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镇人物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 运
  许庆生十八岁那年,柳林镇这一带流行瘪螺痧(霍乱)。他所在的许家村里就死掉三十多个人。他家最倒霉,死掉四个,只剩他一人。请郎中买药、买棺材安葬,八亩三分水田全部卖光。他原跟父亲学会种瓜,却没有田地可种,有时便帮人家种几亩香瓜,得些工钱;不种瓜时帮粮行、木行、茧行挑运货物,干杂活儿。他虽有两间旧瓦房,但没有田产,四十岁了还打着光棍。
  柳林中街杂货店老板许长生,是许庆生同族堂兄,在镇西北有块占地约一亩的老房基,满处破砖碎瓦,荒了多年。日本人投降后第三年,许长生忽然想清理出来种瓜,便雇许庆生。
  许庆生挖土捡碎砖瓦时,意外刨到一个粗陶罐,装着两只大疙瘩,像元宝,只是黑乎乎,不知究竟是金是银还是铜,他决定私下请中街银匠店的陆老板看看。
  天黑后,许庆生用衣服裹着两只元宝悄悄走进银匠店。
  银匠店陆老板问他哪儿得来的。他说是自家屋后地基上掘到的。陆老板就着美孚灯,用板锉在一只元宝一翼锉下些碎屑,细看看,说是成色十足的好银子,两只一百两,值一百二十块大洋,能买十亩上好的水田。
  值这么多钱!发财了!许庆生高兴得直颤抖,问陆老板要不要买。 陆老板说要,当下先预付二十块银洋,相当于十担稻,说还有五十多担稻存在周记粮行里,明天就去兑成大洋。
  许庆生回家路上心想:这么多钱,买六亩田,再讨个老婆,能为祖上传代。他心想着西街一个外号叫“小青菜”的女人,她是中央军军官抛弃的小妾,异乡人,三十出头,长得好看,带着个十岁的女儿,生活没来源,靠街上几个老板轮着暗里补贴。她倒对他说过:“你哪天能养活我们母女俩,我就跟你过正常的日子。”他忍不住去了小青菜家,说他有钱买田了,能娶她了。她也高兴。
  当天夜里,他做了个梦,鞭炮声、唢呐声、欢笑声好热闹,是他娶老婆了,竟是个白皙水嫩的大姑娘,穿戴着专门租用的凤冠霞帔,双手捧一只金黄灿灿的小元宝……他在梦里好开心。
  早上醒来,许庆生眼前老闪着梦里新娘手捧的小金元宝——那是按当地风俗拜堂成亲必备的,都是从银匠店借的,一层薄银做的空心的,镀着金。他觉得奇怪,怎会做这么个梦?对了,头天晚上陆老板锉元宝,他也凑着灯看了,好像是有点儿黄。该不是祖宗托梦提示那两只元宝是金的?若真是,那财就发大啦!他越想越可能,得叫陆老板把元宝剖开看个究竟。他早饭都顾不上吃,急匆匆赶到中街银匠店。
  可是太早,银匠店门还没开。许庆生只好先到东街小吃店吃早饭。经过天泰绸布店,想起这店老板刘大头早年也很穷,拆旧屋时拆到五根十两的金条,才开了这三开间门面的大店,五十多岁还娶了不满二十的大姑娘。如果两只元宝是金的,就有刘大头的双倍,还娶什么小青菜呀!该开更大的店,娶梦里那样漂亮的黄花闺女。
  他吃过早饭回到银匠店,门已开,陆老板一听要凿开元宝,没好气:“你竟有这种洋盘心思!真是笑掉人牙齒!”
  许庆生哪会死心?坚持要凿。陆老板只好把一只元宝放上铁墩头,拿起大凿子和短柄大榔头拦腰凿。银元宝中段有近二寸厚,凿时震得发出“腾!腾!腾”的响声,传得大半条街都能听见,引来不少围看的人。众人都很惊异,盯住许庆生问来历。许庆生咬定是自家屋后挖到的。
  陆老板出了一身汗,元宝终于凿断。
  许庆生拿过断元宝到亮处横看竖辨,是银白色,心瘪了,只好按前夜说定的结账。陆老板拿出十八块银洋,说粮行里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现钱,只有这点现钱,答应其余的在夜饭前凑足送来。
  许庆生只好暂且收下,刚要出银匠店门,许长生突然赶来,拦住他问:“元宝是我家旱地上挖到的是不是?”
  许庆生一惊,强咬牙关说:“不,是我家屋后挖到的。”
  “走,到你家屋后去看看。”
  许庆生(尸从)了,只好让步,咬咬牙说:“一人一半,总好了吧?”
  许长生问陆老板付了多少钱后,对许庆生说:“你拿了三十八块银洋就算,其余全归我。”
  许庆生岂会买账!他想到了理由:“你休想!没有我挖,你一个铜板都得不到!”
  许长生气势汹汹地说:“好!你不服,走着瞧!”说完走了。
  于是一连串官司开始。
  两人都是许氏族人。先是族长做了公断:各人六十块大洋。
  许长生不服,随后找储保长,再评判:庆生伢得三十八块就该满足。
  许庆生心不死,又到茶馆“吃讲茶”,请镇上有威望的储大先生当众公断:各人六十。
  许长生还不服,竟请葛乡长再断。在乡公所,葛乡长坐在正中,身边站着两个背长枪的乡丁,阵势吓人。他判定许庆生得三十八块银洋已经足够,其余的款子,陆老板应全部付给许长生。还让双方签了文书,定下铁案。
  许庆生的三十八块银洋,拼官司一路打点,只剩下八块,买田娶亲的梦又破了。原给许长生留的瓜秧,只能挑到街东头摆好摊子卖。
  他刚席地坐下,冤家对头许长生突然走来,竟跟他搭讪:“这批秧原是为我留的吧?”
  许庆生不愿搭理。
  许长生并不动气:“还是到我家那旱田上种吧。”
  “你发了横财,还在乎种那点儿旱田种瓜?”许庆生挖苦说。


  许长生叹了口气说:“不瞒你说,名义上我拿八十二块大洋,不过一次次折腾,其实只剩五十块。过后想想,我们堂兄弟俩何必争来争去?不争的话各人还能得六十块呢。”
  许庆生没好气地说:“你咋没早点儿这么想呢?”
  “你呢?如果不争,至少三十八块一块也不会少吧。”
  挑 脚
  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上海等城市的“洋货”涌向乡下,乡下农副产品也销往城市,都越来越多。柳林镇店家进出货量大了,有了定期开往常州载客、带货的挂帆班船,搬运活儿也就多了。这一带称搬运工为“挑脚”。镇上的挑脚不断增多,有时活儿多人不够,有时活儿少就抢着干,常发生争执。   有个被人叫“老巴子”的,二十六七岁,个子瘦小,老被人欺得轮不上干活儿。这回东街外茧行里要挑蚕茧装船运送去苏州,老巴子事先找茧行王老板讲好,搬运也算他一个。这天他提早吃早饭,头一个赶到。茧行原只要五个挑脚,却到了六个。多了个叫长根的大个子,事先并没有说好,硬要参加挑茧,要把老巴子挤掉。老巴子不买账,跟长根争吵起来。长根自恃身高力大,就伸手对老巴子一推一搡,把他推搡得趔趔趄趄,要赶他走。老巴子宁输拳头不输嘴,骂个不停。长根就揍他,下手越来越重,揍得老巴子鼻子、嘴里都流血了还不停手。


  有个叫荣福的挑脚,本是为永昌南货店挑货,正扛着扁担经过,不由停住脚看吵闹。他住得离老巴子家不远,知道老巴子家有个年近六旬的瞎眼老娘和两个还没有灶台高的孩子,全靠老巴子卖力养活,生活很艰难。荣福同情老巴子,为他不平。见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要朝他面门砸去,千钧一发之际,荣福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长根握拳的那肘子:“欺弱小算什么好汉!放开他!”
  长根先是一愣,随后冷冷地盯着他:“要你多管什么闲事!”
  荣福松了手,轻蔑地一笑:“路不平,众人铲。”
  长根放开老巴子,冷笑着说:“你想跟老子交交手?”挑明要较量的意思。
  “不服就试试!”荣福立马应战。
  茧行王老板怕闹出大祸,忙劝阻:“都是为要活儿干,是小事,不必爭了,今天我就多用一个人。”随后又说:“你们挑脚里最好有个头儿,每天歇工时把第二天要干的活儿排排,轮流分配,省得老难为主家。”
  挑脚们都赞成王老板说的。
  “你们说,这个领头的该让哪个当?”长根急切地问挑脚们,盼别人提他。
  “我!”荣福不等别人开口就硬声硬气接应。
  “你?”长根大有横枪立马之势,“那先得比试比试!”
  王老板又忙把两人隔开,想出一个主意:“你们都要靠力气赚钱过日子,万一哪个伤了,会连累家小受苦。不如用干活儿比力气定高下。”
  于是,歇工后众挑脚到徐记茶馆,定下比赛办法和规则,由几个商铺老板做中人,立了字据,当事人和中证人都摁了指印。
  这比赛的消息一下传开,第二天清早,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
  是比挑小麦上船。小麦用麻袋装好的,有五十斤和二十斤两种,挑时用麻绳络子兜着,随挑者装。荣福和长根都找来了最粗壮最硬的扁担。
  先是由长根挑,他装了二百四十斤,从河岸上走向码头,一步一步踏下十四级石阶,走过跳板踏上船头,把跳板压得微弯,船头也压得微低。他在船头上慢慢转了个身,回头又走过跳板,蹬十四级石阶跳到岸上,稳当放下担子。
  轮到荣福了,他不动声色,装了三百二十斤。他弓下身把扁担搁上肩,两腿摆成坐马势,用劲儿一挺,身子站直挑了起来。正要迈步,“嘎巴”一声,扁担断成了两截。显然,没有一根扁担可以经得起三百斤。他早备了一根茶缸粗的毛竹扛棒。围观人中有好些人劝他,别意气过盛压伤身子。他一言不发,用扛棒挑起了担子。论个子他没有长根高,可他的身板阔达达厚墩墩,像是铁铸铜浇的;两条臂膀就像两条粗铁棍;两腿就如两根移动的石柱,那三百斤的担子犹如搁在一块厚厚的石碑上。他脚穿着布条编织的“草鞋”,一步一步跨下码头石阶,跳板随他移步下晃。他踏上船站定后,故意耸耸肩晃了晃担子,把船头压得连连点头,河面泛出一圈圈波纹。他稳笃笃转过身,再走过跳板蹬着石阶回到岸上,不紧不慢把担子放下,两条粗臂交错在胸前望着长根,气都不喘。
  镇上人原都知道荣福从小练甩石锁,力气大,究竟大到怎样并没有数,这回一见,都惊讶不已。有人说,他是“大力星”下凡,李元霸再世。
  长根脸发了红,面上掠过一丝尴尬的神色,迟疑了一会儿,突然上前托起荣福放下的担子,身子一挺,挑得站了起来,踉踉跄跄向码头石阶跨去。人们都大吃一惊。王老板发急说:“你就别再挑啦,万一弄坏身子,老婆儿子就都得跟你受罪呀!”
  长根还是不听,强着要下石阶。
  荣福从长根挪出两三步的样子,就掂量出他根本没能耐挑着下完十四级台阶。听王老板一说,心倒软了几分:不可怜长根,还得怜怜他的家小,便不声不响快步抢到长根前头,连冲下五六级石阶,等着长根挑担子下来。
  长根摇晃着沿石阶往下跨着,荣福也一级一级往下退。长根跨出第五级石阶时,忽然一晃,担子一头拖撞到石阶,顿时失去平衡,要往下跌。眼看就要出大事闯出大祸,荣福跨上一步,双臂猛地抱住长根身子,右肩侧着往上一挺顶住了扛棒,随后就接过担子挑回岸上。长根一下瘫软地坐到石阶上,面孔发白,气喘得呼呼响……
  荣福当了挑脚班头。过后,老巴子问荣福:“你怎么还帮长根?”
  荣福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干吗要帮你?”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妻子贤惠,儿子乖顺,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甚至可以骄傲地逢人便说:“你看,我多幸福!我对一切都感到满足,尤其是我那套房子,装修完也挺好。有时间你一定得来看看!”这时人们便客套地说:“一定,一定。”但谁也没有真的来敲我家房门。我不免有些失望。  话说回来,一家人可以不受世俗打扰地生活着,在抛去虚荣心的自娱自乐中享受温暖房子的惬意倒也不错,况且我妻子的病更适合静养。  这种生活没有持续很久,在一个冬
期刊
大学毕业后,我出于对生活的好奇,拎一把吉他到天桥下卖艺。起初我还有些不自在,怕唱不好或遇见熟人,时间一長便无所谓了。  其实,在熙熙攘攘的天桥下,无论是路过的还是驻足听歌的,谁又会关心你是谁,唱得怎么样?即便丢下赏钱的,也只是出于怜悯之心,或者想借机教训一下孩子:“瞧瞧,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只能沿街卖艺,连个正当职业都没有。”  我那时能拿得出手的歌不多,经常唱郑钧的《回到拉萨》、动力火车的《当》,
期刊
看到那一行字,初怀敬心里“唉”了一声,表示惋惜。毕竟,他和白静山是十分熟络的:春江县委副书记、县长白静山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市纪委市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一县之长,地方上的头面人物,极受瞩目的。这一条消息很快就在全市传开了,春江县更是家喻户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还伴随着一个疑问:还会有谁?  初怀敬没有那么大的好奇心,又没有自己什么事,惋惜后,该干吗干吗。  但有消息不断传来,好像
期刊
司机大李抱起大纸箱抬腿就走,县长看着纸箱里的小棋盘发怔。大李一笑:“甭急!今天我就带您上一块地去!”  县长瞅他一眼:“还没下班哩!”  大李往门外跑:“官迷!”  今天县长退休。大李说的“地”,县长知道,唐白河畔粉墙黛瓦的一条古街。一街四巷,兵卒巷、将帅台、炮子口、相士胡同,大明朝屯兵的地方。三千将士为去思念之苦,操练之余以弈棋解闷儿。后人承衍扩建后,古街形成规模,人称棋街。  两人真还来了。 
期刊
一个深秋的后晌时分,旺秀穿过一片草原,找了些树枝,靠一段矮崖搭了一个临时的窝棚,打开炒面袋,开始了深山里的生活。  玉盘般晶莹剔透的月亮一动不动凝滞在空中。微风的骤然停歇并没有使人感到有一丝暖意,反而使人觉得有点儿冷森森的。猫头鹰一阵紧似一阵地嘶喊,山雀扑棱棱在夜空里乱撞着,野狐喊冤叫屈一般……  旺秀躺在窝棚里,双眼迷离。  一只光溜溜的金黄色猞猁从眼前箭般穿过,旺秀也箭般奔出窝棚。猞猁进了洞。
期刊
那时候,沟里村的乡亲们都是从碾子上推着吃。  你家也推,我家也推,他家也推,因此碾子很忙,很少有闲着的时候。  到了年根儿底下,有推白面的,有碾稻谷的,有摊煎饼的,有做豆腐的,有蒸年糕的,碾子就格外忙,从早到晚骨碌碌地转,连明彻夜咯吱吱地响,看着像一盏忙疯了的走马灯,听着是一首沉重而又欢乐的曲儿。  因为碾子少,全村就那么三五盘,怕到时候摸不着,所以就得提前“占”碾子:看见碾子闲着时,赶紧把自己家
期刊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主营布料鞋服,兼营刺绣品、铜铁器、灯具及各式楠木家具。开张之初,恰逢冯玉祥扩军购办军服,老板任蕴清趁机捞了一肚子肥油。  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上海人对精于算计之人的称呼),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
期刊
年底了,办公室的小牛得了市“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一下子在局里出了名。别看小伙子平时寡言少语,不怎么引人注意,可登在报纸上的先进事迹,还真让人刮目相看。两年时间里他扑下身子,有空就往联系点跑,克服了不少困难,鼓励村里人开展肉鸽养殖,成立了合作社。不但他自己定点联系的贫困户提前一年完成脱贫目标,还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增收致富。  两年前,小牛刚分到局里工作的时候,给周围熟悉的同事印象最深的是,他方
期刊
“奶奶婶”跳墙摔着了!  扶贫干部老王没起床手机就响起来,传来这样的消息。他急忙穿衣起床,顾不得洗漱,趿拉着鞋子就往“奶奶婶”家跑,边提鞋边恨恨地说:“我说别把墙砌那么高,偏不听,这回摔着了吧?唉!”  “奶奶婶”今年七十六岁,个子不高,满脸沟壑,瘦瘦的一位老太太。村里人都不叫她名字,叫她“奶奶婶”。别看她瘦,精神头儿可蛮足的,每天从墙里跳到墙外,再从墙外跳到墙里,来来回回数不清,墙头跳出来豁儿。
期刊
蛋蛋从来不看连环画,蛋蛋太忙,哪有工夫呢!蛋蛋还要“放电影”呢——一块包袱皮四个角系上绳,往两棵树之间一拴,一群光葫芦头每人搬个小板凳,横成行竖成列坐好,聚精会神看那块连个补丁都没有的哑巴红布。蛋蛋还要挖地道呢——蛋蛋们计划把地道从打麦场挖到三娃家锅台下。三娃他娘好说话,是要争取的对象,但挖了没多深就塌了,再挖还塌,看来这儿不适合打游击。蛋蛋还要“埋地雷”呢——找块砖头拴上长绳,在村头大路中间挖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