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般地说,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财政部门可支配的资源也越多,从而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收入规模也相应增加。基于这一原理,根据青海省1987—2006年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青海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并建立了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长期作用大于短期作用;青海省财政与经济存在不协调发展状况。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33-02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实际劳务数量的增加,更确切地说,是表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这一辩证关系也适用于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水平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的规模,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基于这一辩证关系,“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成为财政收入的首要原则。一般地说,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财政部门可支配的资源也越多,从而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收入规模也相应增加。
地方财政收入是本地区创造的国家收入,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的分配方式,在国家和地区之间分配后,留给本地区使用的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根据以上的分析,地方经济增长决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本文选取青海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以下简称财政收入)这一变量来反映青海省财政收入的变动,选取现价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的变动,对青海省经济增长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制约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一、青海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现状
由上表可看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青海省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一直很低,最高为1991年的0.117%。1994年开始全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从1994年的7.0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2.2437亿元,但是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0.06%左右。
二、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建立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模型之前,必须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序列的平稳性,否则将有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本文用Eviews5.0软件对财政收入(Y)和GDP(X)变量年度数据的自然对数(分别为lnY和lnX)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用的是ADF检验法。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表2为ADF检验的检验结果。
表2表明,lnY和lnX变量的ADF值分别大于5%的临界值,它们是非平稳的,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均小于5%临界值,表明它们为平稳的。因此,lnY 和lnX两个变量是一阶单整变量,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由表3的结果可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1)式即为协整模型,反映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
根据协整模型,长期内,青海省GDP变动1%,财政收入将同方向变动0.7506%,从长期来看,青海省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是0.7506,同时也说明了青海省财政收入与GDP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分析已经证明lnY与lnX之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将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作为误差修正项,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为: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模型中的非均衡误差的系数为-0.3973,意味着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39.73%的比率对本年度的财政收入作出反向修正。在模型中,财政收入的波动可以分为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两部分。根据误差修正模型显示,长时期内,青海省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成同方向变动,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变化1%,引起财政收入变化0.7506%,即长期弹性为0.7506。而上一年的非均衡误差以0.3973的比率对本年度的财政收入作出修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也必定会提高,这符合宏观经济的一般规律。
五、结论
(1)比较财政收入和GDP的长期均衡模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 可以看出,GDP影响的长期作用大于短期作用, 反映出青海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更能提高财政收入。所以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更应该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了,财政收入的税源才能得到保障。依靠经济效益的提高来提高财政收入的规模。因此,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
青海省属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而长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是其产业结构。近年来,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显示出典型的资源性、初级化特征,存在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等问题,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因此,青海省加快经济发展进而提高财政收入,首先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相互促进得到发展。
(2)从协整方程可看出,青海省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506,小于1,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小于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的增长落后于经济的增长,说明青海省财政与经济存在不协调的状况。因此,仍有空间提高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
总之,青海省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了经济增长,从而制约了财政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小于1,存在财政与经济不协调发展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邓子基.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庞皓.计量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33-02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实际劳务数量的增加,更确切地说,是表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这一辩证关系也适用于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水平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的规模,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基于这一辩证关系,“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成为财政收入的首要原则。一般地说,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财政部门可支配的资源也越多,从而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收入规模也相应增加。
地方财政收入是本地区创造的国家收入,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的分配方式,在国家和地区之间分配后,留给本地区使用的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根据以上的分析,地方经济增长决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本文选取青海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以下简称财政收入)这一变量来反映青海省财政收入的变动,选取现价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的变动,对青海省经济增长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制约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一、青海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现状
由上表可看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青海省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一直很低,最高为1991年的0.117%。1994年开始全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从1994年的7.0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2.2437亿元,但是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0.06%左右。
二、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建立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模型之前,必须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序列的平稳性,否则将有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本文用Eviews5.0软件对财政收入(Y)和GDP(X)变量年度数据的自然对数(分别为lnY和lnX)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用的是ADF检验法。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表2为ADF检验的检验结果。
表2表明,lnY和lnX变量的ADF值分别大于5%的临界值,它们是非平稳的,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均小于5%临界值,表明它们为平稳的。因此,lnY 和lnX两个变量是一阶单整变量,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由表3的结果可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1)式即为协整模型,反映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
根据协整模型,长期内,青海省GDP变动1%,财政收入将同方向变动0.7506%,从长期来看,青海省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是0.7506,同时也说明了青海省财政收入与GDP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分析已经证明lnY与lnX之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将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作为误差修正项,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为: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模型中的非均衡误差的系数为-0.3973,意味着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39.73%的比率对本年度的财政收入作出反向修正。在模型中,财政收入的波动可以分为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两部分。根据误差修正模型显示,长时期内,青海省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成同方向变动,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变化1%,引起财政收入变化0.7506%,即长期弹性为0.7506。而上一年的非均衡误差以0.3973的比率对本年度的财政收入作出修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也必定会提高,这符合宏观经济的一般规律。
五、结论
(1)比较财政收入和GDP的长期均衡模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 可以看出,GDP影响的长期作用大于短期作用, 反映出青海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更能提高财政收入。所以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更应该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了,财政收入的税源才能得到保障。依靠经济效益的提高来提高财政收入的规模。因此,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
青海省属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而长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是其产业结构。近年来,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显示出典型的资源性、初级化特征,存在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等问题,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因此,青海省加快经济发展进而提高财政收入,首先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相互促进得到发展。
(2)从协整方程可看出,青海省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506,小于1,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小于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的增长落后于经济的增长,说明青海省财政与经济存在不协调的状况。因此,仍有空间提高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
总之,青海省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了经济增长,从而制约了财政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小于1,存在财政与经济不协调发展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邓子基.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庞皓.计量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