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6日是海子忌日。2019年是海子弃世30周年,也是我和海子相识的第36年。
关于海子,当然可说的很多。虽然时光像功力强大的橡皮擦,但记忆中的很多细节则更加顽强。因此,海子的形象在我心中,依然是新鲜活潑的,那么年轻,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但,有记忆未必就一定可以率性直书。
作为戴望舒最熟悉和最好的朋友,施蛰存曾在《诗人身后事》一文中写道:“关于望舒的事,我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让别人写,比我写好些。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不写更好些。”施蛰存的结论是:“正因为是最亲密的朋友,反而无法写回忆记。”
海子去世之后,被塑金身,受尽香火,作为故友我乐观其成。但也看到在熙熙攘攘的热闹文字中,并不乏随心所欲的臆造和不负责任的涂脂抹粉。比如,有一本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念海子文集,由仍在法大工作的一个熟人所编,居然在书的封面,把海子头像也弄错了(把一个女孩子当成海子),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错误!我不禁在想,那不是真实的海子,也不是海子会喜欢的样子,作为故友,我似乎应该再写一写我认识的那个海子!
从熟悉的写起,只写点滴,无须全面,也不负盖棺定论的责任。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真实的价值,哪怕那小事很琐碎,且絮叨……
法大诗集中的海子
1983年夏天,我从上海的华东政法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位于学院路41号(如今,校园犹在,但路名以及门牌号已然广陵散)的中国政法大学。该校原名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改名。该校简称有二,一种叫中政大,另一种叫法大,前一种较为官方,后一种则约定俗成,被师生广泛运用。从1984年开始,我先后主编过两本诗集。是法大历史上第一、第二本诗集。这两本诗集是《青铜浮雕·狂欢节·我》(1984年6月)和《草绿色的节日》(1985年5月)。
1984年5月,我以《请加入我们的合唱队》为标题,在学院路41号大院的布告栏里贴出了诗集征稿启事,如果不看内容,会误以为是合唱团在招生。因为事先已经有过定向的组稿准备,所以,征稿非常顺利。6月初,《青铜浮雕·狂欢节·我》就编成印出了。诗集汇集了30位作者的70首诗歌,作者中只有两位是校外特邀的,那是我特别向雷抒雁和顾城的约稿(根据我的组稿请求,他们寄来的,都是未曾公开发表的作品)。其余的作者,全部是法大的师生。
这本诗集由本校打印社打印,封面有米黄和淡蓝两种颜色,总共有56页。最后,我以“江南”笔名撰写了以《青春的歌声》为题的后记,也算是对征稿启事《请加入我们的合唱队》有了呼应。
诗集共印刷了200本,费用由校团委出,共花了100多元。除了作者每人2册样书外,一部分寄校外交流,余下不多的部分,号称3角一本。之所以说“号称”,也并不是真想卖钱,只是为了防止并不真正喜欢诗歌的人乱拿浪费。
诗集的出版,在校内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在校外也颇多好评。顾城来信说,这是他收到的打印诗集中最好的一种。给校外寄出交流的,也陆续有了反馈,并有多首作品被文学报刊选用。
虽然作者有30位,但海子无疑是诗集重要和主要供稿者之一。他后来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如长诗《北方》(节选)和短诗《女孩子》《海上婚礼》都是首发在这本诗集上的。
为了丰富内容,我还设计了一个《译风》的栏目,海子翻译的四首美国现代诗作为栏目头条,分别是郎斯顿·休斯的《佛罗里达筑路工》和《鼓声》,兰达尔·贾瑞尔的《变形》,西尔维娅·帕拉斯的《言语》。
关于这本诗集,根据我1984年8月28日的日记,海子曾写过评论,准备发在《法大短波》(法大校内杂志)上,因手头无此杂志,故无法回忆起海子当年对此诗集的书面评价了。
法大校团委原有本团刊,在我去团委兼职后,将团刊改名为《我们》,而1985年5月出版的诗集《草绿色的节日》,正是以《我们》编辑部名义编印的。主编仍是我,编辑寇峰、美编丁元力都是81级的在校学生。
这本诗集里,收入了海子以《感觉》为总题的九首诗,分别是《想起了64年的夏天》《无题l》《无题2》《以生日》《预言》《一间房》《牧梦》《死者》《二子乘舟》。这批诗,据我所知,为目前海子各种公开出版的诗集所失收。
这两本编印于30多年前的诗集,我保存了《青铜浮雕·狂欢节·我》蓝色和米黄封面各一册。这两册中,在海子诗歌作品部分,可以看到海子对三处的打印误植都做了亲笔订正,一本是用圆珠笔,一本是用铅笔,显然是在两个时段分别所为。他的笔迹,我很熟悉。
至于《草绿色的节日》,我已暌违多年,还是在当年的一位作者处,才得以找到,并承赠一本复印件。时隔多年,翻看当年自己所编的刊物,看到海子等一个个熟稔的名字、一篇篇饱含青春心血的诗作次第奔来,仿佛在时光机中倏忽回到了一九八零年代。
旧日记中的海子
小查第一次出现在我的日记中,是1983年8月31日,星期四。这应该是我们俩正式认识的一天。
那一天,我们这一批从各院校毕业分至法大的人,由校人事处正式宣布分配去向。其实大家事先均已被告知结果,那天只是走个形式,并由各部门的人将新人领走。那天日记中,我写道:“和我一起分到校刊的,是北大法律系的,年纪特小,才十九岁,是他们学校毕业时年纪最小的同学。也喜欢写诗,还出过油印刊物,自己班出的。他和骆一禾也挺熟的。以后能成为诗友吗?和新来的,那个叫查海生的。’
在我们之前,校刊已有两人,一位是负责人徐晶石(北京师范大学六二届中文系),另一位是张尧天(北京政法学院六四届政教系)。如此,加上新加入的我和小查,正好每人负责一个版面。还有一位苗彦得,记不清是当时已在,或稍后才来的,为专职校对,是一位聋哑人,较为特殊,平时不用坐班,出报时才来。
对我们新人,一般以“小”相称,既自然,也亲切,对查海生,就称呼“小查”,对我,自然就是“小吴”。我对查海生一直以“小查”称呼,直至1989年。这里以叙述方便计,我也以海子相称。在之前,似乎法大师生中无人在平常生活中称呼他为“海子”的,正像在当时,并无人直呼我“江南”一样。
关于海子,当然可说的很多。虽然时光像功力强大的橡皮擦,但记忆中的很多细节则更加顽强。因此,海子的形象在我心中,依然是新鲜活潑的,那么年轻,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但,有记忆未必就一定可以率性直书。
作为戴望舒最熟悉和最好的朋友,施蛰存曾在《诗人身后事》一文中写道:“关于望舒的事,我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让别人写,比我写好些。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不写更好些。”施蛰存的结论是:“正因为是最亲密的朋友,反而无法写回忆记。”
海子去世之后,被塑金身,受尽香火,作为故友我乐观其成。但也看到在熙熙攘攘的热闹文字中,并不乏随心所欲的臆造和不负责任的涂脂抹粉。比如,有一本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念海子文集,由仍在法大工作的一个熟人所编,居然在书的封面,把海子头像也弄错了(把一个女孩子当成海子),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错误!我不禁在想,那不是真实的海子,也不是海子会喜欢的样子,作为故友,我似乎应该再写一写我认识的那个海子!
从熟悉的写起,只写点滴,无须全面,也不负盖棺定论的责任。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真实的价值,哪怕那小事很琐碎,且絮叨……
法大诗集中的海子
1983年夏天,我从上海的华东政法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位于学院路41号(如今,校园犹在,但路名以及门牌号已然广陵散)的中国政法大学。该校原名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改名。该校简称有二,一种叫中政大,另一种叫法大,前一种较为官方,后一种则约定俗成,被师生广泛运用。从1984年开始,我先后主编过两本诗集。是法大历史上第一、第二本诗集。这两本诗集是《青铜浮雕·狂欢节·我》(1984年6月)和《草绿色的节日》(1985年5月)。
1984年5月,我以《请加入我们的合唱队》为标题,在学院路41号大院的布告栏里贴出了诗集征稿启事,如果不看内容,会误以为是合唱团在招生。因为事先已经有过定向的组稿准备,所以,征稿非常顺利。6月初,《青铜浮雕·狂欢节·我》就编成印出了。诗集汇集了30位作者的70首诗歌,作者中只有两位是校外特邀的,那是我特别向雷抒雁和顾城的约稿(根据我的组稿请求,他们寄来的,都是未曾公开发表的作品)。其余的作者,全部是法大的师生。
这本诗集由本校打印社打印,封面有米黄和淡蓝两种颜色,总共有56页。最后,我以“江南”笔名撰写了以《青春的歌声》为题的后记,也算是对征稿启事《请加入我们的合唱队》有了呼应。
诗集共印刷了200本,费用由校团委出,共花了100多元。除了作者每人2册样书外,一部分寄校外交流,余下不多的部分,号称3角一本。之所以说“号称”,也并不是真想卖钱,只是为了防止并不真正喜欢诗歌的人乱拿浪费。
诗集的出版,在校内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在校外也颇多好评。顾城来信说,这是他收到的打印诗集中最好的一种。给校外寄出交流的,也陆续有了反馈,并有多首作品被文学报刊选用。
虽然作者有30位,但海子无疑是诗集重要和主要供稿者之一。他后来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如长诗《北方》(节选)和短诗《女孩子》《海上婚礼》都是首发在这本诗集上的。
为了丰富内容,我还设计了一个《译风》的栏目,海子翻译的四首美国现代诗作为栏目头条,分别是郎斯顿·休斯的《佛罗里达筑路工》和《鼓声》,兰达尔·贾瑞尔的《变形》,西尔维娅·帕拉斯的《言语》。
关于这本诗集,根据我1984年8月28日的日记,海子曾写过评论,准备发在《法大短波》(法大校内杂志)上,因手头无此杂志,故无法回忆起海子当年对此诗集的书面评价了。
法大校团委原有本团刊,在我去团委兼职后,将团刊改名为《我们》,而1985年5月出版的诗集《草绿色的节日》,正是以《我们》编辑部名义编印的。主编仍是我,编辑寇峰、美编丁元力都是81级的在校学生。
这本诗集里,收入了海子以《感觉》为总题的九首诗,分别是《想起了64年的夏天》《无题l》《无题2》《以生日》《预言》《一间房》《牧梦》《死者》《二子乘舟》。这批诗,据我所知,为目前海子各种公开出版的诗集所失收。
这两本编印于30多年前的诗集,我保存了《青铜浮雕·狂欢节·我》蓝色和米黄封面各一册。这两册中,在海子诗歌作品部分,可以看到海子对三处的打印误植都做了亲笔订正,一本是用圆珠笔,一本是用铅笔,显然是在两个时段分别所为。他的笔迹,我很熟悉。
至于《草绿色的节日》,我已暌违多年,还是在当年的一位作者处,才得以找到,并承赠一本复印件。时隔多年,翻看当年自己所编的刊物,看到海子等一个个熟稔的名字、一篇篇饱含青春心血的诗作次第奔来,仿佛在时光机中倏忽回到了一九八零年代。
旧日记中的海子
小查第一次出现在我的日记中,是1983年8月31日,星期四。这应该是我们俩正式认识的一天。
那一天,我们这一批从各院校毕业分至法大的人,由校人事处正式宣布分配去向。其实大家事先均已被告知结果,那天只是走个形式,并由各部门的人将新人领走。那天日记中,我写道:“和我一起分到校刊的,是北大法律系的,年纪特小,才十九岁,是他们学校毕业时年纪最小的同学。也喜欢写诗,还出过油印刊物,自己班出的。他和骆一禾也挺熟的。以后能成为诗友吗?和新来的,那个叫查海生的。’
在我们之前,校刊已有两人,一位是负责人徐晶石(北京师范大学六二届中文系),另一位是张尧天(北京政法学院六四届政教系)。如此,加上新加入的我和小查,正好每人负责一个版面。还有一位苗彦得,记不清是当时已在,或稍后才来的,为专职校对,是一位聋哑人,较为特殊,平时不用坐班,出报时才来。
对我们新人,一般以“小”相称,既自然,也亲切,对查海生,就称呼“小查”,对我,自然就是“小吴”。我对查海生一直以“小查”称呼,直至1989年。这里以叙述方便计,我也以海子相称。在之前,似乎法大师生中无人在平常生活中称呼他为“海子”的,正像在当时,并无人直呼我“江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