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

来源 :教学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ugjl01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能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积累知识,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但是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却越来越被忽视。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朗读的作用和朗读的方法三个来方面分析,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课文的朗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朗读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蒙童入学,文义不懂,先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及至年岁既长,“四书”“五经”也往往读得倒背如流。这种“死读”当然有其弊端,然而这种“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朗读的过程中,读者能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但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却几乎被忽视了,学生琅琅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高语文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所以,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也应受到一定的重视。
  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正在被忽视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形式之一。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文章思想内容的一种教学活动。朗读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朗朗”。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正课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这些教师的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朗读训练,已经具备了朗读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时数有限,大多数课文篇幅又较长,因此就用不着在正课课堂上让学生来朗读课文,只要训练好他们的略读、速读等能力就行了。更有少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连学校安排给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早读课时间也经常用来进行课文讲解、题目分析等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校就很少有时间甚至几乎没有时间来朗读课文了。但是到了高三复习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少学生对语文新教材所选文章内容还相当不熟悉,更有甚者,对于教师复习时提到的文章是否上过都不清楚。一旦遇到文言文经典篇目,学生只能说出少部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翻译部分特殊句式,对文章内容也很陌生。特别是在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上,学生对于高中课文的记忆不深刻,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今天背了,明天就忘了。但是对于初中的却不然,只要稍加复习,学生就能掌握得很好。究其原因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文的朗读,有直接关系。
  二、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的意义
  (一)朗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没有“琅琅的读”,哪有“出中成章”?可是,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进行严格正规训练,使学生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朗读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朗读之前,朗读者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包括细读原文;充分揣摩体会并把握文章在内容、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这一准备过程的实现,正好于不知不觉中锻炼并培养了朗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因为朗读者在准备过程中始终是积极主动地在阅读原文,他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是异常活跃的,因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想,如果使用其他手段(如让学生默读课文),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难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也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那么他能很深入地理解文章吗?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才是能动的。我在上《再别康桥》《雨巷》《荷塘月色》等课文时,就充分运用了朗读这种教学方法。我先给学生们范读了一遍,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出作品的内涵和韵味,然后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简单的朗读知识的方法。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想使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景里。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一刻钟,并且尽量读出体会到的作者的情感。一刻钟后,起来发言的学生已经能够大略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我叉请三四位同学朗读重点段落,其他同学纠正他们朗读中的错误(包括字音、停顿、重音及感情等),最后在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讲解朗读的要领,并把名家的朗诵放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在比较之中再次深入地体会把握文章。这样,学生们在愉悦的鉴赏气氛中很快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所以,朗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朗读也是高中阶段记忆,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朗读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逍遥游》等文章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不知这样一文章什么时候学生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四)朗读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朗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激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情感。这些情感使朗读者有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他们或找人倾诉,或提笔著文,而后者正属于创作活动。因此,朗读实际上激起了读者的创作欲望,并使之很快进入创作状态。可见,朗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情感体验丰富的同学,往往读着读着,心里就有了某种感受,他可能会提笔记下这瞬间的心理活动,而这实际上正是在锻炼写作能力。久而久之,他的写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三、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
  首先,把握好朗读的时机,读出兴趣。高中课堂,一般都注重精讲多练,但经常这样,学生会变得无精打采,死气沉沉,而如果调节时积极引导学生朗读,课堂上便如注入了“源头活水”,课堂气氛便活跃了许多。再者,高中学生的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各种学习压力让他们苦不堪言,课堂上的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其次,要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读出新意。单一的朗读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既可教师范读,配乐朗读,也可全班齐读,学生分角色读等等。而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文章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比如说,长篇叙事诗或小说,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相约探夫”这一节,就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这一方式,通过朗读,四个青年妇女鲜明的个性特征,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则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又如,婉约词,情感细腻,适合女生个别读,豪放词,境界奔放粗犷,则适合男生读或齐读。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也可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四、朗读中,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读出作品的真情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正确把握文意,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淡雅闲情,《项脊轩志》的绵绵深情等,都应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方能读出真情。当然,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不同,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也就不同。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悲愤和沉痛的。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朗读时就宜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而当作者写到当局的凶残和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的短句,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正因为欠缺,所以更需要努力;正因为有遗憾,所以更要看到完美的前景。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语文之美,让我们乘着朗朗书声的翅膀从过去到现在在语文的世界中遨游,读出过去,读向未来。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作文,学生往往觉得无话可写,产生畏难情绪。如何使学生愿意写作文,爱上写作文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为情感是写作的源泉,是文章的灵魂。其次,平时要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使学生作文时有真情实感,调动学生其他一切写作因素有效地运转,打开写作思路,使写作过程如水到渠成。这里主要从引导学生观察、阅读、训练、表达能力等方面指导学生作文。  【关键词】作文;情感教学;情境设计;积累素材
期刊
【摘要】阅读理解是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构建自主学习的框架。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理解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在中学阶段有着极其重要地位。它以比分最高、题量最多、难度较大出现在考试中;同时它又是全方位考查学
期刊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  随课文分散识字最突出的特征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现在有的老师对什么是集中识字,什么是分散识字,认识上有些模
期刊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题之一。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多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兴趣的方法,创设情境、抓住关键、精心备课、设计教学过程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激发;物理学;兴趣;方法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纳米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
期刊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去认识事物,并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培养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实验教学  现在新课程改革提出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这对化学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地方化学实验的开展并不好,实验室被
期刊
【摘要】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相比,基础知识增多,学习容量加大,学习要求提高,学生心理负担加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转变思路、改进方法,才能提高语文成绩。  【关键词】初中语文;调整心态;转变思路;改进方法  初一新生刚刚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活
期刊
【摘要】行政领导是行政领导活动的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贯穿整个领导活动始终,是关系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要素。而行政领导如何才能做好领导工作,这就关系到论未来行政领导形象的问题。本文阐述了行政领导者形象塑造的涵义及其重要性,分析了行政领导者形象塑造存在问题及原因,探讨了新时期对行政领导者形象塑造的要求及途径,要增强行政领导者个体形象塑造意识,提高领导者应对传媒的能力,塑造领导者良好媒体
期刊
【摘要】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电化教学使语文教学变得灵活多样,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能模拟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能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认知,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师生都会感到其乐无穷!  【关键词】电化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效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学校
期刊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期刊
【摘要】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讲究艺术,讲究艺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因此,思想品德课中的艺术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有效;艺术;道德观;转变  “如今的学生难教”,这是很多老师的感叹。这说明陷入教育泥潭而痛苦挣扎的教师比比皆是。而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