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积极的角色转变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改变以往教师独霸课堂的状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以往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把讲堂变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兵教兵、兵练兵、兵帮兵、兵促兵”的战略,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于学困生,我总是设计一些简易、浅显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并独立回答,让他们初尝自学的甜头,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及时鼓励,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笨,而是动脑不够,别人能行的事我也能行。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商讨中增进了友谊,共同提高了学习成绩,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把学生带到文本深处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如果教师只是照搬参考书,如庖丁解牛一般将一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语言枯燥,毫无韵味,那还谈何美感、讲什么情趣呢?巢宗祺教授说:“语文课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了语文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有问题。”
文本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石,更是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及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抛出问题之前,一定要让孩子们潜心阅读,语文课堂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学生只有扎实地阅读、反复地朗读,才能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才能感悟文本,入耳、入情、入心,引发共鸣,受到情感思想的熏陶。
对于语言精美的名篇,我通常利用录音机播放名家的朗读。名家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诵读,能让学生如临其境,无需多言,情趣自现。此外我还经常采用分角色读、分组读、比赛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感悟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到文本的深处。
三、在热烈的对话中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解读,应在讨论、对话中进行,解读应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这样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达成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及自己的理解来丰富完善文本,通过组织学生深入讨论、积极对话,从而充分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刻主题。例如《斑羚飞渡》一课,有人会把主题定位到对生命的珍惜这个角度,那么那些坠入悬崖的斑羚呢,他们不珍惜生命吗?通过引导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对话,学生深刻理解了那些坠入悬崖的斑羚才是令人顶礼膜拜的主角,懂得了老一辈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的高尚。对《清塘荷韵》一文主题的把握,如果只是浅层地读一读,那么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表象。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面对话,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荷的生命正是季老生命的真实写照:顽强的生命力,豁达的人生观,正是这位国学泰斗的所拥有的人生境界。
四、在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拓宽文本内容。我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大多数没出过远门,视野有限,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也不高。针对这种状况,我借助多媒体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或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来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在教读《敕勒歌》一诗时,我精心制件了幻灯片,让学生具体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雄浑壮阔的草原之美;通过带有蒙古民族特色的音乐衬托,马头琴的苍凉雄厚可以给学生渲染一幅天蓝、水清、草绿、羊白、望不见边际的草原景象,帮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这时我再及时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讲给学生,学生更易接受,也更易主动实施。在学习《中国的石拱桥》一文时,我播放视频文件,不仅把事物具体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获取了准确的知识,而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赵州桥设计的科学、施工的巧妙,对我国古代的创造发明由衷地产生了赞美之情。
五、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既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实践,又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
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手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经验、蕴蓄情感,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我指导学生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课本剧小组、诗歌朗诵小组、演讲小组、板报小组、辩论小组等等。通过各种语文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运用语文,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并把从生活中发现的语文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师生共同解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倡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了,社会经历增加了,更有思想,更有见地,这样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改变以往教师独霸课堂的状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以往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把讲堂变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兵教兵、兵练兵、兵帮兵、兵促兵”的战略,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于学困生,我总是设计一些简易、浅显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并独立回答,让他们初尝自学的甜头,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及时鼓励,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笨,而是动脑不够,别人能行的事我也能行。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商讨中增进了友谊,共同提高了学习成绩,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把学生带到文本深处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如果教师只是照搬参考书,如庖丁解牛一般将一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语言枯燥,毫无韵味,那还谈何美感、讲什么情趣呢?巢宗祺教授说:“语文课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了语文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有问题。”
文本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石,更是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及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抛出问题之前,一定要让孩子们潜心阅读,语文课堂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学生只有扎实地阅读、反复地朗读,才能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才能感悟文本,入耳、入情、入心,引发共鸣,受到情感思想的熏陶。
对于语言精美的名篇,我通常利用录音机播放名家的朗读。名家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诵读,能让学生如临其境,无需多言,情趣自现。此外我还经常采用分角色读、分组读、比赛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感悟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到文本的深处。
三、在热烈的对话中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解读,应在讨论、对话中进行,解读应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这样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达成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及自己的理解来丰富完善文本,通过组织学生深入讨论、积极对话,从而充分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刻主题。例如《斑羚飞渡》一课,有人会把主题定位到对生命的珍惜这个角度,那么那些坠入悬崖的斑羚呢,他们不珍惜生命吗?通过引导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对话,学生深刻理解了那些坠入悬崖的斑羚才是令人顶礼膜拜的主角,懂得了老一辈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的高尚。对《清塘荷韵》一文主题的把握,如果只是浅层地读一读,那么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表象。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面对话,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荷的生命正是季老生命的真实写照:顽强的生命力,豁达的人生观,正是这位国学泰斗的所拥有的人生境界。
四、在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拓宽文本内容。我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大多数没出过远门,视野有限,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也不高。针对这种状况,我借助多媒体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或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来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在教读《敕勒歌》一诗时,我精心制件了幻灯片,让学生具体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雄浑壮阔的草原之美;通过带有蒙古民族特色的音乐衬托,马头琴的苍凉雄厚可以给学生渲染一幅天蓝、水清、草绿、羊白、望不见边际的草原景象,帮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这时我再及时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讲给学生,学生更易接受,也更易主动实施。在学习《中国的石拱桥》一文时,我播放视频文件,不仅把事物具体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获取了准确的知识,而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赵州桥设计的科学、施工的巧妙,对我国古代的创造发明由衷地产生了赞美之情。
五、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既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实践,又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
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手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经验、蕴蓄情感,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我指导学生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课本剧小组、诗歌朗诵小组、演讲小组、板报小组、辩论小组等等。通过各种语文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运用语文,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并把从生活中发现的语文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师生共同解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倡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了,社会经历增加了,更有思想,更有见地,这样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