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河道的管理存在河道的保护意识淡薄,对违法的严重性认识不够,侵占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应加强河道的管理,提高河流保护意识。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道的整治应秉着尊重自然、维持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治理、协调统一和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等原则。
关键词:河道管理;存在问题;生态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形势下,国家要不断的提高水利项目的体系改革工作,要建立各种激励以及保障机制制度等,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对水利资金的管理力度。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法律以及法规制度宣传的力度,治理好河道污染问题,保证中小规模的河道工程能够朝着正常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每年国家的财政预算中都专设对河道等的整治费用,而且通过以往的实践发现,这些整顿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一、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河道的管理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多次强调河道治理的重要性,水务机关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现实中,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公眾对河道依法管理的意识仍然淡薄,管理效果差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推进,河道的运输、灌溉功能逐渐消退,人们对河道的依赖性降低,对河道的保护意识已一点点淡化。表现在对河道的保护意识淡薄,对违法的严重性认识不够,侵占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执法者来说,法律赋予的权力没有充分的使用,没有对河道实施有效管理,河道管理执法软弱缺位,难以有效有效遏制涉及河道的违法行为。
2、河道滥采乱挖,导致事故时有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的,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但在现实中,凡在河道内采砂者,能够按照法规规定主动请求河道主管机关批准的很少,而是随意采挖,河道主管机关管理缺失,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又难以追究。究其原因:
2.1砂石资源供求矛盾突出。近几年来,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新型节能砖的生产对河道砂石的需求量逐年增长,而现有河道的砂石资源极为缺乏,为争夺有限的资源,砂石乱采现象时有发生,为河道采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2在依法管理上阻力重重。不少农村将河砂资源直接作价卖给了采砂业主,或打着修建村级公路的旗号强行在河道内滥采乱挖,有的甚至严重阻碍执法,认为河砂是自然资源,采点砂犯不了法。
2.3河道执法难以到位。就河道执法而言,对违法行为的处理,依照法定程序,从调查取证到结案,一般需要3-6个月。在违法事实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得当,程序合法的前提下,违法当事人如果不自觉履行,执法主体机关又没有强制措施,唯一合法有效的途径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申请法院执行后,往往又因担心违法行为人上访,或是其他原因而被搁浅。因此,长此以来,河道执法一直难以到位。
3、涉河非防洪工程评价机制不到位,乱占河道违建的现象比较突出
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明确河道范围内的非防洪工程应编制防洪评价报告,分析建设项目对河道防洪的影响并落实防治和补救措施。目前防洪评价机制落实力度不够,很多市政工程的穿河管线、跨河桥梁等的建设,未经河道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开工,建成后占用河道行洪断面,反而对河道的治理形成一定的制约。
另外近几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工业用地的紧缺,在大量的建设项目中,存在侵占水域,违法乱建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河道管理监管不力,对违章建筑没有实施有效处罚;二是河道管理范围的确权划界不明确。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上,有的将河道管理范围(护堤地)批给建设单位,擅自在河道内违法建设,从个人违法行为到部门等群体性的违法行为。
4、工程运行的维修养护经费无保障
最近这几年,由于国家加大对水管工作的整治力度,相应的管理单位获得了充足的管理经费,管理维护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规模河道工程的损坏程度非常严重,常年得不到合理的维护,导致严重的病态模式运行,因此需要的管理维护经费缺口较大。另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很多水利工程无法得到合理的养护,不能合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甚至个别工程不能运行。
5、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
目前河道工程相关的法规制度宣传不到位,社会没有足够的管理意识。最近几年,中小规模的河道工程存在很多社会案件,有些已经严重的违反法律。具体的讲,河道范围内存在建设违法建筑,在河坡等处种植,违法开挖河沙以及严重堵塞河道之类的现象。河道工程范围内存在大量违章行为,对涉河案件的处置力度不够。
二、河道生态治理建议
1、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水管体制管理方式必须深入改革,通过深化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加强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实现定编定岗定员,优化结构,精简人员,落实各种形式的管理责任制。第二,中小规模河道存在分布范围广、牵涉面大的特点,因此应该合理的认清河道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重要影响意义,只有认清它的作用才能更加合理的开展管理。因此,国家的各个部门以及广大群众要不断的提高思想,真真正正的将群防群治做到实处,形成一套多层次多方位的管理模式,要克服机制不活、管理不顺等弊端现象。
2、加强涉河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多年来的河道管理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加强和规范河道管理,提高人们对河道管理的法制意识和对涉河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水平是关健。大力宣传河道管理的法规,提高行政领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发动广大群众监督并向建设单位宣传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通过这些途径,不仅可以达到宣传法律法规的目的,提高各级领导对加强建设项目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建设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也能增加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河道管理单位依法管河、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也使社会各界进一步理解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有效的减少了违规,碍洪建筑物的产生,避免人民生命财产不必要的损失。
3、要强化河道保护意识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的用地的需求无法满足企业扩大的需要,这与河道的保护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河道是公众资源,水土保持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河道保护都有明文规定,各级政府对建设过程中确实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动用河道的,也有“占一补一”的规定。目前大量违法占用河道现象,除相关建设单位没能恪守保护河道职责外,水利管理部门还存在着执法不力、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4、要充分体现人水相依、和谐共处的理念
众所周知,河道不仅是基础性的水利工程,还是城乡的“血管”,更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河道的整治不仅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河道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能满足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
5、要以生态化整治为主要目标
城乡的河道不仅为城镇景观环境、绿地、池塘和林地提供着充沛的水源,也改善了城乡的小气候,所以有人将城乡的河流比作城乡的血液,它是生态环境的源泉。它滋养着城乡的每一寸土地,更孕育着巨大经济潜力。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就要修复生态的城镇河道,在修复、恢复或再建生态河道时,修复的不仅仅是一条河道,而是河道流域内相关的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与改造;目前河道整治的方法单一,多采取简单的裁弯取直、块石驳岸等,这不仅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更割裂了河流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化整治要求采用自然生态的修复方式,如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建造节地型河流绿化带,开辟自然生态公园等。同时在规划河流形态时,应遵循河流的自然演变规律,保持河道自然的弯曲形态,保持自然河川的主流分叉、宽窄深浅、曲直婉转、深潭和小岛相间的格局。完善生态景观建设,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主轴,实现“水土交融、城乡交替,河景交汇”。此外,河道的整治应多采用泥土、卵石或附近的石材等自然材料来代替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以此来改善水质,提高河道的功能性。
6、要實行截污和保洁工程两措并举
由于长期缺少河床疏浚,加之流域内水土流失和沿岸垃圾、泥土入河,导致河床淤积。蓄水、过流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防洪排涝,也造成大量的内源污染,目前有的河流多数已成为纳污河。大量的工业、农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入河中,水质越来越差,已经影响到生活环境,影响到食品安全,威胁到群众的身体健康。有些地方到了有河不可近,有水不能亲的地步。要整治河道必须首先实施彻底的沿河流域截污工程,贯通河流上下游截污干管,完善跨域管网衔接,扩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范围,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并完善再生水循环利用设施。另外,河床内长期淤积的污泥、两岸堆积的废物等潜在污染源同样会对河道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整治过程中要定期清理污泥、彻底清除污染源,防止治理后的水质被二次污染。
7、要鼓励与支持公众积极参与整治和保护
河道生态化整治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和谐社会。河道的保护和开发规划,是一件涉及沿河流域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情,如果河道整治方案不科学,考虑不周全,不但浪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政府的形象。因此,在河道整治的策划阶段就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征求沿河流域居民和专家的意见,给予沿河流域居民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吸取以往的教训,避免由于理念落后、观念陈旧和操作不当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道工程要面对的管理工作量巨大,而且任务是相当的艰巨。因此,各级部门和广大社会群众要携起手来,为了河道的管理工作共同努力,确保广大河道工程可以发挥出应有的防洪效益、生态效益,更好的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捷金,吴纯德,陈维平.污染河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5.
[2] 王振海,张艳梅.加强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工作的研究[J]. 民营科技. 2011(08)
[3] 李德仁.浅谈河道工程管理[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9(12)
关键词:河道管理;存在问题;生态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形势下,国家要不断的提高水利项目的体系改革工作,要建立各种激励以及保障机制制度等,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对水利资金的管理力度。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法律以及法规制度宣传的力度,治理好河道污染问题,保证中小规模的河道工程能够朝着正常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每年国家的财政预算中都专设对河道等的整治费用,而且通过以往的实践发现,这些整顿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一、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河道的管理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多次强调河道治理的重要性,水务机关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现实中,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公眾对河道依法管理的意识仍然淡薄,管理效果差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推进,河道的运输、灌溉功能逐渐消退,人们对河道的依赖性降低,对河道的保护意识已一点点淡化。表现在对河道的保护意识淡薄,对违法的严重性认识不够,侵占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执法者来说,法律赋予的权力没有充分的使用,没有对河道实施有效管理,河道管理执法软弱缺位,难以有效有效遏制涉及河道的违法行为。
2、河道滥采乱挖,导致事故时有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的,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但在现实中,凡在河道内采砂者,能够按照法规规定主动请求河道主管机关批准的很少,而是随意采挖,河道主管机关管理缺失,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又难以追究。究其原因:
2.1砂石资源供求矛盾突出。近几年来,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新型节能砖的生产对河道砂石的需求量逐年增长,而现有河道的砂石资源极为缺乏,为争夺有限的资源,砂石乱采现象时有发生,为河道采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2在依法管理上阻力重重。不少农村将河砂资源直接作价卖给了采砂业主,或打着修建村级公路的旗号强行在河道内滥采乱挖,有的甚至严重阻碍执法,认为河砂是自然资源,采点砂犯不了法。
2.3河道执法难以到位。就河道执法而言,对违法行为的处理,依照法定程序,从调查取证到结案,一般需要3-6个月。在违法事实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得当,程序合法的前提下,违法当事人如果不自觉履行,执法主体机关又没有强制措施,唯一合法有效的途径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申请法院执行后,往往又因担心违法行为人上访,或是其他原因而被搁浅。因此,长此以来,河道执法一直难以到位。
3、涉河非防洪工程评价机制不到位,乱占河道违建的现象比较突出
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明确河道范围内的非防洪工程应编制防洪评价报告,分析建设项目对河道防洪的影响并落实防治和补救措施。目前防洪评价机制落实力度不够,很多市政工程的穿河管线、跨河桥梁等的建设,未经河道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开工,建成后占用河道行洪断面,反而对河道的治理形成一定的制约。
另外近几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工业用地的紧缺,在大量的建设项目中,存在侵占水域,违法乱建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河道管理监管不力,对违章建筑没有实施有效处罚;二是河道管理范围的确权划界不明确。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上,有的将河道管理范围(护堤地)批给建设单位,擅自在河道内违法建设,从个人违法行为到部门等群体性的违法行为。
4、工程运行的维修养护经费无保障
最近这几年,由于国家加大对水管工作的整治力度,相应的管理单位获得了充足的管理经费,管理维护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规模河道工程的损坏程度非常严重,常年得不到合理的维护,导致严重的病态模式运行,因此需要的管理维护经费缺口较大。另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很多水利工程无法得到合理的养护,不能合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甚至个别工程不能运行。
5、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
目前河道工程相关的法规制度宣传不到位,社会没有足够的管理意识。最近几年,中小规模的河道工程存在很多社会案件,有些已经严重的违反法律。具体的讲,河道范围内存在建设违法建筑,在河坡等处种植,违法开挖河沙以及严重堵塞河道之类的现象。河道工程范围内存在大量违章行为,对涉河案件的处置力度不够。
二、河道生态治理建议
1、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水管体制管理方式必须深入改革,通过深化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加强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实现定编定岗定员,优化结构,精简人员,落实各种形式的管理责任制。第二,中小规模河道存在分布范围广、牵涉面大的特点,因此应该合理的认清河道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重要影响意义,只有认清它的作用才能更加合理的开展管理。因此,国家的各个部门以及广大群众要不断的提高思想,真真正正的将群防群治做到实处,形成一套多层次多方位的管理模式,要克服机制不活、管理不顺等弊端现象。
2、加强涉河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多年来的河道管理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加强和规范河道管理,提高人们对河道管理的法制意识和对涉河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水平是关健。大力宣传河道管理的法规,提高行政领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发动广大群众监督并向建设单位宣传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通过这些途径,不仅可以达到宣传法律法规的目的,提高各级领导对加强建设项目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建设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也能增加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河道管理单位依法管河、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也使社会各界进一步理解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有效的减少了违规,碍洪建筑物的产生,避免人民生命财产不必要的损失。
3、要强化河道保护意识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的用地的需求无法满足企业扩大的需要,这与河道的保护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河道是公众资源,水土保持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河道保护都有明文规定,各级政府对建设过程中确实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动用河道的,也有“占一补一”的规定。目前大量违法占用河道现象,除相关建设单位没能恪守保护河道职责外,水利管理部门还存在着执法不力、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4、要充分体现人水相依、和谐共处的理念
众所周知,河道不仅是基础性的水利工程,还是城乡的“血管”,更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河道的整治不仅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河道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能满足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
5、要以生态化整治为主要目标
城乡的河道不仅为城镇景观环境、绿地、池塘和林地提供着充沛的水源,也改善了城乡的小气候,所以有人将城乡的河流比作城乡的血液,它是生态环境的源泉。它滋养着城乡的每一寸土地,更孕育着巨大经济潜力。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就要修复生态的城镇河道,在修复、恢复或再建生态河道时,修复的不仅仅是一条河道,而是河道流域内相关的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与改造;目前河道整治的方法单一,多采取简单的裁弯取直、块石驳岸等,这不仅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更割裂了河流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化整治要求采用自然生态的修复方式,如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建造节地型河流绿化带,开辟自然生态公园等。同时在规划河流形态时,应遵循河流的自然演变规律,保持河道自然的弯曲形态,保持自然河川的主流分叉、宽窄深浅、曲直婉转、深潭和小岛相间的格局。完善生态景观建设,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主轴,实现“水土交融、城乡交替,河景交汇”。此外,河道的整治应多采用泥土、卵石或附近的石材等自然材料来代替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以此来改善水质,提高河道的功能性。
6、要實行截污和保洁工程两措并举
由于长期缺少河床疏浚,加之流域内水土流失和沿岸垃圾、泥土入河,导致河床淤积。蓄水、过流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防洪排涝,也造成大量的内源污染,目前有的河流多数已成为纳污河。大量的工业、农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入河中,水质越来越差,已经影响到生活环境,影响到食品安全,威胁到群众的身体健康。有些地方到了有河不可近,有水不能亲的地步。要整治河道必须首先实施彻底的沿河流域截污工程,贯通河流上下游截污干管,完善跨域管网衔接,扩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范围,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并完善再生水循环利用设施。另外,河床内长期淤积的污泥、两岸堆积的废物等潜在污染源同样会对河道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整治过程中要定期清理污泥、彻底清除污染源,防止治理后的水质被二次污染。
7、要鼓励与支持公众积极参与整治和保护
河道生态化整治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和谐社会。河道的保护和开发规划,是一件涉及沿河流域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情,如果河道整治方案不科学,考虑不周全,不但浪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政府的形象。因此,在河道整治的策划阶段就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征求沿河流域居民和专家的意见,给予沿河流域居民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吸取以往的教训,避免由于理念落后、观念陈旧和操作不当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道工程要面对的管理工作量巨大,而且任务是相当的艰巨。因此,各级部门和广大社会群众要携起手来,为了河道的管理工作共同努力,确保广大河道工程可以发挥出应有的防洪效益、生态效益,更好的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捷金,吴纯德,陈维平.污染河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5.
[2] 王振海,张艳梅.加强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工作的研究[J]. 民营科技. 2011(08)
[3] 李德仁.浅谈河道工程管理[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