妈那强忍住的抽噎仿佛是一阵早秋的风。  真不知她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思念远在贵州的爸爸,不然就是替生病的奶奶着急,再不就是生我的气啦?记不清哪次争执可以让她流泪了,按我的标准,
期刊
评:于国松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
期刊
“但是”这个连词,好似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  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比方说:这女孩身材不错,但是——皮肤黑了些。  不知“但是”这个词刚发明的时候,对它前后意思的分量,是否大致公允?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单纯纽带,并不偏谁向谁。后来在长期的使用磨损中,悄悄变了。无论在它之前,堆积了多少褒词,“但是”一出,便像洒了盐酸的污垢,优点
期刊
永 恒  0518班 落点    如果相遇注定要承受彼此的伤害。那么,我希望,下辈子,你我不要在那个零碎的午后相遇。  下辈子,就让我一个人,一个人在那棵槐树下徘徊,纪念我们死去的友情  ——题记    总想写我们一年四季的事。写那个春雨中我们狂跑的下午,溅起水花一朵朵;写那个夏风中我们狂笑的圆曲。哆啦咪发嗦,动听可人;写那个秋风中我们狂转的舞姿,旋出的华尔兹,世上无双;写那个冬霜中我们奔驰的身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