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忆海子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6日是海子忌日。2019年是海子弃世30周年,也是我和海子相识的第36年。
  关于海子,当然可说的很多。虽然时光像功力强大的橡皮擦,但记忆中的很多细节则更加顽强。因此,海子的形象在我心中,依然是新鲜活潑的,那么年轻,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但,有记忆未必就一定可以率性直书。
  作为戴望舒最熟悉和最好的朋友,施蛰存曾在《诗人身后事》一文中写道:“关于望舒的事,我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让别人写,比我写好些。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不写更好些。”施蛰存的结论是:“正因为是最亲密的朋友,反而无法写回忆记。”
  海子去世之后,被塑金身,受尽香火,作为故友我乐观其成。但也看到在熙熙攘攘的热闹文字中,并不乏随心所欲的臆造和不负责任的涂脂抹粉。比如,有一本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念海子文集,由仍在法大工作的一个熟人所编,居然在书的封面,把海子头像也弄错了(把一个女孩子当成海子),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错误!我不禁在想,那不是真实的海子,也不是海子会喜欢的样子,作为故友,我似乎应该再写一写我认识的那个海子!
  从熟悉的写起,只写点滴,无须全面,也不负盖棺定论的责任。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真实的价值,哪怕那小事很琐碎,且絮叨……
  法大诗集中的海子
  1983年夏天,我从上海的华东政法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位于学院路41号(如今,校园犹在,但路名以及门牌号已然广陵散)的中国政法大学。该校原名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改名。该校简称有二,一种叫中政大,另一种叫法大,前一种较为官方,后一种则约定俗成,被师生广泛运用。从1984年开始,我先后主编过两本诗集。是法大历史上第一、第二本诗集。这两本诗集是《青铜浮雕·狂欢节·我》(1984年6月)和《草绿色的节日》(1985年5月)。
  1984年5月,我以《请加入我们的合唱队》为标题,在学院路41号大院的布告栏里贴出了诗集征稿启事,如果不看内容,会误以为是合唱团在招生。因为事先已经有过定向的组稿准备,所以,征稿非常顺利。6月初,《青铜浮雕·狂欢节·我》就编成印出了。诗集汇集了30位作者的70首诗歌,作者中只有两位是校外特邀的,那是我特别向雷抒雁和顾城的约稿(根据我的组稿请求,他们寄来的,都是未曾公开发表的作品)。其余的作者,全部是法大的师生。
  这本诗集由本校打印社打印,封面有米黄和淡蓝两种颜色,总共有56页。最后,我以“江南”笔名撰写了以《青春的歌声》为题的后记,也算是对征稿启事《请加入我们的合唱队》有了呼应。
  诗集共印刷了200本,费用由校团委出,共花了100多元。除了作者每人2册样书外,一部分寄校外交流,余下不多的部分,号称3角一本。之所以说“号称”,也并不是真想卖钱,只是为了防止并不真正喜欢诗歌的人乱拿浪费。
  诗集的出版,在校内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在校外也颇多好评。顾城来信说,这是他收到的打印诗集中最好的一种。给校外寄出交流的,也陆续有了反馈,并有多首作品被文学报刊选用。
  虽然作者有30位,但海子无疑是诗集重要和主要供稿者之一。他后来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如长诗《北方》(节选)和短诗《女孩子》《海上婚礼》都是首发在这本诗集上的。
  为了丰富内容,我还设计了一个《译风》的栏目,海子翻译的四首美国现代诗作为栏目头条,分别是郎斯顿·休斯的《佛罗里达筑路工》和《鼓声》,兰达尔·贾瑞尔的《变形》,西尔维娅·帕拉斯的《言语》。
  关于这本诗集,根据我1984年8月28日的日记,海子曾写过评论,准备发在《法大短波》(法大校内杂志)上,因手头无此杂志,故无法回忆起海子当年对此诗集的书面评价了。
  法大校团委原有本团刊,在我去团委兼职后,将团刊改名为《我们》,而1985年5月出版的诗集《草绿色的节日》,正是以《我们》编辑部名义编印的。主编仍是我,编辑寇峰、美编丁元力都是81级的在校学生。
  这本诗集里,收入了海子以《感觉》为总题的九首诗,分别是《想起了64年的夏天》《无题l》《无题2》《以生日》《预言》《一间房》《牧梦》《死者》《二子乘舟》。这批诗,据我所知,为目前海子各种公开出版的诗集所失收。
  这两本编印于30多年前的诗集,我保存了《青铜浮雕·狂欢节·我》蓝色和米黄封面各一册。这两册中,在海子诗歌作品部分,可以看到海子对三处的打印误植都做了亲笔订正,一本是用圆珠笔,一本是用铅笔,显然是在两个时段分别所为。他的笔迹,我很熟悉。
  至于《草绿色的节日》,我已暌违多年,还是在当年的一位作者处,才得以找到,并承赠一本复印件。时隔多年,翻看当年自己所编的刊物,看到海子等一个个熟稔的名字、一篇篇饱含青春心血的诗作次第奔来,仿佛在时光机中倏忽回到了一九八零年代。
  旧日记中的海子
  小查第一次出现在我的日记中,是1983年8月31日,星期四。这应该是我们俩正式认识的一天。
  那一天,我们这一批从各院校毕业分至法大的人,由校人事处正式宣布分配去向。其实大家事先均已被告知结果,那天只是走个形式,并由各部门的人将新人领走。那天日记中,我写道:“和我一起分到校刊的,是北大法律系的,年纪特小,才十九岁,是他们学校毕业时年纪最小的同学。也喜欢写诗,还出过油印刊物,自己班出的。他和骆一禾也挺熟的。以后能成为诗友吗?和新来的,那个叫查海生的。’
  在我们之前,校刊已有两人,一位是负责人徐晶石(北京师范大学六二届中文系),另一位是张尧天(北京政法学院六四届政教系)。如此,加上新加入的我和小查,正好每人负责一个版面。还有一位苗彦得,记不清是当时已在,或稍后才来的,为专职校对,是一位聋哑人,较为特殊,平时不用坐班,出报时才来。
  对我们新人,一般以“小”相称,既自然,也亲切,对查海生,就称呼“小查”,对我,自然就是“小吴”。我对查海生一直以“小查”称呼,直至1989年。这里以叙述方便计,我也以海子相称。在之前,似乎法大师生中无人在平常生活中称呼他为“海子”的,正像在当时,并无人直呼我“江南”一样。
其他文献
写作是一种极富创造力、综合性极强的思维过程,作文教学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俗语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素材对作文写作的重要性,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些看法。课堂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场所,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课堂并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唯一场所。现代的初中生应该在广阔的课内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材料。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一.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自古
一张口就哑了,  一落笔就轻了,  墨汁不同于泥浆、砖块、木梁,  砌不成一间矮房,  砌不成皱纹,  更遑論麻绳箍紧的骨节,  昼夜不息的枯黄。  千年,一些人在云端生事,  一些人捕获星辰,  我们操持风雪,谈论湿润的事情,  真正精通物候的人照看庄稼,  照看庄稼,  咽下庄稼。  无题  砍柴人夏天上山  冬天回来  农闲时  在檐角留字  好多年后我读到  走兽如何避过陷阱  衰老就从一
刘剑,现定居北京。出版诗集《坚韧的水流》《微蓝》《短歌行》《海石花》《守望》《他山石》《超验者》等。  草堂喜雨  在这喜雨纷纷的春夜  我能想到的不止是一位诗圣如何  生存于一个动荡年代的问题  生命的实质依附于飘摇在草堂上的  三重茅  火炉上细细的烟缕瘦若枯槁  而这春夜喜雨足以浇灭杜甫夜起时  手捧的蜡烛  那时,还没有廨堂和回廊  水槛和花径还是有的  白鹭不止一行,更是漫天飞舞  浣花
我喜欢云,那千姿百态的云彩令我赞叹不已,那五光十色的云朵令我陶醉。  春天的早晨,早上起床,我会站在高高的阳台上,望东方喷薄而出的太阳,那穿过云彩的霞光,一层一层,红的,粉的,白的,是那样的妩媚,透出点点灵气。我常常想,朝霞如果没有云的衬托,她会不会有如此的美丽?然而我想错了,其实,霞就是透过云层的阳光,没有云哪来的霞!因此,我对云产生了好感。  夏天的傍晚,我常常站在乡间那广阔的田野上,望下山的
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高中阶段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高中学校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必须对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达到让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高中学校的管理更要践行以人为本的观念
陈琪琪辽宁大学  B站里面有许多有意思的up主,还有很多各种各样免费的知识科普视频、具体课程的讲解,及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什么主题都有,比如哲学、历史、艺术、百科、医学、社会等等,还有各个学科的“十分钟速成课”,对某项技艺比较感兴趣的小伙伴,浅尝辄止一下是再好不过了。而且由于B站的整体氛围非常轻松,各个up主也会费尽心思用自己的特色来吸引粉丝,所以整体的学习氛围非常轻松愉快
大雪,以母亲从来不肯停下的一双手的姿态  摸向大地  不只是皱巴巴的衣衫  也不只是父亲跌宕起伏的暴脾气  还有我们家  这么多年动荡的生活  都被一一抚平  大雪以母亲搔头的姿势  停在故乡的雪峰之上,我看见  母亲额头的皱痕越来越深  越来越深,让时光都想停下来  让越来越厚的大雪  都束手无策  月亮照出了我的孤独  月亮看见了我的孤独,月亮  也曾看见过李白、王维、苏轼的……孤独  月亮一
深冬帖  阳光正暖  明亮的光线照在几盆剑兰身上  也令垂挂在护栏的绿萝鲜绿异常  安详的午间  我不能确定,春天指向哪里  哪里又会发生什么  因为每一次凝望远方,或闭目冥想  都不能将我游离的眼神带回室内  我想说,这个冬季有点干燥  小树林肃穆而冷清  空廓的郊外难见雪花落下  因古老而陈旧的回忆  遥远得成为不可触摸的物种  而彼时,曾坍陷的时间  在过于晃眼的午后  带着质疑与诘问,纷纷
我注意到,“让你相信这里有人间最纯熟的手艺”,是安徽80后诗人破小坡的一句诗。  破小坡这么强调,是他深知写诗是一门离智慧很近的手艺,他对诗有敬畏心。最早的诗歌手艺论者应该是诗人朵渔。在朵渔那里,诗人成为诗的学徒是人的一种本能,再套用叶芝的诗说,写诗是一场伟大的劳役。  在当代中国写诗,若存在地域性优势的话(事实上是存在的),有些地方是无法避开的,比如中国诗歌重镇安徽。安徽的好诗人一抓一大把,在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不少教师还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面,不注重对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认为没有多少时间来探究,有的也只注重课内个别问题的探究,毕业班的老师更是把探究学习局限在做几个探究题目范围内,重点放在应对这类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上,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