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响应金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环境立市”战略,以2011-2015年的金华市各分项环境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金华市八县市综合环境和分项环境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金华市综合环境的情况是整体趋于进步,但区域间差异显著;在分项环境中,人文环境表现相对较弱,社会环境地区间差异较大,服务环境与生态环境表现较为均衡。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环境立市”战略 综合环境 分项环境 对策
中国共产党金华市委员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符合时代的发展与公众的要求,有助于金华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更好的实现未来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人文、服务、生态及社会环境的剖析,主要考察了下列问题:金华市综合环境的总体水平以及区域差异情况;金华市八县市在各分项环境中的状况。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考察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金华市“环境立市”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金华市八县市环境分析
根据2017年金华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对“环境立市”战略的分类,本文共选取了人文环境、服务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其中人文环境下分为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文化、体育、娱乐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文化站数、组织文艺活动次数;服务环境下分为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教育行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生态环境下分为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尘去除率、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社会环境下分为卫生和社会工作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境内公路里程。由此构建金华市“环境立市”战略的指标评价体系。
(1)环境综合分析
本部分主要通过spss16.0对经济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通过检验变量的适用性表明,KMO的统计量为0.594.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这两个结果表明数据量是可接受的,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接着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提取了四个主成分,其中将Fl命名为服务人员情况因子;F2命名为文化及卫生服务因子;F3命名为生态环境绿化因子;F4命名为生态治理因子。根据处理所得的各主成分得分数据,可以得出在2011-2015年间,金华各县市环境的综合得分差异明显,金华市区、武义县、浦江县的综合得分较高,表明这三个地区的综合环境发展水平位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之上。而东阳市、磬安县的综合得分始终为负值,表明这两个地区的综合环境发展水平位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之下。从各市综合得分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區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金华市近些年来的环境整体水平是逐步提升的,整体局势良好。
(2)各分项环境分析
本部分以指标体系中的人文环境、服务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分析对象对各分项环境进行分析,以找出各市在环境发展中的短板。与计算环境综合得分步骤一致,对各分项环境分别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在人文环境中,金华市区、兰溪市、义乌市得分相对较高;在服务环境中,金华市区、义乌市、永康市得分相对较高;在生态环境中,金华市区和义乌市得分相对较高;对于社会环境,则是永康市、武义县和浦江县得分较高。综合起来,磬安县的各分项环境得分均为负分,说明磬安县的各项环境水平均处于全市平均水平之下。
优化金华市环境对策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完善文化设施建设。金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就要理清金华历史的文化脉络,结合新时期的金华精神,共同凝聚成为“共建金华”的精神力量,使金华文化融人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大基层卫生事业投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政府应在财政上逐步扩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福利待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努力抓好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统一规划,分阶段以及科学地制定目标,从生态整合能力、生态监测和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制定、人力资源建设、科技发展能力、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风险及减缓对策等方面详细制定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推进完善社会环境,增强人民满意度。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就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等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模式的构建,不断加强劳动保障系统建设,完善社会基础设施服务。
结束语
本文以金华市八县市各分项环境为统计数据,得出金华市环境的基本情况:在综合环境方面,金华市整体趋于进步,但区域间差异显著;在分项环境中,人文环境表现相对较弱,社会环境地区间差异较大,服务环境与生态环境表现较为均衡。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对于人文环境,应不断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同时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服务环境,应加大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于生态环境,应努力抓好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加强监管,不断提升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于社会环境,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周庆华等.城市建设与城市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关系研究[J].工业建筑,2015,45 (12):200-202.
[2]朱洪军,徐玖平.服务环境对顾客体验影响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5):47-53.
[3]黄勤等.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 25( 02): 111-120.
“环境立市”战略 综合环境 分项环境 对策
中国共产党金华市委员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符合时代的发展与公众的要求,有助于金华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更好的实现未来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人文、服务、生态及社会环境的剖析,主要考察了下列问题:金华市综合环境的总体水平以及区域差异情况;金华市八县市在各分项环境中的状况。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考察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金华市“环境立市”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金华市八县市环境分析
根据2017年金华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对“环境立市”战略的分类,本文共选取了人文环境、服务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其中人文环境下分为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文化、体育、娱乐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文化站数、组织文艺活动次数;服务环境下分为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教育行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生态环境下分为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烟尘去除率、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社会环境下分为卫生和社会工作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境内公路里程。由此构建金华市“环境立市”战略的指标评价体系。
(1)环境综合分析
本部分主要通过spss16.0对经济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通过检验变量的适用性表明,KMO的统计量为0.594.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这两个结果表明数据量是可接受的,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接着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提取了四个主成分,其中将Fl命名为服务人员情况因子;F2命名为文化及卫生服务因子;F3命名为生态环境绿化因子;F4命名为生态治理因子。根据处理所得的各主成分得分数据,可以得出在2011-2015年间,金华各县市环境的综合得分差异明显,金华市区、武义县、浦江县的综合得分较高,表明这三个地区的综合环境发展水平位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之上。而东阳市、磬安县的综合得分始终为负值,表明这两个地区的综合环境发展水平位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之下。从各市综合得分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區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金华市近些年来的环境整体水平是逐步提升的,整体局势良好。
(2)各分项环境分析
本部分以指标体系中的人文环境、服务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分析对象对各分项环境进行分析,以找出各市在环境发展中的短板。与计算环境综合得分步骤一致,对各分项环境分别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在人文环境中,金华市区、兰溪市、义乌市得分相对较高;在服务环境中,金华市区、义乌市、永康市得分相对较高;在生态环境中,金华市区和义乌市得分相对较高;对于社会环境,则是永康市、武义县和浦江县得分较高。综合起来,磬安县的各分项环境得分均为负分,说明磬安县的各项环境水平均处于全市平均水平之下。
优化金华市环境对策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完善文化设施建设。金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就要理清金华历史的文化脉络,结合新时期的金华精神,共同凝聚成为“共建金华”的精神力量,使金华文化融人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大基层卫生事业投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政府应在财政上逐步扩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福利待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努力抓好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统一规划,分阶段以及科学地制定目标,从生态整合能力、生态监测和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制定、人力资源建设、科技发展能力、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风险及减缓对策等方面详细制定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推进完善社会环境,增强人民满意度。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就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等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模式的构建,不断加强劳动保障系统建设,完善社会基础设施服务。
结束语
本文以金华市八县市各分项环境为统计数据,得出金华市环境的基本情况:在综合环境方面,金华市整体趋于进步,但区域间差异显著;在分项环境中,人文环境表现相对较弱,社会环境地区间差异较大,服务环境与生态环境表现较为均衡。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对于人文环境,应不断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同时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服务环境,应加大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于生态环境,应努力抓好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加强监管,不断提升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于社会环境,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周庆华等.城市建设与城市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关系研究[J].工业建筑,2015,45 (12):200-202.
[2]朱洪军,徐玖平.服务环境对顾客体验影响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5):47-53.
[3]黄勤等.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 25( 02): 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