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渔,不授之鱼”。近代叶圣陶先生则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美国教育家埃德加赛尔也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阐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即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何谓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现在的中学生,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第一、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会学”的前提在于“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视“乐学”为最高学习境界和最佳学习途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现在,正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学生的求知环境、精神状态和生活模式,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以唤起学生热情和兴趣为中心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迫切的任务了。
引导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关键在于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启发式教学,对教师而言,需要有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要拥有广博精深的知识:既要对本专业知识精读深挖,又要对其它知识广泛涉猎。譬如讲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这一问题,一名钻研过毛泽东原著,吟诵过毛泽东诗词,阅读过相关史学与文学作品,并欣赏过此类题材的电影电视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肯定是一幅形象生动、气势磅礴的画面,给学生讲述的也一定是一番入情入理、通俗易懂的道理。再如,讲新航路的开辟,教师既要掌握历史上中西方的贸易交通路线,又要掌握地理上的世界地图、大气情况、洋流情况等,同时又要掌握政治上的、价值规律。倘若教师“照本宣科”,又何谈激发学生兴趣?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教学语言,或科学严谨、简洁明快;或亲切自然、朴实动人;或抑扬顿挫、诙谐幽默。譬如我们在讲述拿破仑这一人物时,说他既象一只狡猾的狐狸,又象一只勇猛的狮子,将其政治上的野心与军事上的勇猛活脱脱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也顿觉兴致盎然。
第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可分两个方面:阅读教科书和阅读课外书
教科书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自学的主要依据。学生具备自学课本的能力,是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培养阅读课本的能力,一般应从教授高一新生开始,其步骤如下:首先,第一堂“绪言课”,应指导学生阅读目录,把握全书概要,并勾勒基本轮廓和知识体系;其次,学习每一章(或单元)时,应指导学生务必先阅读“引言”部分,以明了本章重点及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与此相关联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能力。至于每节内容,先指导学生针对三点(基点、重点、难点)自编“阅读思考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阅读,做到有的放矢;再次,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编章节或单元知识体系结构,进行章节或单元总结,以培养其高度概括问题的能力。如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单元时,先向学生提出进行单元总结的三个要求:1、突出各类历史的阶段特征;2、说明单元各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写出自己的总结方法。学生带着三个要求阅读、分析教材,总结出阶段特征是:1、政治上,国家分裂但孕育着统一因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但政治日趋黑暗;2、经济上,继续发展,特别是南方得到开发并发展迅速;3、民族关系上,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4、文化上,科技、文艺、宗教、哲学等得到发展。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政治上分裂时期的局部统一,经济上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文化是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体现。总结历史阶段特征的学习方法是:分类总结,有机统一。
此外,应重视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是发展每个学生的爱好和才能的手段之一。如果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是以课本之外的那种扣人心弦的阅读材料为广阔的背景,那么,他就会以更大的兴趣学习功课和钻研科学原理。当我们讲到唯心史观中的历史循环论时自然应举出例证,如果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将开篇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引用过来,很能说明问题;讲长征,如果引导学生学习、背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则有身临其境之感;讲南方八省游击抗日,联系语文课本的《梅岭三章》,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讲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联系唐浩明先生著的《曾国藩》,使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小说结合,会引起学生非常浓厚的兴趣。
第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因此,作为教师,其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疑,解疑而心悦。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创设矛盾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当尽量少设计和纠缠那些不需要思考就能从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再现性问题,而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快乐。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但如果单纯设计“是什么”,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将学生当作接收器,生吞活剥地背下去,但不会持久。我在教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思考题,鼓励创造性思维,结果收集到几组颇有独创性的问题:
①遵义会议并未选举毛泽东为党的总书记,为什么说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他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什么不说八七会议也是其成熟的标志?
③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否也可以说,八七会议也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④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为什么没有全力纠正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这个问题后来是如何处理的?
⑤遵义会议前,中共为什么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一个外国人李德,而不是由自己完全掌握?
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启动了思维的机器,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和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大有益处。
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也说过,在一切哲学家那里,体系只是暂时的东西,但包括在体系中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却可以长久启人心智,发人深思。对于学生而言,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也就是掌握了一把打开未来美好世界之门的金钥匙。
何谓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现在的中学生,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第一、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会学”的前提在于“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视“乐学”为最高学习境界和最佳学习途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现在,正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学生的求知环境、精神状态和生活模式,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以唤起学生热情和兴趣为中心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迫切的任务了。
引导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关键在于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启发式教学,对教师而言,需要有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要拥有广博精深的知识:既要对本专业知识精读深挖,又要对其它知识广泛涉猎。譬如讲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这一问题,一名钻研过毛泽东原著,吟诵过毛泽东诗词,阅读过相关史学与文学作品,并欣赏过此类题材的电影电视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肯定是一幅形象生动、气势磅礴的画面,给学生讲述的也一定是一番入情入理、通俗易懂的道理。再如,讲新航路的开辟,教师既要掌握历史上中西方的贸易交通路线,又要掌握地理上的世界地图、大气情况、洋流情况等,同时又要掌握政治上的、价值规律。倘若教师“照本宣科”,又何谈激发学生兴趣?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教学语言,或科学严谨、简洁明快;或亲切自然、朴实动人;或抑扬顿挫、诙谐幽默。譬如我们在讲述拿破仑这一人物时,说他既象一只狡猾的狐狸,又象一只勇猛的狮子,将其政治上的野心与军事上的勇猛活脱脱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也顿觉兴致盎然。
第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可分两个方面:阅读教科书和阅读课外书
教科书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自学的主要依据。学生具备自学课本的能力,是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培养阅读课本的能力,一般应从教授高一新生开始,其步骤如下:首先,第一堂“绪言课”,应指导学生阅读目录,把握全书概要,并勾勒基本轮廓和知识体系;其次,学习每一章(或单元)时,应指导学生务必先阅读“引言”部分,以明了本章重点及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与此相关联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能力。至于每节内容,先指导学生针对三点(基点、重点、难点)自编“阅读思考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阅读,做到有的放矢;再次,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编章节或单元知识体系结构,进行章节或单元总结,以培养其高度概括问题的能力。如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单元时,先向学生提出进行单元总结的三个要求:1、突出各类历史的阶段特征;2、说明单元各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写出自己的总结方法。学生带着三个要求阅读、分析教材,总结出阶段特征是:1、政治上,国家分裂但孕育着统一因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但政治日趋黑暗;2、经济上,继续发展,特别是南方得到开发并发展迅速;3、民族关系上,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4、文化上,科技、文艺、宗教、哲学等得到发展。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政治上分裂时期的局部统一,经济上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文化是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体现。总结历史阶段特征的学习方法是:分类总结,有机统一。
此外,应重视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是发展每个学生的爱好和才能的手段之一。如果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是以课本之外的那种扣人心弦的阅读材料为广阔的背景,那么,他就会以更大的兴趣学习功课和钻研科学原理。当我们讲到唯心史观中的历史循环论时自然应举出例证,如果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将开篇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引用过来,很能说明问题;讲长征,如果引导学生学习、背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则有身临其境之感;讲南方八省游击抗日,联系语文课本的《梅岭三章》,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讲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联系唐浩明先生著的《曾国藩》,使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小说结合,会引起学生非常浓厚的兴趣。
第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因此,作为教师,其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疑,解疑而心悦。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创设矛盾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当尽量少设计和纠缠那些不需要思考就能从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再现性问题,而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快乐。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但如果单纯设计“是什么”,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将学生当作接收器,生吞活剥地背下去,但不会持久。我在教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思考题,鼓励创造性思维,结果收集到几组颇有独创性的问题:
①遵义会议并未选举毛泽东为党的总书记,为什么说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他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什么不说八七会议也是其成熟的标志?
③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否也可以说,八七会议也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④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为什么没有全力纠正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这个问题后来是如何处理的?
⑤遵义会议前,中共为什么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一个外国人李德,而不是由自己完全掌握?
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启动了思维的机器,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和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大有益处。
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也说过,在一切哲学家那里,体系只是暂时的东西,但包括在体系中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却可以长久启人心智,发人深思。对于学生而言,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也就是掌握了一把打开未来美好世界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