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引进了“任务驱动”概念,试图让学生在驱动式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能自我反思的有责任感的学习者。
关键词:数学任务 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引进了“任务驱动”概念,试图让学生在驱动式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能自我反思的有责任感的学习者。那么,如何加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的任务驱动教学呢?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任务驱动”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学习情境,产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动机;其次是了解和分析学习任务,提出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方法,探讨完成任务的可能手段,制定行动计划;接下来利用预定的方法、手段获取信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为让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达到的程度有清楚的认识,教师还应在学生表述完成任务的方法、过程、原理、收获的同时给出必要的评价。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注意点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任务”设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认知基础是决定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部因素。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桩,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比港湾。没有锚桩,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为此,布置“任务”要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搞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知新。
3、“任务”设计要遵循学生特点。
“任务”难度要有层次性,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等多方面的因素。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的任务驱动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兴趣和动机密不可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每节课导入环节,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以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自始至终维持浓厚的兴趣。
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本节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那么,什么样的数学任务才算是“好任务”呢?通常,一个好的数学任务应具备以下特点:
(1)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刺激主要来源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要处理好情境与任务的关系,情境要呈现出有效的任务,同时又能支持儿童的数学学习。
(2)应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
开放性可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或者是结果的多样性;思考性就是任务要能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任务中,教师可以伴随着呈现一定的线索,线索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分之市和经验进行新的学习。但线索不等同于程序指令,即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一个个具体步骤。
2、提供必要的资源,做好教学引导
学生明确的任务后,教师可根据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采用分组讨论形式去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一方面,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在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3、做好分析评价,归纳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组织展示其成果,并进行讨论、总结和评价。分析评价可让学生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通过评价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作适当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并以个人成果的形式展现,这时学生已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够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磁县路村营学区常迎学校)
关键词:数学任务 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引进了“任务驱动”概念,试图让学生在驱动式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能自我反思的有责任感的学习者。那么,如何加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的任务驱动教学呢?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任务驱动”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学习情境,产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动机;其次是了解和分析学习任务,提出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方法,探讨完成任务的可能手段,制定行动计划;接下来利用预定的方法、手段获取信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为让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达到的程度有清楚的认识,教师还应在学生表述完成任务的方法、过程、原理、收获的同时给出必要的评价。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注意点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任务”设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认知基础是决定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部因素。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桩,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比港湾。没有锚桩,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为此,布置“任务”要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搞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知新。
3、“任务”设计要遵循学生特点。
“任务”难度要有层次性,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等多方面的因素。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的任务驱动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兴趣和动机密不可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每节课导入环节,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以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自始至终维持浓厚的兴趣。
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本节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那么,什么样的数学任务才算是“好任务”呢?通常,一个好的数学任务应具备以下特点:
(1)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刺激主要来源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要处理好情境与任务的关系,情境要呈现出有效的任务,同时又能支持儿童的数学学习。
(2)应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
开放性可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或者是结果的多样性;思考性就是任务要能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任务中,教师可以伴随着呈现一定的线索,线索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分之市和经验进行新的学习。但线索不等同于程序指令,即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一个个具体步骤。
2、提供必要的资源,做好教学引导
学生明确的任务后,教师可根据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采用分组讨论形式去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一方面,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在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3、做好分析评价,归纳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组织展示其成果,并进行讨论、总结和评价。分析评价可让学生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通过评价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作适当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并以个人成果的形式展现,这时学生已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够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磁县路村营学区常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