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西医;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99-02
情境教学法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1]。西医八年制的中医学基础学习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及经络学,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此外,西医八年制学生在中医学基础课之前往往已经接受了系统的西医学基础、诊断学及内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中医理论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西医八年制学生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情境教学法在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现介绍如下。
1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1.1 取象比类法情境重现理解中医术语
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大多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上,取象比类法在中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授课时通过取象比类法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掌握。如药性理论中的五味,辛味药功效能行、能散,介绍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如“辣椒属辛,吃辣椒有什么反应”,同学会列举出脸红、出汗等反应,再由此引申到中医理论中辛味药的行气、活血功效。又如,江浙一带民间有用杨梅酒治腹泻的生活经验,杨梅味酸,由此引申到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主治腹泻,进而引申到治疗多汗、遗精等就比较容易理解。
1.2 设计临床情境、生活情境
情境设定是授课的关键[2],常用的情景设定包括临床情境及生活情境。将临床典型病例通过语言、图片等方式进行重现。在病例的展示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将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综合运用。临床病例通常较为复杂,并非像书中列举的典型病例证候单一、典型,病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识证、辨证能力,也有利于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善于运用中医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如笔者在中药学教学中介绍化痰代表药物半夏时,介绍病例如下:患者,女,32岁,因脊膜瘤术后突发气促、胸闷、口唇及四肢紫绀,行气管切开,呼吸机维持治疗2个月无法脱机。每日吸出大量白痰,患者疲乏感明显,多汗。实验室查:血白细胞9.7×109/L,未见霉菌。舌淡红,苔白厚腻,脉细数。该患者用中药治疗2周后痰量明显减少,可脱机,4周后封管出院。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前面已经过了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所以,只需让学生判定患者属哪类证型。通过痰的颜色和量,以及舌苔的颜色,学生比较准确地判定属寒痰。列举出温化寒痰的中药及清化热痰的中药让学生进行药物选择,并就半夏在处方中的作用及常用量等内容进行讲解。此外,把患者应用的处方列出,指出哪些是温化寒痰的药物。通过实例,学生会对中药的疗效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运用临床案例时应注意设计的问题需要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相联系,删繁就简。以上述案例为例,患者除了有大量白痰,另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气虚,因此次授课重点介绍的是化痰药,而补气药仅简要提及,不必面面俱到。在讲授中药内容时仅围绕中药的药性、药效等相关内容展开,待后期讲述方剂学内容时可再针对方剂的内容进行组织授课。总之,要紧扣所学知识,灵活安排,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中医与生活联系紧密,许多生活实例也需要运用中医知识。结合生活情境介绍中药知识,学生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讲解中药的炮制,不同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不同,而人参是冬令进补常用的中药,学生不会太陌生。如何选择白人参、红参,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再介绍白人参、红参的炮制方法及不同功效。老师可以选择角色模拟的方式简述病情,咨询学生如何选择适合其病情的人参,从而将中药的药性知识及炮制等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传授给学生。
1.3 利用教具情境重现
语言对大脑的刺激往往不及实物,因此,教具在情境教学法中十分重要。如讲解中药种类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质药等,可以准备不同的中药饮片、中药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及触摸感受不同的中药性质,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药物种类。除了实物教具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尽可能通过图片、视频进行展示。如舌苔,除了让学生互相观察对方的舌苔之外,还可将典型的病理性舌苔图片通过幻灯形式加以展示,而脉象的讲解可以通过图示方法介绍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 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2.1 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在非中医专业的中医学基础中的运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激发内在的求知动力,虽然非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课程仅要求理解,但中医兴趣的激发可以使学生看问题的方式从微观到宏观,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可以开拓思路,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对中医学知识的掌握以及今后的临床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如中西医结合方法的运用等。
2.2 加深理解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通过取象比类、生动的临床案例、生活实例等方式进行情境再现,中医理论不再是印在书本上艰涩难懂的文字,而是跃然纸上鲜活有趣的临床及生活中的故事,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 沈玉春,卫铁林.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92.
[2] 王锐,王艳宏,杨志欣,等.情景式教学在《中药药剂学》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于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09-110.
(收稿日期:2012-11-09,编辑:梅智胜)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99-02
情境教学法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1]。西医八年制的中医学基础学习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及经络学,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此外,西医八年制学生在中医学基础课之前往往已经接受了系统的西医学基础、诊断学及内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中医理论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西医八年制学生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情境教学法在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现介绍如下。
1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1.1 取象比类法情境重现理解中医术语
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大多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上,取象比类法在中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授课时通过取象比类法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掌握。如药性理论中的五味,辛味药功效能行、能散,介绍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如“辣椒属辛,吃辣椒有什么反应”,同学会列举出脸红、出汗等反应,再由此引申到中医理论中辛味药的行气、活血功效。又如,江浙一带民间有用杨梅酒治腹泻的生活经验,杨梅味酸,由此引申到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主治腹泻,进而引申到治疗多汗、遗精等就比较容易理解。
1.2 设计临床情境、生活情境
情境设定是授课的关键[2],常用的情景设定包括临床情境及生活情境。将临床典型病例通过语言、图片等方式进行重现。在病例的展示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将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综合运用。临床病例通常较为复杂,并非像书中列举的典型病例证候单一、典型,病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识证、辨证能力,也有利于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善于运用中医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如笔者在中药学教学中介绍化痰代表药物半夏时,介绍病例如下:患者,女,32岁,因脊膜瘤术后突发气促、胸闷、口唇及四肢紫绀,行气管切开,呼吸机维持治疗2个月无法脱机。每日吸出大量白痰,患者疲乏感明显,多汗。实验室查:血白细胞9.7×109/L,未见霉菌。舌淡红,苔白厚腻,脉细数。该患者用中药治疗2周后痰量明显减少,可脱机,4周后封管出院。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前面已经过了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所以,只需让学生判定患者属哪类证型。通过痰的颜色和量,以及舌苔的颜色,学生比较准确地判定属寒痰。列举出温化寒痰的中药及清化热痰的中药让学生进行药物选择,并就半夏在处方中的作用及常用量等内容进行讲解。此外,把患者应用的处方列出,指出哪些是温化寒痰的药物。通过实例,学生会对中药的疗效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运用临床案例时应注意设计的问题需要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相联系,删繁就简。以上述案例为例,患者除了有大量白痰,另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气虚,因此次授课重点介绍的是化痰药,而补气药仅简要提及,不必面面俱到。在讲授中药内容时仅围绕中药的药性、药效等相关内容展开,待后期讲述方剂学内容时可再针对方剂的内容进行组织授课。总之,要紧扣所学知识,灵活安排,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中医与生活联系紧密,许多生活实例也需要运用中医知识。结合生活情境介绍中药知识,学生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讲解中药的炮制,不同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不同,而人参是冬令进补常用的中药,学生不会太陌生。如何选择白人参、红参,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再介绍白人参、红参的炮制方法及不同功效。老师可以选择角色模拟的方式简述病情,咨询学生如何选择适合其病情的人参,从而将中药的药性知识及炮制等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传授给学生。
1.3 利用教具情境重现
语言对大脑的刺激往往不及实物,因此,教具在情境教学法中十分重要。如讲解中药种类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质药等,可以准备不同的中药饮片、中药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及触摸感受不同的中药性质,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药物种类。除了实物教具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尽可能通过图片、视频进行展示。如舌苔,除了让学生互相观察对方的舌苔之外,还可将典型的病理性舌苔图片通过幻灯形式加以展示,而脉象的讲解可以通过图示方法介绍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 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2.1 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在非中医专业的中医学基础中的运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激发内在的求知动力,虽然非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课程仅要求理解,但中医兴趣的激发可以使学生看问题的方式从微观到宏观,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可以开拓思路,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对中医学知识的掌握以及今后的临床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如中西医结合方法的运用等。
2.2 加深理解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通过取象比类、生动的临床案例、生活实例等方式进行情境再现,中医理论不再是印在书本上艰涩难懂的文字,而是跃然纸上鲜活有趣的临床及生活中的故事,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 沈玉春,卫铁林.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92.
[2] 王锐,王艳宏,杨志欣,等.情景式教学在《中药药剂学》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于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09-110.
(收稿日期:2012-11-09,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