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洗尘,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
从1983年发表后来被《读者文摘》、《中学生早读课本》等数百余家报刊、书籍收录转载的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今,共创作并发表了诗歌作品80余首,其中,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2000年入选全日制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月,我们看海去》2004年入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遥想1970年的冬天、
潘洗尘
1970年的冬天 我是一个快乐的小二郎
背着粗布的书包上学堂
两间茅草屋 一块打麦场
屋子里读书 院子里打闹
一篇课文念八遍
加减乘除写满墙
渴了一捧雪水 饿了一块干粮
爹娘打 我不哭
老师骂 泪汪汪
快乐的小二郎 早起晚归上学堂
天天长学问 大字识几筐
转眼春节到 娘铺纸 爹研磨
歪歪扭扭字两行
里一张 外一张
抬头见喜 六畜兴旺
噢 快乐的小二郎
背着书包上学堂
蹦蹦跳跳青草绿
蹦蹦跳跳青草黄
真的不怕日头晒
真的不怕风雨狂
……
如今我的故乡在梦乡
惟有夜深人静时
才会看见1970年的冬天
看见那个背着粗布书包的
快乐的小二郎
而那两间茅草屋啊
梦中是学堂
醒来是天堂
潘洗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走向诗坛的著名诗人,有诗集《一生不可自决》等。现为天问文化传媒机构董事长。其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选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月,我们看海去》选人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这两首诗与本文要赏析的《遥想1970年的冬天》并称为潘洗尘诗作的三驾金色马车。
潘洗尘似乎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诗人,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色诗人最为恰切。现实世界中的浮躁与喧嚣,商海大潮中的颠簸和劳顿,都没有剥蚀掉他人性中的清爽和美丽,诗心中的唯美和明彻。他的诗心依旧诗情仍在,同时我们也鲜明地感觉得到他的精神天地的不断拓展和人性理念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他的诗歌创作与早期创作有了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情怀,这是他人性中最柔软、最温馨的一面的展示。他的诗风也愈加情真意切,朴实自然,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无论是诗的质地感和诗的音乐性,都愈加强势和浓炽。这首《遥想1970年的冬天》,是他近年诗歌风景中升起的美丽彩虹,有空山晴雨般的清丽素朴,有沁人心脾般的爽快宜人。一经发表,即备受读者喜爱,广为传唱。
这首《遥想1970年的冬天》,所撷取的生活场景并不新鲜,歌咏童年也常常是诗人乐而为之的。但恰恰就在这样一首诗中体现了潘洗尘实实在在的生命质感和深厚丰沛的生命体验。诗歌从来都是源自灵魂、源自生命的,诗歌从来都是个体生命的本真体验。这首诗在看似轻俏和悠扬的节律中,精心营构了诗人们灵魂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家园。你看,茅屋、麦场是那个时代固有的农村风光,雪水、干粮是那个时代物质生活的见证,念书、写字是诗人童年时期美好生活追求和理想抱负的写照,蹦蹦跳跳、快快乐乐是诗人生命形式和生命活力的彰显。这首诗时空跨度极大,情感蕴积极深,在轻灵诙谐的笔调中再现了那一段令人终生难忘的历史,寄寓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情眷恋。是的,物质生活的贫困遮掩不住天真烂漫的情调,文化生活的单一难以消弭热烈纯美的追求,读之能令每一个人动容!让人在轻松的吟咏中一下子进入了童年,驾驭着优美的诗歌文字,逆行于时光隧道,让你找到一种特别遥远的陌生而亲切的感觉。如果不是对复杂的人生世界有深切体验的人,很难以如此简约的形式写得感人至深,在自然晓畅的抒写中传达出一种饱满的生活气息和梦幻般的意绪。我们可以从许多因诗句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中走向深度,“梦中是学堂,醒来是天堂”,——这是本诗的诗眼所在,普普通通的词句却成了可以穿越于人心通道的命运的谣曲。著名诗歌评论家张同吾特别赞赏这首诗,他说:“我鲜明地感觉到洗尘近作中,弥漫着浓郁的恋旧情结。《遥想1970年的冬天》,是最典型的一首诗。他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超脱于历史和政治的羁绊,而荡涤于烂漫童心之中,让人性的光芒照彻天宇。”
这首诗的艺术美一如它的思想美一样令人心醉神痴。这首诗是典型的民谣体,却写得意趣横生。它成功地化用了传统民歌《小呀么小儿郎》,而做到了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一般。欣赏这首诗要特别注意它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在语言上、形式上所具有的同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它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的情感、情绪和声音的显现形式。这首诗不正是如此吗?它的抒情律动、建行形式、韵脚搭配、叠词运用、回环复沓等等,不都鲜明地体现了它的音乐美吗?潘洗尘极力主张诗歌的诵读,他说:“诗歌必须是发出声音来的,现在,诗歌已有十几年发不出声音来了,这真是一个莫大的遗憾。”的确,诗人一以贯之坚持他的创作方向,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可读可赏、易诵易唱,有的还被音乐家谱曲演唱,脍炙人口。
诗歌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它起于心智的深刻体验,终于审美的感动,令人获得了智慧和形式的欢愉,智性和感性的融合。潘洗尘的诗恰恰就有这种特殊的感染力。我们衷心祝愿潘洗尘保持内心的敏感和完整,不断为诗歌艺术王国创造语言的奇迹。
[作者单位:河北石家庄
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从1983年发表后来被《读者文摘》、《中学生早读课本》等数百余家报刊、书籍收录转载的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今,共创作并发表了诗歌作品80余首,其中,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2000年入选全日制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月,我们看海去》2004年入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遥想1970年的冬天、
潘洗尘
1970年的冬天 我是一个快乐的小二郎
背着粗布的书包上学堂
两间茅草屋 一块打麦场
屋子里读书 院子里打闹
一篇课文念八遍
加减乘除写满墙
渴了一捧雪水 饿了一块干粮
爹娘打 我不哭
老师骂 泪汪汪
快乐的小二郎 早起晚归上学堂
天天长学问 大字识几筐
转眼春节到 娘铺纸 爹研磨
歪歪扭扭字两行
里一张 外一张
抬头见喜 六畜兴旺
噢 快乐的小二郎
背着书包上学堂
蹦蹦跳跳青草绿
蹦蹦跳跳青草黄
真的不怕日头晒
真的不怕风雨狂
……
如今我的故乡在梦乡
惟有夜深人静时
才会看见1970年的冬天
看见那个背着粗布书包的
快乐的小二郎
而那两间茅草屋啊
梦中是学堂
醒来是天堂
潘洗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走向诗坛的著名诗人,有诗集《一生不可自决》等。现为天问文化传媒机构董事长。其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选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月,我们看海去》选人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这两首诗与本文要赏析的《遥想1970年的冬天》并称为潘洗尘诗作的三驾金色马车。
潘洗尘似乎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诗人,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色诗人最为恰切。现实世界中的浮躁与喧嚣,商海大潮中的颠簸和劳顿,都没有剥蚀掉他人性中的清爽和美丽,诗心中的唯美和明彻。他的诗心依旧诗情仍在,同时我们也鲜明地感觉得到他的精神天地的不断拓展和人性理念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他的诗歌创作与早期创作有了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情怀,这是他人性中最柔软、最温馨的一面的展示。他的诗风也愈加情真意切,朴实自然,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无论是诗的质地感和诗的音乐性,都愈加强势和浓炽。这首《遥想1970年的冬天》,是他近年诗歌风景中升起的美丽彩虹,有空山晴雨般的清丽素朴,有沁人心脾般的爽快宜人。一经发表,即备受读者喜爱,广为传唱。
这首《遥想1970年的冬天》,所撷取的生活场景并不新鲜,歌咏童年也常常是诗人乐而为之的。但恰恰就在这样一首诗中体现了潘洗尘实实在在的生命质感和深厚丰沛的生命体验。诗歌从来都是源自灵魂、源自生命的,诗歌从来都是个体生命的本真体验。这首诗在看似轻俏和悠扬的节律中,精心营构了诗人们灵魂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家园。你看,茅屋、麦场是那个时代固有的农村风光,雪水、干粮是那个时代物质生活的见证,念书、写字是诗人童年时期美好生活追求和理想抱负的写照,蹦蹦跳跳、快快乐乐是诗人生命形式和生命活力的彰显。这首诗时空跨度极大,情感蕴积极深,在轻灵诙谐的笔调中再现了那一段令人终生难忘的历史,寄寓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情眷恋。是的,物质生活的贫困遮掩不住天真烂漫的情调,文化生活的单一难以消弭热烈纯美的追求,读之能令每一个人动容!让人在轻松的吟咏中一下子进入了童年,驾驭着优美的诗歌文字,逆行于时光隧道,让你找到一种特别遥远的陌生而亲切的感觉。如果不是对复杂的人生世界有深切体验的人,很难以如此简约的形式写得感人至深,在自然晓畅的抒写中传达出一种饱满的生活气息和梦幻般的意绪。我们可以从许多因诗句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中走向深度,“梦中是学堂,醒来是天堂”,——这是本诗的诗眼所在,普普通通的词句却成了可以穿越于人心通道的命运的谣曲。著名诗歌评论家张同吾特别赞赏这首诗,他说:“我鲜明地感觉到洗尘近作中,弥漫着浓郁的恋旧情结。《遥想1970年的冬天》,是最典型的一首诗。他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超脱于历史和政治的羁绊,而荡涤于烂漫童心之中,让人性的光芒照彻天宇。”
这首诗的艺术美一如它的思想美一样令人心醉神痴。这首诗是典型的民谣体,却写得意趣横生。它成功地化用了传统民歌《小呀么小儿郎》,而做到了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一般。欣赏这首诗要特别注意它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在语言上、形式上所具有的同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它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的情感、情绪和声音的显现形式。这首诗不正是如此吗?它的抒情律动、建行形式、韵脚搭配、叠词运用、回环复沓等等,不都鲜明地体现了它的音乐美吗?潘洗尘极力主张诗歌的诵读,他说:“诗歌必须是发出声音来的,现在,诗歌已有十几年发不出声音来了,这真是一个莫大的遗憾。”的确,诗人一以贯之坚持他的创作方向,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可读可赏、易诵易唱,有的还被音乐家谱曲演唱,脍炙人口。
诗歌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它起于心智的深刻体验,终于审美的感动,令人获得了智慧和形式的欢愉,智性和感性的融合。潘洗尘的诗恰恰就有这种特殊的感染力。我们衷心祝愿潘洗尘保持内心的敏感和完整,不断为诗歌艺术王国创造语言的奇迹。
[作者单位:河北石家庄
幼儿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