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的心灵对接 童年生话的诗意再现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dan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洗尘,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
  从1983年发表后来被《读者文摘》、《中学生早读课本》等数百余家报刊、书籍收录转载的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今,共创作并发表了诗歌作品80余首,其中,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2000年入选全日制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月,我们看海去》2004年入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遥想1970年的冬天、
  潘洗尘
  
  1970年的冬天 我是一个快乐的小二郎
  背着粗布的书包上学堂
  两间茅草屋 一块打麦场
  屋子里读书 院子里打闹
  一篇课文念八遍
  加减乘除写满墙
  渴了一捧雪水 饿了一块干粮
  爹娘打 我不哭
  老师骂 泪汪汪
  
  快乐的小二郎 早起晚归上学堂
  天天长学问 大字识几筐
  转眼春节到 娘铺纸 爹研磨
  歪歪扭扭字两行
  里一张 外一张
  抬头见喜 六畜兴旺
  
  噢 快乐的小二郎
  背着书包上学堂
  蹦蹦跳跳青草绿
  蹦蹦跳跳青草黄
  真的不怕日头晒
  真的不怕风雨狂
  ……
  
  如今我的故乡在梦乡
  惟有夜深人静时
  才会看见1970年的冬天
  看见那个背着粗布书包的
  快乐的小二郎
  而那两间茅草屋啊
  梦中是学堂
  醒来是天堂
  潘洗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走向诗坛的著名诗人,有诗集《一生不可自决》等。现为天问文化传媒机构董事长。其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选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月,我们看海去》选人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这两首诗与本文要赏析的《遥想1970年的冬天》并称为潘洗尘诗作的三驾金色马车。
  潘洗尘似乎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诗人,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色诗人最为恰切。现实世界中的浮躁与喧嚣,商海大潮中的颠簸和劳顿,都没有剥蚀掉他人性中的清爽和美丽,诗心中的唯美和明彻。他的诗心依旧诗情仍在,同时我们也鲜明地感觉得到他的精神天地的不断拓展和人性理念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他的诗歌创作与早期创作有了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情怀,这是他人性中最柔软、最温馨的一面的展示。他的诗风也愈加情真意切,朴实自然,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无论是诗的质地感和诗的音乐性,都愈加强势和浓炽。这首《遥想1970年的冬天》,是他近年诗歌风景中升起的美丽彩虹,有空山晴雨般的清丽素朴,有沁人心脾般的爽快宜人。一经发表,即备受读者喜爱,广为传唱。
  这首《遥想1970年的冬天》,所撷取的生活场景并不新鲜,歌咏童年也常常是诗人乐而为之的。但恰恰就在这样一首诗中体现了潘洗尘实实在在的生命质感和深厚丰沛的生命体验。诗歌从来都是源自灵魂、源自生命的,诗歌从来都是个体生命的本真体验。这首诗在看似轻俏和悠扬的节律中,精心营构了诗人们灵魂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家园。你看,茅屋、麦场是那个时代固有的农村风光,雪水、干粮是那个时代物质生活的见证,念书、写字是诗人童年时期美好生活追求和理想抱负的写照,蹦蹦跳跳、快快乐乐是诗人生命形式和生命活力的彰显。这首诗时空跨度极大,情感蕴积极深,在轻灵诙谐的笔调中再现了那一段令人终生难忘的历史,寄寓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情眷恋。是的,物质生活的贫困遮掩不住天真烂漫的情调,文化生活的单一难以消弭热烈纯美的追求,读之能令每一个人动容!让人在轻松的吟咏中一下子进入了童年,驾驭着优美的诗歌文字,逆行于时光隧道,让你找到一种特别遥远的陌生而亲切的感觉。如果不是对复杂的人生世界有深切体验的人,很难以如此简约的形式写得感人至深,在自然晓畅的抒写中传达出一种饱满的生活气息和梦幻般的意绪。我们可以从许多因诗句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中走向深度,“梦中是学堂,醒来是天堂”,——这是本诗的诗眼所在,普普通通的词句却成了可以穿越于人心通道的命运的谣曲。著名诗歌评论家张同吾特别赞赏这首诗,他说:“我鲜明地感觉到洗尘近作中,弥漫着浓郁的恋旧情结。《遥想1970年的冬天》,是最典型的一首诗。他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超脱于历史和政治的羁绊,而荡涤于烂漫童心之中,让人性的光芒照彻天宇。”
  这首诗的艺术美一如它的思想美一样令人心醉神痴。这首诗是典型的民谣体,却写得意趣横生。它成功地化用了传统民歌《小呀么小儿郎》,而做到了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一般。欣赏这首诗要特别注意它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在语言上、形式上所具有的同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它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的情感、情绪和声音的显现形式。这首诗不正是如此吗?它的抒情律动、建行形式、韵脚搭配、叠词运用、回环复沓等等,不都鲜明地体现了它的音乐美吗?潘洗尘极力主张诗歌的诵读,他说:“诗歌必须是发出声音来的,现在,诗歌已有十几年发不出声音来了,这真是一个莫大的遗憾。”的确,诗人一以贯之坚持他的创作方向,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可读可赏、易诵易唱,有的还被音乐家谱曲演唱,脍炙人口。
  诗歌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它起于心智的深刻体验,终于审美的感动,令人获得了智慧和形式的欢愉,智性和感性的融合。潘洗尘的诗恰恰就有这种特殊的感染力。我们衷心祝愿潘洗尘保持内心的敏感和完整,不断为诗歌艺术王国创造语言的奇迹。
  [作者单位:河北石家庄
  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小说中的“父亲”想逃离现实的困境却在无意中陷入了更加残酷的困境,最后却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主人公宿命的人生悲剧正如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谬所言:荒诞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基本生存处境,现代人被抛在这种处境中无处可逃,他唯一可做的是如何面对荒诞并在荒诞中学会生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是说,不同年龄层次、知识背景、人生阅历的人对哈姆雷特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形
期刊
我经过天空,经过沙丘,经过生活的此起彼伏,经过爱情的空中阁楼,经过漫无止境的寒冷和无助,经过失去挚友的悲剧,我看见有人从命运里走出了残梦。我发现原先费尽心机想告别的2005年寒假,真的被自己告别了,剩下的只有告别后的支离破碎。  有人这样告诉我:美丽故事的开始,悲剧便在倒计时。很消极的一句话,我莫名地喜欢。常常不知不觉吟出这句话时,忽然发现自认为坚强的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因为我强烈地感受到所有的人在
期刊
晚秋的乡愁  蓉子    紫色雏菊簇立在更深色的瓶内  在刻镂着福与寿字的古老花瓮  在异乡的风里凄愁    而虚静落下  在昔日家屋  在远处山冈    云淡淡曳过  风轻轻扬过山头  水悠悠溜走  有琵琶声的哀怨滴落在水上    看青青的潭水有多冷  十月的寒意有多深以及  幽壑奔冽的光  有一种可触及的悲凉    啊! 谁说秋天月圆  佳节中尽是残缺  每一回西风走过  总踩痛我思乡的弦! 
期刊
[话题]    据传,在印度一座庙供奉的神常能满足人们的一些心愿。一天,一位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人路过那里,一些人同情地说:“可怜的家伙,难道要向神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话让那人听到了,他转过身来说:“不是的,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我只是想告诉神,少了一条腿后,我的日子仍然充满了生机。”  的确,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一些残缺。那么,面对残缺的事实,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请以“面对残缺”为话题写
期刊
胡 静/评    一    如果我能绕过一湾流水和看到一簇桃红,我知道,那是我魂归的时刻。  我病得如此严重,以至于不敢在泥泞中走回父亲的清明。可我又渴望着凝视一株没被道路铲除的枯桩,看它爆发出三月争先恐后的绿芽来。  我看见榆树上有牛擦痒的痕迹,老年人把冬天的鼻涕抹在矮墙上。阳光正在乡下悠然地游走,星星全去了田野的上空。蛙声留给了乡村,蛙肉留给了城市;可是它们前仆后继地歌唱,就是粮食的本来面目。
期刊
走自己的路  一考生    幼时,初学走路,祖母耳提面命:“走路时不要东张西望,要看着脚下。看到果皮一定要绕开。”可是每每因为顽皮故意踩进了水坑,弄脏了新买的裙子。  后来,走进了学校,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丑小鸭最终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这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常常在心里嘀咕:为什么丑小鸭一定要变成白天鹅,当自己不也挺好?  一天天长大,经常因为特立独行处处碰壁,
期刊
雪的遐思  汤吉婧    下雪了。  轻盈的雪花漫天飞舞着,飞到了路旁的杨树上,为它们戴上了晶莹的“玉冠”,缀满了闪亮的银条。微风徐来,玉树琼枝就随着雪花翩翩起舞。一望无际的大地也铺上了白色的地毯,万物都着上了银装,仿佛变魔术一样,瞬间让世界变得如此神奇。  望着这美得无以复加的景色,我不禁出神了:雪为什么会是白色的呢?  晶莹的雪花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拂过,有的顽皮地钻进了我的衣领里。我捉住了它,但
期刊
谢正龙/评  我从十几年前的一个黄昏开始迷恋村庄。在这之前我很少考虑村庄是怎么回事。村庄就是人群聚集的地方,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息繁衍,传说繁密得像天上的星里。我就住在村庄里。几间民房,一棵榆树,一只碾盘或一口辘轳井,还有鸡窝和柴草垛。我深居其中,却可以对它们视而不见。  某一日,我在日落黄昏的大堤上忽然闻到了村庄的味道。那种味道是从声音引起的,是牛的哞声。邻居家的牛母子在这个黄昏经历了生离死别,小
期刊
向恶搞说“NO”  次倩男    也许从孙悟空说“曾经有一份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开始,这个世界变了,星星不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再是那个月亮,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玩笑的纱裙,绕着世界旋转。  响当当的孙悟空也拥有了爱情。虽说猴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毕竟孙悟空是我们几代人心中的经典,是不容大话、不容戏说的。  唐僧爱上了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美艳,法海爱上了白素贞,这好像是一场闹剧,一场可笑的游戏
期刊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人类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否则人类就会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我们怎样适应被污染了的地球环境呢?朱宏的微型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那就是改造我们的器官。研读这篇小说,笔者以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构思新颖。这篇小说本来是表现环保的主题,作者却没有从如何爱护我们的环境入手,写怎样去改造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