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江大学一直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在人才培养、学术质量、师资力量、体制支撑和创新等方面不断思考和探索,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内涵发展 一流大学建设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证明,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浙江大学正处于有大变强的战略转型期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期,一直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将提高质量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全过程,致力于培养一流人才,孕育一流成果,打造一流师资,实现一流管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始终坚持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
(一)“质量为本”构建一流本科教学体系
改革本科生培养管理体制,成立本科生学院和求是学院,将原来的本科教学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整合成一体,负责和协调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了“一横多纵”本科生培养体系。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大类招生培养,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课内外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实现了将整合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立“学院(系)本科教学量化考核和绩效评价系统”;使教学实行部分量化考核;实施“一流名师上讲台”制度,设立“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等来激发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大力鼓励教授走上讲台,加强本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大力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除传统意义上的“竺可桢学院”及各种特色实验班如社会科学实验班、工科实验班、巴德年医学班、神农班、创新创业强化班等,还专门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成立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求是科学班”,以及基础医学系的“试点学院”。各种特色培养平台通过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在生源、师资、氛围、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制度、国家化等方面,大胆创新,深入改革,开辟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三)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
以质量为主线,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包括实行研究生入学“申请—考核制”、培养质量专家督导制、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制、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及一票否决制等。以创新为主题,积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应用型培养模式” 等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大力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以科研为主导,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力推进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基于动态管理的研究生奖助学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培养和学术交流机制等。
二、始终坚持将提高学术质量作为增强核心能力的战略选择
(一)坚持重点建设,全面提升学科竞争力
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遴选出若干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建设。目前材料、能源、物理、化学、信息、农学、生命科学、管理学、肝病转化医学、神经科学等首批重点建设的10个学科领域已正式启动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为主体,以“人文社会学科提升计划”“理学学科振兴计划”为支撑,以“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加快建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形成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一批特色项目及设备集成平台,同时探索完善了“4 1 X”文科发展模式。组织实施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落实中新两国政府备忘录,积极参与新、中、美三方共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有关工作。
(二)转变科研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
学校以科研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科研发展方式为主线,不仅“顶天立地、高强辐射”,而且“天地互动、以民促军”,扎实推进科研“总量/内涵/声誉”的协同发展。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先后组建了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强化了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协同与管理,同时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及各类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大项目、凝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创新校内协同互动模式,以布局战略性大平台为抓手有重点地开展协同创新工作,重点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基础研究的新型组织模式与创新平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有组织创新的新模式与科研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平台等。
三、始终坚持将提高师资质量作为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
(一)全面实施“1311人才工程”
启动实施“1311人才工程”,明确了学校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即到2017年前后,师资队伍规模基本稳定在3500人左右,形成100名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求是讲席教授),培养和引进300名左右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级人才(求是特聘学者),建设100个左右面向重大任务或科学问题的创新研究团队,支持1000名左右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青年骨干人才(求是青年学者 )。学校将发展资源中的重要部分用于支持“1311人才工程”的人员和团队,提高他们的待遇保障,使他们能潜心教学科研工作。
(二)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
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为教师设置了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教学为主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团队科研/教学岗等5类不同岗位。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建立了差异化的职业发展平台和实行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真正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科学用人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主动规划学术和职业成长,各展所长,多通道发展。积极拓展知识转移型人才的发展空间,建立符合学术发展规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四、始终坚持将建设高质量体制支撑体系作为激发办学活力的动力源泉
(一)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内部运行体制机制”为契机,积极探索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及各方面工作体系的改革创新,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探索以“学术自主、管理高效、对接国际、服务社会”为特征的新颖体制机制,形成学术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互动、各司其职的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内部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思路是从以整合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制、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学术创新机制、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高水平队伍建设机制、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协调的内部治理架构以及以服务求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五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二)完善学术治理架构,改善行政服务效能
不断推进内部学术治理架构的完善,逐渐探索校学术委员会、学部学术委员会和学院(系)学术委员会三位一体的学术管理格局,促使行政围绕学术的需要进行管理设计。加大高校行政组织改革力度,强化高校行政组织的科学决策能力、执行力以及宏观调控能力和服务功能,构建管理高效、服务卓越的行政系统。推动校部机关业务流程再造和资源优化配置,适当精简机构,实施精细化管理,打造运作高效、执行有力的行政系统和管理团队。强化服务意识,促进机关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机关,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工作水平,推动管理做小做精、服务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號),2012-03-16.
[2]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北京日报,2011-04-25.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内涵发展 一流大学建设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证明,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浙江大学正处于有大变强的战略转型期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期,一直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将提高质量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全过程,致力于培养一流人才,孕育一流成果,打造一流师资,实现一流管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始终坚持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
(一)“质量为本”构建一流本科教学体系
改革本科生培养管理体制,成立本科生学院和求是学院,将原来的本科教学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整合成一体,负责和协调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了“一横多纵”本科生培养体系。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大类招生培养,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课内外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实现了将整合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立“学院(系)本科教学量化考核和绩效评价系统”;使教学实行部分量化考核;实施“一流名师上讲台”制度,设立“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等来激发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大力鼓励教授走上讲台,加强本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大力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除传统意义上的“竺可桢学院”及各种特色实验班如社会科学实验班、工科实验班、巴德年医学班、神农班、创新创业强化班等,还专门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成立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求是科学班”,以及基础医学系的“试点学院”。各种特色培养平台通过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在生源、师资、氛围、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制度、国家化等方面,大胆创新,深入改革,开辟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三)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
以质量为主线,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包括实行研究生入学“申请—考核制”、培养质量专家督导制、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制、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及一票否决制等。以创新为主题,积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应用型培养模式” 等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大力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以科研为主导,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力推进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基于动态管理的研究生奖助学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培养和学术交流机制等。
二、始终坚持将提高学术质量作为增强核心能力的战略选择
(一)坚持重点建设,全面提升学科竞争力
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遴选出若干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建设。目前材料、能源、物理、化学、信息、农学、生命科学、管理学、肝病转化医学、神经科学等首批重点建设的10个学科领域已正式启动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为主体,以“人文社会学科提升计划”“理学学科振兴计划”为支撑,以“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加快建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形成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一批特色项目及设备集成平台,同时探索完善了“4 1 X”文科发展模式。组织实施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落实中新两国政府备忘录,积极参与新、中、美三方共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有关工作。
(二)转变科研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
学校以科研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科研发展方式为主线,不仅“顶天立地、高强辐射”,而且“天地互动、以民促军”,扎实推进科研“总量/内涵/声誉”的协同发展。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先后组建了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强化了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协同与管理,同时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及各类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大项目、凝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创新校内协同互动模式,以布局战略性大平台为抓手有重点地开展协同创新工作,重点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基础研究的新型组织模式与创新平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有组织创新的新模式与科研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平台等。
三、始终坚持将提高师资质量作为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
(一)全面实施“1311人才工程”
启动实施“1311人才工程”,明确了学校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即到2017年前后,师资队伍规模基本稳定在3500人左右,形成100名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求是讲席教授),培养和引进300名左右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级人才(求是特聘学者),建设100个左右面向重大任务或科学问题的创新研究团队,支持1000名左右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青年骨干人才(求是青年学者 )。学校将发展资源中的重要部分用于支持“1311人才工程”的人员和团队,提高他们的待遇保障,使他们能潜心教学科研工作。
(二)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
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为教师设置了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教学为主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团队科研/教学岗等5类不同岗位。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建立了差异化的职业发展平台和实行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真正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科学用人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主动规划学术和职业成长,各展所长,多通道发展。积极拓展知识转移型人才的发展空间,建立符合学术发展规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四、始终坚持将建设高质量体制支撑体系作为激发办学活力的动力源泉
(一)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内部运行体制机制”为契机,积极探索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及各方面工作体系的改革创新,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探索以“学术自主、管理高效、对接国际、服务社会”为特征的新颖体制机制,形成学术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互动、各司其职的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内部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思路是从以整合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制、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学术创新机制、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高水平队伍建设机制、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协调的内部治理架构以及以服务求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五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二)完善学术治理架构,改善行政服务效能
不断推进内部学术治理架构的完善,逐渐探索校学术委员会、学部学术委员会和学院(系)学术委员会三位一体的学术管理格局,促使行政围绕学术的需要进行管理设计。加大高校行政组织改革力度,强化高校行政组织的科学决策能力、执行力以及宏观调控能力和服务功能,构建管理高效、服务卓越的行政系统。推动校部机关业务流程再造和资源优化配置,适当精简机构,实施精细化管理,打造运作高效、执行有力的行政系统和管理团队。强化服务意识,促进机关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机关,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工作水平,推动管理做小做精、服务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號),2012-03-16.
[2]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北京日报,201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