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是江苏省教育厅促进教学变革、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聚焦地理学科相关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分析了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与实施对地理教学变革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包括课程基地为地理教学营造出真实而丰富的教学环境;课程基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更多平台;课程基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高中课程基地;地理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67-02
【作者简介】于蓉,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地理教研员,博士在读。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的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促进了学校教学的深入变革,学科教学改革在课程基地建设的推动之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我省建设的高中课程基地以地理或者以地理相关主题命名的有30余个。这些课程基地中,有些是完全基于地理学科的,如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高中地理课程基地,南京市第一中学的高中地理实践课程基地;有些是以地理学科为主,同时还涉及其他学科,例如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的海洋文化课程基地,常州市北郊中学的高中环境教育课程基地,就是以地理学科为主,还涉及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这些地理相关课程基地在建设与实施中对地理教学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课程基地为地理教学营造出真实而丰富的教学环境
一直以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同一教学环境,即教室中开展的。这样单一的教学环境很难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质,也无法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古以来,地理专家就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地理研究的一种境界,同样地理学习不仅限于学习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走向真实而丰富的地理世界中去观察、体验和探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分布,并尝试解释其背后所隐藏的地理规律。
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而以地理学科为主题的高中课程基地在建设中提供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地理教学环境。很多高中地理课程基地都建设了有别于普通教室、凸显地理学科特征的室内教学环境——地理教室;还有一些课程基地根据精心设计的主题创设了别具一格的校内教学环境,如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的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在校内建设了减灾教育体验馆,馆内包括地质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海洋灾害探究厅、火灾探究厅以及核生化探究区等,这些探究区域采用多媒体及声光电等多种技术手段,模拟灾害场景,让灾害的展现更加直观,学生对灾害的体验也更加深刻,学生在馆内通过亲身的体验更好地学习到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防雷、地质灾害防御、消防安全、事故防范、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知识和防御应对的技能。
此外,还有一些地理相关课程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自然环境,将地理课“搬到”了真实的自然界中。例如,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坐落于一片自然的湿地中,西靠金鸡湖、北靠东沙湖、南依吴淞江,东面还有未开垦的次生湿地。学校将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进行了充分挖掘,将湿地文化和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合,成功申报和建设了江苏省湿地文化高中课程基地。学校在原有自然湿地上开辟出西马斜塘湿地生态园,为学生进行野外生态观察和研究提供了场所。
二、 课程基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更多平台
新课程积极倡导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强调多元的课程架构,课程基地中的课程设置不仅有必修课程还有选修课程,不仅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有丰富的校本课程。多样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些课程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也为他们未来专业方向的确定和职业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素材。例如江苏省震泽中学的“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就开设了围绕天文的系列校本课程,包括天文与数学、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中的生命探究以及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开启了学生对天文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天文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只有学好各门学科才能更好地学习天文知识,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得到激发。
此外,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强调创建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互动平台的建设不仅要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同时可以通过增强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互动性功能,来促进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很多课程基地在创建互动平台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多样化且特色鲜明的教学互动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连云港高级中学的基于3S技术的地理创新课程基地在建设实施中创建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互动平台,该互动平台借助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软件,将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使地理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工具。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地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三、 课程基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明确提出要让课程基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在课程基地建设中,基地学校一般都设有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领衔的教师研究团队,教师团队在名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和项目学习,不仅推动了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与提升。
此外,高中课程基地在筹划与建设过程中都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专家甚至会直接走上讲台为师生讲授专业知识或亲自指导基地的项目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获益的不仅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很多教师在专家亲自指导下积极进行项目研究,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目前,很多的高中课程基地不仅实现了将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建到基地,而且将基地中优秀教师团队的影响辐射到了所在地区,成为区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促进了区域教师专业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高中课程基地;地理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67-02
【作者简介】于蓉,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地理教研员,博士在读。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的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促进了学校教学的深入变革,学科教学改革在课程基地建设的推动之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我省建设的高中课程基地以地理或者以地理相关主题命名的有30余个。这些课程基地中,有些是完全基于地理学科的,如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高中地理课程基地,南京市第一中学的高中地理实践课程基地;有些是以地理学科为主,同时还涉及其他学科,例如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的海洋文化课程基地,常州市北郊中学的高中环境教育课程基地,就是以地理学科为主,还涉及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这些地理相关课程基地在建设与实施中对地理教学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课程基地为地理教学营造出真实而丰富的教学环境
一直以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同一教学环境,即教室中开展的。这样单一的教学环境很难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质,也无法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古以来,地理专家就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地理研究的一种境界,同样地理学习不仅限于学习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走向真实而丰富的地理世界中去观察、体验和探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分布,并尝试解释其背后所隐藏的地理规律。
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而以地理学科为主题的高中课程基地在建设中提供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地理教学环境。很多高中地理课程基地都建设了有别于普通教室、凸显地理学科特征的室内教学环境——地理教室;还有一些课程基地根据精心设计的主题创设了别具一格的校内教学环境,如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的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在校内建设了减灾教育体验馆,馆内包括地质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海洋灾害探究厅、火灾探究厅以及核生化探究区等,这些探究区域采用多媒体及声光电等多种技术手段,模拟灾害场景,让灾害的展现更加直观,学生对灾害的体验也更加深刻,学生在馆内通过亲身的体验更好地学习到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防雷、地质灾害防御、消防安全、事故防范、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知识和防御应对的技能。
此外,还有一些地理相关课程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自然环境,将地理课“搬到”了真实的自然界中。例如,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坐落于一片自然的湿地中,西靠金鸡湖、北靠东沙湖、南依吴淞江,东面还有未开垦的次生湿地。学校将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进行了充分挖掘,将湿地文化和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合,成功申报和建设了江苏省湿地文化高中课程基地。学校在原有自然湿地上开辟出西马斜塘湿地生态园,为学生进行野外生态观察和研究提供了场所。
二、 课程基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更多平台
新课程积极倡导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强调多元的课程架构,课程基地中的课程设置不仅有必修课程还有选修课程,不仅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有丰富的校本课程。多样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些课程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也为他们未来专业方向的确定和职业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素材。例如江苏省震泽中学的“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就开设了围绕天文的系列校本课程,包括天文与数学、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中的生命探究以及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开启了学生对天文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天文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只有学好各门学科才能更好地学习天文知识,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得到激发。
此外,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强调创建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互动平台的建设不仅要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同时可以通过增强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互动性功能,来促进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很多课程基地在创建互动平台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多样化且特色鲜明的教学互动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连云港高级中学的基于3S技术的地理创新课程基地在建设实施中创建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互动平台,该互动平台借助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软件,将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使地理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工具。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地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三、 课程基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明确提出要让课程基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在课程基地建设中,基地学校一般都设有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领衔的教师研究团队,教师团队在名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和项目学习,不仅推动了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与提升。
此外,高中课程基地在筹划与建设过程中都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专家甚至会直接走上讲台为师生讲授专业知识或亲自指导基地的项目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获益的不仅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很多教师在专家亲自指导下积极进行项目研究,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目前,很多的高中课程基地不仅实现了将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建到基地,而且将基地中优秀教师团队的影响辐射到了所在地区,成为区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促进了区域教师专业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