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矿业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区建设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施可持续战略可以实际运作的载体。
【关键词】矿区生 态修复 生态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69-02
1 矿区生态修复与生态区建设背景
潘集区录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河北岸,总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43万,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能源新区。区内拥有潘一矿、潘二矿、潘三矿、潘北煤矿四座现代化煤矿和正在建设的朱集煤矿、潘东矿,还有“单机甲中华”称誉的平圩发电厂、田集电厂和正在建设的平电二期、田集电厂二期,以及祁集化工基地等国家重点工程,是淮南市煤电化基地的主战场。工矿业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区建设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施可持续战略可以实际运作的载体。潘集区于2004年9月被批准为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
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从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潘集區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1)一定时期内,塌陷区面积不断扩大,稳沉期较长,生态环境恢复任务重,难度大,耕地资源损失难以补救,加上基本建设占地,生态失衡和耕地减少形势严峻。
(2)主要过境河流水患亟待根治,湿地功能恢复、保护与资源开发存在矛盾,水利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滩涂开发及水生资源利用均需十分谨慎,否则难免引发生态风险。
(3)能源工业发展,煤矸石和粉煤灰产出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持续加重。
(4)小型企业有强烈发展愿望,无序增长现象有可能发生,与能源产业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都会相伴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5)小城镇和农村综合环境状况差的现象一时难以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还在发展,农村畜禽粪便、水土流失和农用化学品造成的面源污染,不仅影响水质,而且不利于农产品安全。
3 如何做好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态区建设
根据潘集区生态环境现状和未来发展趋看,要想有效修复生态破坏现状,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是粉煤灰农业利用。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硅、钙和一些微量元素,可以直接作为矿质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另外,在有机复合肥生产中,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有利于造粒,改善肥料的某些性状。还可利用粉煤灰与其他有机废弃物及添加剂配合,生产改土剂、人造营养土等产品用于农业生产。二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利用途径包括: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加工成有机肥料或有机-无机复合肥;作水产养殖的饲料;作基料生产食用菌;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等。大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产生量大而集中,宜建设相应规模的肥料加工厂,生产有机-无机复合肥料,也可以建大型沼气站,向居民区供应沼气,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农户家庭散养畜禽粪便,也可通过沼气工程,实现畜禽—沼气—农田循环。三是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潘集区是农业大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秸秆综合利用包括粉碎直接还田和堆沤肥;用秸秆作基料生产食用菌;秸秆作为饲料,实现过腹还田;将秸秆作为原料生产工业品或工艺品或新型建材;适量秸秆投入沼气池,转化为气态能源等。从最佳综合效益出发,根据本区产业组合,建立一套秸秆资源化管理机制,引进组装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把秸秆综合利用具体落实。
3.2 实现煤电化基地生态化转型
一是对煤炭洗选工艺技术改造,对现有选煤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洗选能力,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实施煤层气资源利用。利用煤层气资源,替代原煤作为锅炉的新型燃料,推广矿区燃煤锅炉改造成燃气锅炉,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减轻大气污染。实施煤矸石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引进、组装诸如循环硫化床锅炉技术,空心烧结砖和免蒸免烧砖技术,水泥、混凝土建材生产技术等。二是改造工艺和采用减污技术,加快实施煤电一体化,采用清洁煤发电技术和高效除尘器、低氮燃烧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行节煤生产和水循环利用,实施电厂节煤燃烧、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和化学废水、冲灰废水、冷却水处理的闭路循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施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根据技术成熟程度和市场可接受性,重点实施粉煤灰在建筑材料、路坝基材和废弃地回填等方面的利用。三是煤化工工业生态化建设。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能力,以煤的气化为突破口,扩大焦炭生产能力,发展以煤为原料的精细化工,提高综合效益。
3.3 实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
主要进行发电厂粉煤灰场地综合治理和烟气除尘、脱硫、脱氮,矿区锅炉房消烟除尘,矿区堆场及地面扬尘治理,建设城区烟尘控制区,进行小锅炉改造。对重点粉煤灰储灰场进行分期综合治理。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标准化管理,从原材料选择、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到产品销售和使用服务,推行一套原材料优化、节约资源、资源再生等对环境无害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体系,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轻环境压力。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实现生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3.4 落实好塌陷区生态恢复措施
一是工程措施。塌陷区生态恢复首先要采用工程改善土地条件,包括:①整治土地。对能恢复为农田的地块,按标准耕地的要求进行平整。②整修水利。结合整修恢复塌陷区原有水利设施,完善水利工程。③整修道路。充分利用塌陷区已有道路,采取新修与复旧结合,全面改善恢复区道路。④建设防护林网。按农田防护、生态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统一要求,设计林网、林被斑块和廊道,建成结构、功能和景观协调的绿化体系。⑤治理塌陷湿地。根据塌陷深浅和开发需要,设定水体和低湿地功能,根据功能定位,整治成自然恢复区、种养经营区和观光游憩区。二是构建生态经济模式。根据塌陷区的类型和土地条件,在生态恢复整体框架控制下,构建不同的生态经济模式。比如:恢复耕地,发展粮、菜种植和畜禽养殖;恢复林草地,以林草复合种植为基础,发展养殖和加工生产;恢复湿地,种植湿生植物和相应发展加工业;恢复水面,发展水产或水禽养殖。
3.5 开展工业污染防治
对现有煤矿和电厂锅炉和窑炉更新改造和改进消烟除尘技术,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建设无黑烟矿区;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及技改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改善矿区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工业水循环利用,建设中小型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实现废水集中处理;大力大力实施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实行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建立环境噪声达标区,加强对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的控制和监督管理。
3.6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广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对土壤环境构成污染以及不符合A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复配制剂和中等毒性农药;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施肥污染,使用农家肥和有机—无机复合(复混)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行畜禽养殖业集约化,配套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工程;实施农村人畜粪便沼气化等无害化处理;使用光解地膜和农膜回收技术;依标准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防止灌溉水导致农业资源退化与环境污染。
3.7 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与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配套,对环境实行整体优化调控。使用清洁能源。对城市工矿企业、餐饮、宾馆以及文化娱乐等经营性行业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和居民生活煤改气、煤改电。实现垃圾处理由填埋向综合利用转变,改造城镇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建立街道、社会环境公益活动机制。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参与活动、监督和奖励,推进街道和社会公共环境保护,改善自我生活环境。
3.8 生态村建设
以已经验收的省、市级生态村为示范,大力推进“百镇千村万户”工程。以庭院为依托,以沼气为纽带,通过开展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厨房等活动,重点治理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农村居民区建设要本着节约、舒适、适用的原则,进行认真规划,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采煤塌陷区搬迁和行蓄洪区居民搬迁,调整规模小、布局散、占地多、环境差的自然村落,加快农村居民点的归并和移民建镇步伐,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促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3.9 生态安全预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一是管理能力建设。要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区生态安全预警领导工作和生态风险预防及实施应急预案的组织、动员、协调、指挥,并确定专人分管。各行业部门和生产单位,有专人负责生态安全预警管理,构成横向交流,信息流通的网络。二是认知能力建设。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定期进行生态安全预测、预警、预报、预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训,提高认知能力和管理水平。把生态安全教育纳入生态环境知识普及教育计划,通过宣传,增强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使群众理解生态安全预警的作用,主动关心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三是技术能力建设。加大投入,配备生态安全预测、预警、预报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及相关软件,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建立跨区域生态安全预测、预警、预报协作机制,在市域和自然区域范围内,共享预警资源,提高预警能力。
【关键词】矿区生 态修复 生态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69-02
1 矿区生态修复与生态区建设背景
潘集区录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河北岸,总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43万,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能源新区。区内拥有潘一矿、潘二矿、潘三矿、潘北煤矿四座现代化煤矿和正在建设的朱集煤矿、潘东矿,还有“单机甲中华”称誉的平圩发电厂、田集电厂和正在建设的平电二期、田集电厂二期,以及祁集化工基地等国家重点工程,是淮南市煤电化基地的主战场。工矿业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区建设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施可持续战略可以实际运作的载体。潘集区于2004年9月被批准为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
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从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潘集區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1)一定时期内,塌陷区面积不断扩大,稳沉期较长,生态环境恢复任务重,难度大,耕地资源损失难以补救,加上基本建设占地,生态失衡和耕地减少形势严峻。
(2)主要过境河流水患亟待根治,湿地功能恢复、保护与资源开发存在矛盾,水利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滩涂开发及水生资源利用均需十分谨慎,否则难免引发生态风险。
(3)能源工业发展,煤矸石和粉煤灰产出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持续加重。
(4)小型企业有强烈发展愿望,无序增长现象有可能发生,与能源产业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都会相伴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5)小城镇和农村综合环境状况差的现象一时难以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还在发展,农村畜禽粪便、水土流失和农用化学品造成的面源污染,不仅影响水质,而且不利于农产品安全。
3 如何做好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态区建设
根据潘集区生态环境现状和未来发展趋看,要想有效修复生态破坏现状,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是粉煤灰农业利用。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硅、钙和一些微量元素,可以直接作为矿质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另外,在有机复合肥生产中,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有利于造粒,改善肥料的某些性状。还可利用粉煤灰与其他有机废弃物及添加剂配合,生产改土剂、人造营养土等产品用于农业生产。二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利用途径包括: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加工成有机肥料或有机-无机复合肥;作水产养殖的饲料;作基料生产食用菌;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等。大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产生量大而集中,宜建设相应规模的肥料加工厂,生产有机-无机复合肥料,也可以建大型沼气站,向居民区供应沼气,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农户家庭散养畜禽粪便,也可通过沼气工程,实现畜禽—沼气—农田循环。三是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潘集区是农业大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秸秆综合利用包括粉碎直接还田和堆沤肥;用秸秆作基料生产食用菌;秸秆作为饲料,实现过腹还田;将秸秆作为原料生产工业品或工艺品或新型建材;适量秸秆投入沼气池,转化为气态能源等。从最佳综合效益出发,根据本区产业组合,建立一套秸秆资源化管理机制,引进组装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把秸秆综合利用具体落实。
3.2 实现煤电化基地生态化转型
一是对煤炭洗选工艺技术改造,对现有选煤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洗选能力,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实施煤层气资源利用。利用煤层气资源,替代原煤作为锅炉的新型燃料,推广矿区燃煤锅炉改造成燃气锅炉,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减轻大气污染。实施煤矸石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引进、组装诸如循环硫化床锅炉技术,空心烧结砖和免蒸免烧砖技术,水泥、混凝土建材生产技术等。二是改造工艺和采用减污技术,加快实施煤电一体化,采用清洁煤发电技术和高效除尘器、低氮燃烧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行节煤生产和水循环利用,实施电厂节煤燃烧、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和化学废水、冲灰废水、冷却水处理的闭路循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施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根据技术成熟程度和市场可接受性,重点实施粉煤灰在建筑材料、路坝基材和废弃地回填等方面的利用。三是煤化工工业生态化建设。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能力,以煤的气化为突破口,扩大焦炭生产能力,发展以煤为原料的精细化工,提高综合效益。
3.3 实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
主要进行发电厂粉煤灰场地综合治理和烟气除尘、脱硫、脱氮,矿区锅炉房消烟除尘,矿区堆场及地面扬尘治理,建设城区烟尘控制区,进行小锅炉改造。对重点粉煤灰储灰场进行分期综合治理。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标准化管理,从原材料选择、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到产品销售和使用服务,推行一套原材料优化、节约资源、资源再生等对环境无害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体系,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轻环境压力。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实现生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3.4 落实好塌陷区生态恢复措施
一是工程措施。塌陷区生态恢复首先要采用工程改善土地条件,包括:①整治土地。对能恢复为农田的地块,按标准耕地的要求进行平整。②整修水利。结合整修恢复塌陷区原有水利设施,完善水利工程。③整修道路。充分利用塌陷区已有道路,采取新修与复旧结合,全面改善恢复区道路。④建设防护林网。按农田防护、生态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统一要求,设计林网、林被斑块和廊道,建成结构、功能和景观协调的绿化体系。⑤治理塌陷湿地。根据塌陷深浅和开发需要,设定水体和低湿地功能,根据功能定位,整治成自然恢复区、种养经营区和观光游憩区。二是构建生态经济模式。根据塌陷区的类型和土地条件,在生态恢复整体框架控制下,构建不同的生态经济模式。比如:恢复耕地,发展粮、菜种植和畜禽养殖;恢复林草地,以林草复合种植为基础,发展养殖和加工生产;恢复湿地,种植湿生植物和相应发展加工业;恢复水面,发展水产或水禽养殖。
3.5 开展工业污染防治
对现有煤矿和电厂锅炉和窑炉更新改造和改进消烟除尘技术,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建设无黑烟矿区;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及技改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改善矿区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工业水循环利用,建设中小型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实现废水集中处理;大力大力实施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实行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建立环境噪声达标区,加强对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的控制和监督管理。
3.6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广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对土壤环境构成污染以及不符合A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复配制剂和中等毒性农药;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施肥污染,使用农家肥和有机—无机复合(复混)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行畜禽养殖业集约化,配套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工程;实施农村人畜粪便沼气化等无害化处理;使用光解地膜和农膜回收技术;依标准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防止灌溉水导致农业资源退化与环境污染。
3.7 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与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配套,对环境实行整体优化调控。使用清洁能源。对城市工矿企业、餐饮、宾馆以及文化娱乐等经营性行业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和居民生活煤改气、煤改电。实现垃圾处理由填埋向综合利用转变,改造城镇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建立街道、社会环境公益活动机制。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参与活动、监督和奖励,推进街道和社会公共环境保护,改善自我生活环境。
3.8 生态村建设
以已经验收的省、市级生态村为示范,大力推进“百镇千村万户”工程。以庭院为依托,以沼气为纽带,通过开展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厨房等活动,重点治理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农村居民区建设要本着节约、舒适、适用的原则,进行认真规划,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采煤塌陷区搬迁和行蓄洪区居民搬迁,调整规模小、布局散、占地多、环境差的自然村落,加快农村居民点的归并和移民建镇步伐,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促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3.9 生态安全预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一是管理能力建设。要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区生态安全预警领导工作和生态风险预防及实施应急预案的组织、动员、协调、指挥,并确定专人分管。各行业部门和生产单位,有专人负责生态安全预警管理,构成横向交流,信息流通的网络。二是认知能力建设。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定期进行生态安全预测、预警、预报、预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训,提高认知能力和管理水平。把生态安全教育纳入生态环境知识普及教育计划,通过宣传,增强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使群众理解生态安全预警的作用,主动关心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三是技术能力建设。加大投入,配备生态安全预测、预警、预报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及相关软件,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建立跨区域生态安全预测、预警、预报协作机制,在市域和自然区域范围内,共享预警资源,提高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